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说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县有誌、族有谱,同为一理,此为崔氏家族修续谱之初衷。
我崔氏始祖士成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大槐樹遷居以來距今已600年之久矣。先祖们在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至今,可谓历经艰辛。从现有资料记载先祖士成已傳至今二十三代人,現在世人口達1000餘人。主要分布河北省故城縣饒陽店鎮南馬村、黃草洼村、東馬村、楊五頭村、西王莊村、普路屯村、天津、北京、東北等地!不乏有识之士、栋梁之才。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思修族谱之大事,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可谓千秋之功德。因未能到祖籍地山西洪桐考证,又因本支无完整家谱可供核查,致使族谱中有些祖先字辈谱缺失,无法考证。实为吾族之遗憾。
同时,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代代口传,却能记住600多年来的家族史及宗亲支系关系,足以说明崔氏家族尊长辈,重宗亲之美德。為使親情永續,世代相傳,2018年春節崔永志、崔樹青、崔玉秀、崔炳會、崔連餘、崔連枝、崔文國、崔文華、崔留所等一起共商續譜事宜。崔永志對崔樹清十几年連續不斷為續譜事宜不記勞累,長途跋涉深深感動,足见人们对家族观念的重视,所以下定決心重议修谱大事。由崔永志、崔樹清、崔炳會、崔連枝、崔文國组成修编委员会,负责族譜編續事宜。
在无詳細家谱考查的情况下,要收集大量资料,只能從現在每枝供奉的族譜掛軸上收集資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不在人世,加之本家族居住不集中,资料收集全凭在世亲人回忆记叙,修谱之难可想而知。在此非常感謝黃草窪崔炳會提供大清光緒三十二年間譜書一本,崔文華提供南馬村崔氏族譜捲軸一副,東馬村崔樹清提供十幾年收集資料。
据資料記載和老輩人相傳八世祖養廉之子廷彥明照遷居黃草窪村,世代繁衍現已有300多口人。世祖遷居東馬村現已繁衍400餘口人。南馬村自三世祖長禮(東頭)次恭(西頭)分四大支六大院。
由于历时久远,涉及人员多、分布广,又无资料考证,加之部分人员已多年失去联系,存在纰漏之处恐在所难免。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崔永志
公元二零一八年正月十六日書
我崔氏始祖士成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大槐樹遷居以來距今已600年之久矣。先祖们在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至今,可谓历经艰辛。从现有资料记载先祖士成已傳至今二十三代人,現在世人口達1000餘人。主要分布河北省故城縣饒陽店鎮南馬村、黃草洼村、東馬村、楊五頭村、西王莊村、普路屯村、天津、北京、東北等地!不乏有识之士、栋梁之才。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思修族谱之大事,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可谓千秋之功德。因未能到祖籍地山西洪桐考证,又因本支无完整家谱可供核查,致使族谱中有些祖先字辈谱缺失,无法考证。实为吾族之遗憾。
同时,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代代口传,却能记住600多年来的家族史及宗亲支系关系,足以说明崔氏家族尊长辈,重宗亲之美德。為使親情永續,世代相傳,2018年春節崔永志、崔樹青、崔玉秀、崔炳會、崔連餘、崔連枝、崔文國、崔文華、崔留所等一起共商續譜事宜。崔永志對崔樹清十几年連續不斷為續譜事宜不記勞累,長途跋涉深深感動,足见人们对家族观念的重视,所以下定決心重议修谱大事。由崔永志、崔樹清、崔炳會、崔連枝、崔文國组成修编委员会,负责族譜編續事宜。
在无詳細家谱考查的情况下,要收集大量资料,只能從現在每枝供奉的族譜掛軸上收集資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不在人世,加之本家族居住不集中,资料收集全凭在世亲人回忆记叙,修谱之难可想而知。在此非常感謝黃草窪崔炳會提供大清光緒三十二年間譜書一本,崔文華提供南馬村崔氏族譜捲軸一副,東馬村崔樹清提供十幾年收集資料。
据資料記載和老輩人相傳八世祖養廉之子廷彥明照遷居黃草窪村,世代繁衍現已有300多口人。世祖遷居東馬村現已繁衍400餘口人。南馬村自三世祖長禮(東頭)次恭(西頭)分四大支六大院。
由于历时久远,涉及人员多、分布广,又无资料考证,加之部分人员已多年失去联系,存在纰漏之处恐在所难免。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崔永志
公元二零一八年正月十六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