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仙堂吧 关注:48贴子:251
  • 0回复贴,共1

俗话说:“人做善行,天地良知,必有福报”。所谓的善行善事,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俗话说:“人做善行,天地良知,必有福报”。所谓的善行善事,指的就是积德。人积德越多,福报也就越大。
阴德与阳德
关于积德,德有阳德与阴德之分。如果你作事,有某种动机,或许想让别人知道,即使你作的事再好,这也叫阳德。作阳德的事,容易作,但关健是人要多积阴德。
什么是阴德呢?阴德是人要为善,而别人却不知,作好事而不宣扬,默默无闻地去作,则为阴德。
积阴德方能留得住
积阴德方能留得住
积阳德别人知道了,善德不如阴德积得住和留得住。如果修心、修行不够,或造点小恶,随修随报,到后来好的善果就没有了。所以只有多积阴德,德才能积得住,也留得住。
什么是阳德与阴德?
阳德与阴德有什么区别?讲完了。我的体会是:无论你做多少善事,都不想让别人知道,这才是真正地积阴德呢。把阴德善果积在那里,而又不求现报,这就叫积善。
《周易》有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名言。其意思是说,积累善德的这个家族或人就会有享不尽的福,如果积善之人今世享受不到,本人来生必有正报。其意义告诉世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为人父母者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都是为子女着想。但是如何为子女着想呢?自己如何做人之父母呢?如果将来老了能给子孙留下些什么呢?面对这些问题,也许答案多种。我还是引用古人名言吧:“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许多圣贤先人告诉人们,如果人积阴德、积善果,那永远都是你的,别人是偷不去、抢不走的。你阴德积得久,积得多了,后面的福报也大,甚至还会福泽你的子孙。所以我们做些好事,最好不要宣扬自已,故意让别人知道自已的道理就在这里。
对于普天下的父母,应把金钱财富少留给自已的子女,应更多地把精神财富留给自己的子女。愿以此文,献给普天下的为人父母者!
《文昌帝君阴骘文》,劝人积阴德之书
《阴骘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种,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阴德,久久必将得到神灵赐福。“阴骘”一词,其源盖出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们,这是古代比较简单的天命论思想。在《阴骘文》中,“阴骘 ”具有天人感应的含义,要求人们自已多积阴德阴功,就是说行善做好事不要到处张扬,只是阴悄悄的去做。即使个人独处而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也不做坏事,以此为条件,洞察一切的 文昌帝君就会暗暗保佑你,赐给你福禄寿。
此书成于《太上感应篇》之后,有各种手抄本、刊刻本,清代道士将其收入《道藏辑要》集,另外《昭代丛书别集》、《三益集》均有收录。“阴骘”原指“阴德”,这里的文昌帝君就是文曲星,是读书人的偶像,一般认为有才华的人如李白、包拯都认为是文曲星下凡。
文昌帝君虽然是被列入道家神仙系统里面的一位神明,可是他并不是传播道术的,他主要就是劝导世间人广行阴骘,阴骘就是阴德,做善事。所以这篇《阴骘文》通篇都是教我们止恶修善,不仅是在行为上要断恶修善,更要在我们心地上,在暗室屋漏当中要懂得规范自己,不可以产生恶的念头。
《太上感应篇》,成道成仙的基石
如果说诸经典是人们证圣成真的门径,《太上感应篇》就是我们成道成仙的基石,它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之家天必降福,积恶之家天必降祸”总结因果报应关系,全篇宣扬“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的思想。
《太上感应篇》中有这样一句经文:“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于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心。太上曰:“善恶相去几何? ”
我个人认为,其实人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人性中或善或恶的各种元素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空间中,都会有所释放。人的一生中不在于你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善人,而在于你遇到有些并非善人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恶人),这时你能不能在和他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你人性中的温暖、善良,通过你对他的体谅、包容,通过你美好品德的感召,使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太上感应篇》中所说的“正己化人”,用正直的力量去影响周围、影响社会,道祖太上说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目的。
在《太上感应篇》中有这样几句经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3-09 16: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