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情况
东汉后期,张陵在巴蜀建 立的早 期天师道——五斗米道,到张鲁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在汉中建立起了政教合一这种组织形式的地方政权。起家于镇压黄巾起义的曹操,见到五斗米道的这种发展势头,为了他夺取全国政权的目的,于建安二十年(215年)出兵讨伐张鲁。同年,张鲁投降曹操,张鲁本人及其家属、臣僚被曹操带回邺城,给予加官封爵、待遇优厚,但据《真诰》记载,张鲁在降曹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曹操又对汉中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移民,以清除天师道信徒对其政权的威胁,从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到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汉中人民至少被迫北迁过三次。
这个过程一方面促进了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和向上层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天师道也出现了一系列纪律松弛、组织混乱的局面。《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的《大道家戒令》与《阳平治》中有相关记载:北迁后的祭酒主者们“人人称教,各作一治,不复按旧道法”办事。〔3〕
又说:“诸职男女官, 昔所拜署, 今在无几。自从太和五年以来, 诸职各各自置, 置不复由吾气真气领神选举。或听决气信内人影梦,或以所奏, 或迫不得已,不按旧仪承信特说,或一治重官, 或职治空决。受职者皆滥对天地气候、理三官文书, 事身厚食。”〔4〕
“祭酒主者, 男女老壮, 各尔愦愦, 与俗无别,口是心非, 人头虫心, 房事不节, 纵恣淫情。”〔5〕
可见,在北方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天师道原来三大治:阳平治、鹿堂治、鹤鸣治虽然存在,但有些祭酒不受三大旧制约束,各自称天师,伦理道德败坏。面对这样的状况,有人主张恢复旧制,但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主张改革的寇谦之在北魏统治者的推动下,自称太上老君赐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命他“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6〕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北方天师道,称为北天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