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吧 关注:2,339贴子:156,466
  • 7回复贴,共1

讲一段年轻时的故事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忆------离开故乡时 <1>
我的家乡并不美,处处是低矮的房子,但能喝到甜甜的泉水,没有秀丽的名山大川,没有著名的亭台楼阁,但你离开他时,竟会让你魂牵梦绕,牵肠挂肚,思念不尽
我是《知青》元老,在那难忘的1965年4月8日,伊春市南岔区第一批下乡插队的54名知青中,就有我一名,记得那年4月8日,天很冷,南岔人几乎倾城出动,送我们上火车,热闹场面空前,超过历届送兵的声势,早上,我被人群簇拥着,提前进入站台,临上火车时,我心里酸酸的,甜甜的,空空的,莫名其妙的难以言表,非常木讷,说句冠冕堂皇的话,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乡了,光荣啊,再说句实话,那时姊妹都很多,人人渴求工作,不愿在家白白的吃爸爸妈妈的苞米面子饭!我们走了,我想,这是永永远远的走了,离开故乡了,扎根在农村了,再也回不来了,永别了,故乡南岔!!开车时,讨厌的泪蒙住了双眼,没有看到送我的家人们站在哪里,只听到满站台人分不清个数的歇斯底里的呼喊,等我清醒时,火车早已出站,火车把我的身送到了望奎县东风公社,可我的心却留给了南岔,当年我18岁,是这样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的。
这不是故事,是我的经历


1楼2018-03-06 21:51回复
    屈指之间已53年了


    2楼2018-03-06 22:03
    回复
      我69年下乡时20岁,因为我上学晚,快10岁才上学。一起下乡的同学很多只有十六七岁,一起出工,我和农村社员拿一样的工分,他(她)们和妇女半劳力拿一样的工分。年底分红我多他们一点,但口粮钱也多出一些,大家一起开伙,也不计较那么多。我因为家境不好,只能尽量融入农民当中,自己养活自己。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8-03-08 00:30
      收起回复
        忆------别离故乡后 <1>
        我们这些还没长羽翼的雏,带早青春的梦想,在张维屯站下了火车。来接我们的是恭六大队的四辆大马车,叫人忘不了的就是1965年的4月8号那天为什么那么冷,我们54人好奇的分头上了四辆大马车,老板告诉我们,车站离恭六大队18里地,开头大家都有点新鲜感,因为谁也没乘过马车,但没走上一里地,就都冻得不行了,那是的刚离校的男女,谁也不好意思靠在一起,男生只好下来跟着马车跑啊。跑啊。跑,那女青年只好鎙成一团咬牙坚持,这十八里地,好像
        ,走了十八年,好算盼着到了村子,面对现实,有人落泪了,
        以前据说;下乡后那里有我们的宿舍,食堂,教室。每天半工半读,其实,都是子乌虚有,只是个当时宣传的口号而已。我们三三俩俩的被打散了住在农民的北炕,到那一直三个月我们吃的是马料,因为活十分累,吃起马料做的饭来真是香啊,比在家白吃那共应的27斤苞米面香多了,真香,一吨饭就着白菜汤
        能吃四五大碗干饭。有的家长知道了我们在吃马料,就受不了,就寄些好吃的去
        在农村,在广阔的田地里,工余歇气时,青年们扯开嗓子拼命的喊歌,拼命的呼喊,拼命的唱,这哪里是唱啊,是嚎叫,是发泄,分明还带着哭腔-----苦累都好过,思念最难熬------因为都是第一次离开家的十八,九岁的孩子啊·····。
        最值得回味的还是看场院,带着生产队的信任,躺在高高的谷垛上,坐在山一样苞米堆旁,从傍晚北斗从天边升起,到三星由东南爬上九霄,不尽的孤独,不尽的思念,不尽的惆怅,我对北斗说,请转告爸爸妈妈吧,叫他们放心,这里虽然苦点累点,虽然没有细粮,但我们吃饭不要粮票,吃的很饱,对三星说,看看爸爸妈妈吧,他们睡着拉吗,是否也在数着星星,彻夜不眠,在思念着我呀?有时也埋怨月亮太小,若再大些,再大些,把家乡的仙翁山,月牙湖和爸爸妈妈央照在里面,该有多好,多攒想看就看一眼。
        打场时,有时走了神,被马踩了脚
        捆谷个子时,戴手套干活太慢,只能光着手干,干裂的双手,流出的血滴,染在个个草捆上········
        光阴荏苒,弹指53年过去了,真快呀,如同发生在昨天,我早已回到故乡子孙满堂,享天伦之乐了
        父母也早已进天国去了,早就了却了对我的思念,留给我的,是对父母无限的怀念。
        待续


        4楼2018-03-08 23:24
        回复
          连接为一贴


          5楼2018-03-10 11:17
          回复
            希望自己把贴连接在一个贴


            6楼2018-03-13 1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