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症状中,还是没有症状时,你是否经常焦虑不安,做事时常常纠结不定,本来一件很小的事情你都能整出很多让自己痛苦的理由。你是否常常不由自主的情绪低落,时常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本来有能力完成的事情,因为一丁点挫折就选择放弃。你是否经常感到不爽,感觉情感犹如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波澜.,生活没有方向,无力前行。
如果你有上述情况的话,那么你可能被大脑欺骗了。你掉进了大脑意识的陷阱,或者被大脑意识牵着鼻子走了。
大脑虽然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各种命令发出的中枢,但它其实并不很靠谱。大脑是进化的结果,而进化也赋予了大脑一系列特征,比如要生存、要安全、不要危险等,这是人类还是猿猴时就有的理念。试想远古时代如果人类不够优秀强大,很可能会被抛弃于荒野,独自面对自然界的危险,这是多么令人恐惧呀!!!虽然人类已步入现代社会,但大脑中的这种理念依然存在。
大脑的这种倾向,也就导致了它经常好心办坏事。我们受过的任何伤痛,大脑都会牢牢记住,并且为了避免我们再次受到伤害,它会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像一只过度敏感的守门狗,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要狂叫一番。因为大脑认为:我们恐惧和逃避的事情越多,生存的几率就越大。逃避行为通过摆脱不愉快的经历和获得安全感这两种方式,强化自己的作用。
为了规避风险,大脑还会制定一些规则,比如“你先前因为车祸受伤而不能演出,在大脑逃避规则的演绎下以后你会觉得开车经过某个十字路口,你的演出就会失败”,这在外人看起来是多么荒谬的事情,但对于本人却是深信不疑。为了保证规则的执行,大脑还会利用焦虑和沮丧感觉来作为惩罚,一旦你破坏了规则,一系列负面情绪就会涌出惩罚你。久而久之这些认知就会成为你的人生理念,你的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窄。当然,大脑的目标是达到了,我们获得了“安全感”。但是作为人类的我们,这样的生活我们想要吗?,我相信除了安全,我们更想要的是自由。
失去自由的生活,犹如世界失去了色彩,乏味又没有活力,生活处在僵化状态中。
既然知道了大脑在蛊惑我们,为了获得自由的生活,我们该如何做呢?
大脑可以产生两样东西:思想和情绪。很多人为了对抗大脑制定的规则,想通过清除负面情绪来获得胜利,但是事情往往事与愿违:越是跟焦虑、恐惧做斗争,就越焦虑,恐惧。越是不想抑郁,却往往陷入抑郁。其实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一种能量,你想消灭它,付出了更大的能量,换来的是情绪的极大反弹,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意识思想更是无法控制的,在佛学中叫意识思想为“流注”,就是说意识以潜在的、细微难以察觉的方式运行着,就好比一条永远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样,无法阻止。
既然我们无法控制消灭大脑带来的思想和情绪,那么我们可以改变策略让大脑对我们的影响降到最小,答案就是和大脑和平共处。首先我们可以接纳、感谢它,大脑也是为了你的安全才选择坚持不放心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即使你年纪很大了,但是当你过马路时也会先看看有没有汽车靠近,大脑更是如此。请理解它的苦心吧,对它说谢谢,谢谢它一直保持强大的警惕以及不知疲倦地保护你,虽然有时你会觉得多余,虽然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但是,保护你的安危,是大脑的天职。本意是好的,这是一种甜蜜的负担,请接纳有时聪明绝顶,又是又会犯二的大脑吧!
还有就是保持觉察力,保持觉察力是人突破大脑限制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如何觉察自己呢,这里有个比喻,人的情绪感受好比一辆火车正在奔驰,每一节车厢都是一种感觉、感知和情绪,你是做那个困在车厢里、随之奔驰的人呢,还是做那个站在铁路桥上看着整列火车呼啸而去的人(观察的自我)呢?当你觉察到令你不舒服的思想或情绪来了的时候,不妨后退两步,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时候,可以用文字描述你的情绪,“我”看到“我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我有了一个什么样的想法”,这就是“观察的自我”。这个“自我”接近于佛学中对“真我”的论述,“真我”从不分别、从不判断,只是观察,像禅修中所说的“如龙衔珠,游鱼不顾”,保持觉察,任念头飞来飞去自生自灭。
最后就是活在当下,大脑永远不会忘记曾经的痛苦经历,很多人把痛苦经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心理学上称为“自为内容”:当事人认为“我”是一个容纳自身经历的容器,我的经历把我填满,而且永远影响着我。这样的观点使我们相信,自己这个容器是受到了填充物的限制,除非填充物发生改变,否则我们就无法前进。显然,直接的后果就是我们陷入了与填充物的战争。
与自为内容相对应的一种认知,就是“自为背景”,这种观点认为:我不是自身经历的总和。相反,此时此地,我只是一直在做着自己的事而已。有时我会回忆起过去,有时则不会。我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情感,但我只是这些想法和情感“狂欢”时的“游乐场”而已,很快就会有新的想法和情感将其取代。对我来说它们和心脏跳动并没有什么不同,不会对我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只是游乐场上的匆匆过客而已。
虽然我们学会了和大脑里的想法、情绪和平相处,但是要想获得自由,追求人生的意义,我们需要合理的使用大脑:以行动追求人生的价值,人人都是一头狮子,只是被自己做的纸笼子圈在里面了。一切规则都是自我设限,都是暂时的。
人只有活的有意义才能自我满足,在追求人生意义时我们可以先明确自己的价值。
我们与大脑产生的各种思想共存,解脱了与之纠结的束缚,接下来就该去找“诗和远方的田野”:价值。价值不是单纯的是要实现的目标,而是你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它可以具体为你希望将来你的墓志铭上写着的描述你一生价值的一句话。我们最好用“我想如何做”,而不是“我们想得到什么”来描述价值追求。
明确了价值后之后,然后就是打破规则,决定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时候意味着强迫大脑违背其意愿而改变行为。大脑不会轻易认输,它会做出有力的反击,让你感到焦虑悲伤,甚至出现身体上的不适感。但是它只是保护你,而不会伤害你,用不了多久,它就会适应这些改变的。追求人生价值并不能保证你过得快乐,但追求人生价值能保证你过得有意义。
最后就是承诺行动,理智追求的是价值,是长远目标,而原始大脑则是任性的、追求短暂的满足感,希望需求立即得到满足。因为虽然我们朝着价值前行,但是毕竟长远的利益一时半会是看不到的。当我们觉得不舒服,或者非常渴望某样东西时,近期能够取得的利益就会主导我们当时的感受与行为。各种及时行乐的冲动会破坏朝向价值的进程,压制冲动只会让冲动更强烈,真正有效的方法是留意这种冲动,但不按照大脑的要求行事。这个时候你可以掩盖诱惑物(离开现场、转移注意力),或者你也可以与冲动共舞、一起冲浪,观察冲动的起起落落。就算你已经开始堕落了,没关系,一旦察觉,马上下车,有堕落的苗头并不意味着就要一直堕落下去。
改变的关键在于明确自己的价值,然后去行动,哪怕是很小的一个行动。不要害怕错误、失败,错了我们可以改正,失败了可以再来,重要的是行动起来!!!
如果你有上述情况的话,那么你可能被大脑欺骗了。你掉进了大脑意识的陷阱,或者被大脑意识牵着鼻子走了。
大脑虽然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各种命令发出的中枢,但它其实并不很靠谱。大脑是进化的结果,而进化也赋予了大脑一系列特征,比如要生存、要安全、不要危险等,这是人类还是猿猴时就有的理念。试想远古时代如果人类不够优秀强大,很可能会被抛弃于荒野,独自面对自然界的危险,这是多么令人恐惧呀!!!虽然人类已步入现代社会,但大脑中的这种理念依然存在。
大脑的这种倾向,也就导致了它经常好心办坏事。我们受过的任何伤痛,大脑都会牢牢记住,并且为了避免我们再次受到伤害,它会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像一只过度敏感的守门狗,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要狂叫一番。因为大脑认为:我们恐惧和逃避的事情越多,生存的几率就越大。逃避行为通过摆脱不愉快的经历和获得安全感这两种方式,强化自己的作用。
为了规避风险,大脑还会制定一些规则,比如“你先前因为车祸受伤而不能演出,在大脑逃避规则的演绎下以后你会觉得开车经过某个十字路口,你的演出就会失败”,这在外人看起来是多么荒谬的事情,但对于本人却是深信不疑。为了保证规则的执行,大脑还会利用焦虑和沮丧感觉来作为惩罚,一旦你破坏了规则,一系列负面情绪就会涌出惩罚你。久而久之这些认知就会成为你的人生理念,你的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窄。当然,大脑的目标是达到了,我们获得了“安全感”。但是作为人类的我们,这样的生活我们想要吗?,我相信除了安全,我们更想要的是自由。
失去自由的生活,犹如世界失去了色彩,乏味又没有活力,生活处在僵化状态中。
既然知道了大脑在蛊惑我们,为了获得自由的生活,我们该如何做呢?
大脑可以产生两样东西:思想和情绪。很多人为了对抗大脑制定的规则,想通过清除负面情绪来获得胜利,但是事情往往事与愿违:越是跟焦虑、恐惧做斗争,就越焦虑,恐惧。越是不想抑郁,却往往陷入抑郁。其实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一种能量,你想消灭它,付出了更大的能量,换来的是情绪的极大反弹,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意识思想更是无法控制的,在佛学中叫意识思想为“流注”,就是说意识以潜在的、细微难以察觉的方式运行着,就好比一条永远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样,无法阻止。
既然我们无法控制消灭大脑带来的思想和情绪,那么我们可以改变策略让大脑对我们的影响降到最小,答案就是和大脑和平共处。首先我们可以接纳、感谢它,大脑也是为了你的安全才选择坚持不放心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即使你年纪很大了,但是当你过马路时也会先看看有没有汽车靠近,大脑更是如此。请理解它的苦心吧,对它说谢谢,谢谢它一直保持强大的警惕以及不知疲倦地保护你,虽然有时你会觉得多余,虽然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但是,保护你的安危,是大脑的天职。本意是好的,这是一种甜蜜的负担,请接纳有时聪明绝顶,又是又会犯二的大脑吧!
还有就是保持觉察力,保持觉察力是人突破大脑限制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如何觉察自己呢,这里有个比喻,人的情绪感受好比一辆火车正在奔驰,每一节车厢都是一种感觉、感知和情绪,你是做那个困在车厢里、随之奔驰的人呢,还是做那个站在铁路桥上看着整列火车呼啸而去的人(观察的自我)呢?当你觉察到令你不舒服的思想或情绪来了的时候,不妨后退两步,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时候,可以用文字描述你的情绪,“我”看到“我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我有了一个什么样的想法”,这就是“观察的自我”。这个“自我”接近于佛学中对“真我”的论述,“真我”从不分别、从不判断,只是观察,像禅修中所说的“如龙衔珠,游鱼不顾”,保持觉察,任念头飞来飞去自生自灭。
最后就是活在当下,大脑永远不会忘记曾经的痛苦经历,很多人把痛苦经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心理学上称为“自为内容”:当事人认为“我”是一个容纳自身经历的容器,我的经历把我填满,而且永远影响着我。这样的观点使我们相信,自己这个容器是受到了填充物的限制,除非填充物发生改变,否则我们就无法前进。显然,直接的后果就是我们陷入了与填充物的战争。
与自为内容相对应的一种认知,就是“自为背景”,这种观点认为:我不是自身经历的总和。相反,此时此地,我只是一直在做着自己的事而已。有时我会回忆起过去,有时则不会。我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情感,但我只是这些想法和情感“狂欢”时的“游乐场”而已,很快就会有新的想法和情感将其取代。对我来说它们和心脏跳动并没有什么不同,不会对我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只是游乐场上的匆匆过客而已。
虽然我们学会了和大脑里的想法、情绪和平相处,但是要想获得自由,追求人生的意义,我们需要合理的使用大脑:以行动追求人生的价值,人人都是一头狮子,只是被自己做的纸笼子圈在里面了。一切规则都是自我设限,都是暂时的。
人只有活的有意义才能自我满足,在追求人生意义时我们可以先明确自己的价值。
我们与大脑产生的各种思想共存,解脱了与之纠结的束缚,接下来就该去找“诗和远方的田野”:价值。价值不是单纯的是要实现的目标,而是你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它可以具体为你希望将来你的墓志铭上写着的描述你一生价值的一句话。我们最好用“我想如何做”,而不是“我们想得到什么”来描述价值追求。
明确了价值后之后,然后就是打破规则,决定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时候意味着强迫大脑违背其意愿而改变行为。大脑不会轻易认输,它会做出有力的反击,让你感到焦虑悲伤,甚至出现身体上的不适感。但是它只是保护你,而不会伤害你,用不了多久,它就会适应这些改变的。追求人生价值并不能保证你过得快乐,但追求人生价值能保证你过得有意义。
最后就是承诺行动,理智追求的是价值,是长远目标,而原始大脑则是任性的、追求短暂的满足感,希望需求立即得到满足。因为虽然我们朝着价值前行,但是毕竟长远的利益一时半会是看不到的。当我们觉得不舒服,或者非常渴望某样东西时,近期能够取得的利益就会主导我们当时的感受与行为。各种及时行乐的冲动会破坏朝向价值的进程,压制冲动只会让冲动更强烈,真正有效的方法是留意这种冲动,但不按照大脑的要求行事。这个时候你可以掩盖诱惑物(离开现场、转移注意力),或者你也可以与冲动共舞、一起冲浪,观察冲动的起起落落。就算你已经开始堕落了,没关系,一旦察觉,马上下车,有堕落的苗头并不意味着就要一直堕落下去。
改变的关键在于明确自己的价值,然后去行动,哪怕是很小的一个行动。不要害怕错误、失败,错了我们可以改正,失败了可以再来,重要的是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