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节日都是伴随美食度过的,像春节的年糕和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等,似乎没有美食,中国的节日就不能被称为佳节,而每个节日的浓烈与否,也和我们尝到的味道紧密相关。我们想起每一个节日,脑中伴随而来的第一印象也大都是相对应的美食。

年糕

汤圆
元宵节过完,随着朋友圈里汤圆照的翻篇,整个春节正式离我们远去了,开学最晚的童鞋也都已离家。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也在不停的抱怨,我们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完全没有了小时候那种浓烈、热闹的氛围,更有人说,春节现在对于我们无非是又一个长一点的假期罢了。很多人分析原因:中国人喜欢过洋节、不尊重传统、年纪变大了不喜欢过节等等,小P觉得都不是根源。小P认为,年味的浓淡,重点不在于“年”,而在于“味”。小时候对于过年最期盼的就是接踵而至,日常吃不到的美食,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春节就进入了预热期,喝完那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人们也就正式进入了过年的氛围当中,仿佛整个环境的色彩都变得越来越浓烈了。

腊八粥
就像小时候唱的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整整一个年,除了大扫除,剩下的时间全是在等着爸爸妈妈做好吃的,年味怎会不浓烈。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忙,商场和超市日常供应的美食也越来越多,过年和日常的区别无非就是多买一些,人们也顾不得准备传统美食,年味也就日益变淡了。
随着传统春节变淡的,还有我们逐渐逝去的儿时味道。记得小P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因为大堆的糖果和年糕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一年才能吃到一次的东西,对当时年幼的小P来说,简直就是不能抵挡的诱惑。现在想来,小P对美食的喜好和痴迷,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种美食吃到的难易程度。其中典型的代表,非黄桃罐头莫属了。

黄桃罐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小时候家里物资匮乏,黄桃罐头是当时典型的奢侈品,日常是根本吃不到的,只有在某位长辈过本命年的时候,家里大人前去拜访,才会带上两罐黄桃罐头。小时候跟着爷爷住,吃过几次,不用说黄桃,就是想起盛黄桃的糖水来,都会垂涎三尺。而吃完之后的罐头瓶,认真洗净,还要用来装豆酱和腊八蒜等等,所以黄桃罐头在那时年幼的小P眼里,简直就是浑身都是宝的人间极品美味。那时候过年,小P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也就是掰着手指头算还有几年才能到小P的本命年,然后可以收几罐属于自己的黄桃罐头。
今天上午十点,PP视频刚刚上线了《寻味中国》第三期的节目,讲的正是拥有“桃皇”之称的砀(dang)山黄桃以及砀山黄桃罐头的制作,看的小P是既回忆满满又口水连连。

砀山黄桃
中国的文人和艺术工作者们对于美食的刻画,也有独特的偏爱。“诗魔”白居易就曾留下“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的诗句,专门做烧饼送给别人吃,也算吃货一枚了。一代文学名家汪曾祺甚至专门写了《人间至味》来讲述自己所见所吃,朱自清也留下名篇《冬天》,来表达自己对小时候白水煮豆腐的痴迷。
很多电影也对美食有独到的描写和刻画,其中的佼佼者,莫过于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相较于其他电影费尽心思的刻画人物来表达生活,李安通过片头一段对中国菜大师老朱长达五分钟做菜镜头的描写,瞬间将我们拉到了他充满烟火气息的氛围里,也让我们对中国美食有了更惊叹的认识:原来中国菜,竟然可以做的这么有美感和讲究。

《饮食男女》中的美食镜头
无论是古代诗人,还是现代文人,他们刻画美食,也多是借美食叙旧,而现在我们怀念童年,无非也就是怀念儿时的味道,怀念抱着糖果盒子无忧的过去,饮食男女,皆是如此。
不管是不是自诩吃货,相信每个人想到过去,都会想起自己独有的那份儿时味道,仿佛一尝到那个味道,整个人就穿越回了童年。而这,那就是属于我们的独家记忆。

年糕

汤圆
元宵节过完,随着朋友圈里汤圆照的翻篇,整个春节正式离我们远去了,开学最晚的童鞋也都已离家。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也在不停的抱怨,我们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完全没有了小时候那种浓烈、热闹的氛围,更有人说,春节现在对于我们无非是又一个长一点的假期罢了。很多人分析原因:中国人喜欢过洋节、不尊重传统、年纪变大了不喜欢过节等等,小P觉得都不是根源。小P认为,年味的浓淡,重点不在于“年”,而在于“味”。小时候对于过年最期盼的就是接踵而至,日常吃不到的美食,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春节就进入了预热期,喝完那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人们也就正式进入了过年的氛围当中,仿佛整个环境的色彩都变得越来越浓烈了。

腊八粥
就像小时候唱的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整整一个年,除了大扫除,剩下的时间全是在等着爸爸妈妈做好吃的,年味怎会不浓烈。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忙,商场和超市日常供应的美食也越来越多,过年和日常的区别无非就是多买一些,人们也顾不得准备传统美食,年味也就日益变淡了。
随着传统春节变淡的,还有我们逐渐逝去的儿时味道。记得小P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因为大堆的糖果和年糕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一年才能吃到一次的东西,对当时年幼的小P来说,简直就是不能抵挡的诱惑。现在想来,小P对美食的喜好和痴迷,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种美食吃到的难易程度。其中典型的代表,非黄桃罐头莫属了。

黄桃罐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小时候家里物资匮乏,黄桃罐头是当时典型的奢侈品,日常是根本吃不到的,只有在某位长辈过本命年的时候,家里大人前去拜访,才会带上两罐黄桃罐头。小时候跟着爷爷住,吃过几次,不用说黄桃,就是想起盛黄桃的糖水来,都会垂涎三尺。而吃完之后的罐头瓶,认真洗净,还要用来装豆酱和腊八蒜等等,所以黄桃罐头在那时年幼的小P眼里,简直就是浑身都是宝的人间极品美味。那时候过年,小P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也就是掰着手指头算还有几年才能到小P的本命年,然后可以收几罐属于自己的黄桃罐头。
今天上午十点,PP视频刚刚上线了《寻味中国》第三期的节目,讲的正是拥有“桃皇”之称的砀(dang)山黄桃以及砀山黄桃罐头的制作,看的小P是既回忆满满又口水连连。

砀山黄桃
中国的文人和艺术工作者们对于美食的刻画,也有独特的偏爱。“诗魔”白居易就曾留下“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的诗句,专门做烧饼送给别人吃,也算吃货一枚了。一代文学名家汪曾祺甚至专门写了《人间至味》来讲述自己所见所吃,朱自清也留下名篇《冬天》,来表达自己对小时候白水煮豆腐的痴迷。
很多电影也对美食有独到的描写和刻画,其中的佼佼者,莫过于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相较于其他电影费尽心思的刻画人物来表达生活,李安通过片头一段对中国菜大师老朱长达五分钟做菜镜头的描写,瞬间将我们拉到了他充满烟火气息的氛围里,也让我们对中国美食有了更惊叹的认识:原来中国菜,竟然可以做的这么有美感和讲究。

《饮食男女》中的美食镜头
无论是古代诗人,还是现代文人,他们刻画美食,也多是借美食叙旧,而现在我们怀念童年,无非也就是怀念儿时的味道,怀念抱着糖果盒子无忧的过去,饮食男女,皆是如此。
不管是不是自诩吃货,相信每个人想到过去,都会想起自己独有的那份儿时味道,仿佛一尝到那个味道,整个人就穿越回了童年。而这,那就是属于我们的独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