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Pre editor
本文是一篇投稿,是「咱蒲城小喇叭」的在外蒲城人群中的一名成员老常的作品。
记录蒲城各个乡镇及村庄的故事,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的成型,我希望不止是我来写,而是有各个村庄的人是参与的。这是这个系列收到的第二篇投稿,前一篇古村宣化 ,这期是整个荆姚镇。
第2期
荆姚
作者:老常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荆姚人,每次回家最感兴趣的事,便是寻找老人诉说荆姚的过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寻找的历史总是支离破碎,甚至荆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得而知。人们谈论历史总是涉及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际,小小的乡镇又何曾会有人注意到。但不同的是,我们从荆姚长大,可能她发生的每件事都与我们的祖辈相联系,与我们现在息息相关。
对于荆姚历史的梳理,绝非简单之事,因为它的过去不会存在于纸本之上,只流传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中,随着时间而流逝。本文仅收集了书籍中涉及荆姚的内容,而未描述口耳相传的历史,本人也希望借此机会,可以联系更多的朋友一起开展此项事宜。
对于荆姚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年间。
清朝归属于西龙乐乡,民国归属于西乡,除了南部的卤泊滩外,荆姚一直是蒲城汲水灌溉的良地,也是商贾繁盛的要镇。北宋的驿丞衙署位于中街的北门外。东街为明朝时期的主道,东城墙位于东街小学西侧呈南北走向,南城墙位于东街村南界呈东西走向,东城门额曰“明安堡”,这一称呼也从明朝起延续至民国。
卤阳湖位于荆姚南侧,其水来源于富平龙泉河,后因水干成滩。原任村东与渭南毗邻处有渡门口,荆姚镇北侧有板桥渡村,甜水井有渡米村,镇西南有原王村,为卤阳湖的数处渡口。柯村原北有村名仄楞堡子,村民相传他们系卤阳湖船户之后。卤阳湖历来为产盐盛地,至迟发生在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官方虽然一直禁止民间开发卤泊滩产盐,但临滩周围的明德、柯村等数十村群众,为增加收入,始终私熬私销。
由于各代一直推崇提倡重文尚教的传说,遂使荆姚日渐形成人文荟萃之地。据粗略统计,仅清同治、光绪两朝荆姚相继涌现出来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至少数十人之多,至于像楼底李家、西胜堂张家、老街苏家那样数代文魁连绵不绝,父子兄弟争相入朝的书香门第,更此起彼伏,比比皆是,造就了大批如张瀛(道光进士、刑部郎中、布政使)、张霖澍(庆阳知府)、张铎(同治举人、川东道台)、张霖润(清员外郎)、张少溪、张拜云、苏子衡、苏丙吉、李元鼎(民国审计部长,学术鸿儒)等栋梁之才。
清末民初时期荆姚共有两所国民学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荆姚高中旧址)、第三国民学校(甜水井小学旧址)。随着杨虎城将军及县政府的支持,荆姚的国民小学数量大增,学校地址如下:
璋宝药王洞、广宜关帝庙、岳家庄关帝庙、吴家寨关帝庙、渡芦堡(渡米)关帝庙、甘泉坊关帝庙、雷坊关帝庙、板桥渡关帝庙、朱雷无量庙、钟家村关帝庙、东街东岳庙、中街城隍庙、高都关帝庙、孟郊关帝庙、唐村庵、纪村关帝庙、大户惠观音庙、西常关帝庙。
荆姚的宗教场地历来众多,尤以关帝庙为绝对,各大村皆有。其他描述如下:
太清庵(荆姚东街,初祀老君)、圆通庵(东街东南,祀观音)、东岳庙(东街小学,北宋建立,内有青海道人安安所书“安安道人碑”)、城隍庙(中街小学,北宋建立)、兴教寺(荆姚北门,为回回焚烧,山门镶嵌荆姚画家廉石轩所画布袋和尚)、西街庙(荆姚中街小学,祀如来,庙有舍利塔两座)。荆保庵(荆姚西门外,有张少溪书“多将军祠”)、北老庙和庆善寺(北姚小学,有金大定时期碑刻)、圣母庙(明德村,明朝建立,有张师孟撰碑)、九天圣母庙(宣化,有举人景庆云书碑刻)。
史书和县志中对于荆姚的记载聊聊无几,以名人和建筑为多,真正的历史只能从那些老人的口中获知,而这些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一人所能做,因为涉及村镇的古代面积布局、人口迁徙、建筑名目等内容。本人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朋友一起来参与这件事情,让荆姚的过去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告诉给我们的后人听。
注:文献参考历代《蒲城县志》。
如果你也愿意写写你自己村庄的故事,欢迎投稿给我。
投稿方式:添加我的微信。(备注:今日头条过来的)
Pre editor
本文是一篇投稿,是「咱蒲城小喇叭」的在外蒲城人群中的一名成员老常的作品。
记录蒲城各个乡镇及村庄的故事,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的成型,我希望不止是我来写,而是有各个村庄的人是参与的。这是这个系列收到的第二篇投稿,前一篇古村宣化 ,这期是整个荆姚镇。
第2期
荆姚
作者:老常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荆姚人,每次回家最感兴趣的事,便是寻找老人诉说荆姚的过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寻找的历史总是支离破碎,甚至荆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得而知。人们谈论历史总是涉及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际,小小的乡镇又何曾会有人注意到。但不同的是,我们从荆姚长大,可能她发生的每件事都与我们的祖辈相联系,与我们现在息息相关。
对于荆姚历史的梳理,绝非简单之事,因为它的过去不会存在于纸本之上,只流传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中,随着时间而流逝。本文仅收集了书籍中涉及荆姚的内容,而未描述口耳相传的历史,本人也希望借此机会,可以联系更多的朋友一起开展此项事宜。
对于荆姚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年间。
清朝归属于西龙乐乡,民国归属于西乡,除了南部的卤泊滩外,荆姚一直是蒲城汲水灌溉的良地,也是商贾繁盛的要镇。北宋的驿丞衙署位于中街的北门外。东街为明朝时期的主道,东城墙位于东街小学西侧呈南北走向,南城墙位于东街村南界呈东西走向,东城门额曰“明安堡”,这一称呼也从明朝起延续至民国。
卤阳湖位于荆姚南侧,其水来源于富平龙泉河,后因水干成滩。原任村东与渭南毗邻处有渡门口,荆姚镇北侧有板桥渡村,甜水井有渡米村,镇西南有原王村,为卤阳湖的数处渡口。柯村原北有村名仄楞堡子,村民相传他们系卤阳湖船户之后。卤阳湖历来为产盐盛地,至迟发生在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官方虽然一直禁止民间开发卤泊滩产盐,但临滩周围的明德、柯村等数十村群众,为增加收入,始终私熬私销。
由于各代一直推崇提倡重文尚教的传说,遂使荆姚日渐形成人文荟萃之地。据粗略统计,仅清同治、光绪两朝荆姚相继涌现出来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至少数十人之多,至于像楼底李家、西胜堂张家、老街苏家那样数代文魁连绵不绝,父子兄弟争相入朝的书香门第,更此起彼伏,比比皆是,造就了大批如张瀛(道光进士、刑部郎中、布政使)、张霖澍(庆阳知府)、张铎(同治举人、川东道台)、张霖润(清员外郎)、张少溪、张拜云、苏子衡、苏丙吉、李元鼎(民国审计部长,学术鸿儒)等栋梁之才。
清末民初时期荆姚共有两所国民学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荆姚高中旧址)、第三国民学校(甜水井小学旧址)。随着杨虎城将军及县政府的支持,荆姚的国民小学数量大增,学校地址如下:
璋宝药王洞、广宜关帝庙、岳家庄关帝庙、吴家寨关帝庙、渡芦堡(渡米)关帝庙、甘泉坊关帝庙、雷坊关帝庙、板桥渡关帝庙、朱雷无量庙、钟家村关帝庙、东街东岳庙、中街城隍庙、高都关帝庙、孟郊关帝庙、唐村庵、纪村关帝庙、大户惠观音庙、西常关帝庙。
荆姚的宗教场地历来众多,尤以关帝庙为绝对,各大村皆有。其他描述如下:
太清庵(荆姚东街,初祀老君)、圆通庵(东街东南,祀观音)、东岳庙(东街小学,北宋建立,内有青海道人安安所书“安安道人碑”)、城隍庙(中街小学,北宋建立)、兴教寺(荆姚北门,为回回焚烧,山门镶嵌荆姚画家廉石轩所画布袋和尚)、西街庙(荆姚中街小学,祀如来,庙有舍利塔两座)。荆保庵(荆姚西门外,有张少溪书“多将军祠”)、北老庙和庆善寺(北姚小学,有金大定时期碑刻)、圣母庙(明德村,明朝建立,有张师孟撰碑)、九天圣母庙(宣化,有举人景庆云书碑刻)。
史书和县志中对于荆姚的记载聊聊无几,以名人和建筑为多,真正的历史只能从那些老人的口中获知,而这些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一人所能做,因为涉及村镇的古代面积布局、人口迁徙、建筑名目等内容。本人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朋友一起来参与这件事情,让荆姚的过去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告诉给我们的后人听。
注:文献参考历代《蒲城县志》。
如果你也愿意写写你自己村庄的故事,欢迎投稿给我。
投稿方式:添加我的微信。(备注:今日头条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