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听觉
1.人耳能接受的声波频率为16-20000 Hz,最敏感的为1000-4000 Hz
2.听觉现象
(1)听觉的属性:音调(取决于声波频率),音响(取决于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音色(取决于波形)
(2)听觉现象:声音的掩蔽(纯音掩蔽、噪声对纯音、纯音和噪音对语音),听觉疲劳,听觉适应(研究方法响度平衡法)
3.听觉的生理基础
(1)人耳:外耳、中耳(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正圆窗)、内耳(前庭器官、耳蜗)
(2)耳蜗:换能作用。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3)传到和中枢机制:听神经、脑干的髓质、耳蜗神经核 、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
4.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拉瑟福德 适合解释500 Hz 以下
(2)共鸣理论(位置理论):赫尔姆霍兹
(3)行波理论(新位置理论):冯·贝克西 底高顶低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 <400 Hz,个别纤维;>400Hz,齐射原则
1.人耳能接受的声波频率为16-20000 Hz,最敏感的为1000-4000 Hz
2.听觉现象
(1)听觉的属性:音调(取决于声波频率),音响(取决于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音色(取决于波形)
(2)听觉现象:声音的掩蔽(纯音掩蔽、噪声对纯音、纯音和噪音对语音),听觉疲劳,听觉适应(研究方法响度平衡法)
3.听觉的生理基础
(1)人耳:外耳、中耳(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正圆窗)、内耳(前庭器官、耳蜗)
(2)耳蜗:换能作用。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3)传到和中枢机制:听神经、脑干的髓质、耳蜗神经核 、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
4.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拉瑟福德 适合解释500 Hz 以下
(2)共鸣理论(位置理论):赫尔姆霍兹
(3)行波理论(新位置理论):冯·贝克西 底高顶低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 <400 Hz,个别纤维;>400Hz,齐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