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于《孝经•开宗明义章》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儒家道德的根基,儒家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之上的。
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有其具体内容。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称方圆”。儒家经典中就规定了孝的规矩,言行举止符合这些规矩才配称为孝。举例如下:
“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礼记•玉藻》)通俗说就是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色难”(《论语•为政》)通俗说就是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对父母的教训责备表现出敬顺的神色。
当然,父母也会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而复谏;不说,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礼记•坊记》)“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礼记•曲礼》)通俗说,就是要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儒家孝的规矩还有很多,例如:“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事虽小,勿擅为),不敢私其财(物虽小,勿私藏)”(《礼记•坊记》)等等。
上述规矩都来源于公认的儒家经典,是每一个儒者都认同的,不认同就不配称为儒者。有无知者妄称那是满清的奴化工具,而实质上那是儒家经典圣人训,跟满清没任何关系。
儒家有规矩,正如佛教有戒律。真僧人真居士都持戒,而以佛学给自己镀金者以及假和尚则不持戒。真儒者都恪守儒家规矩,而以儒学给自己镀金者以及假道学则不守儒家规矩。
把儒学当作附庸风雅的工具,这种学习态度就不对,也不可能学好儒学,所以才会把《论语》、《礼记》中的规矩当作满清新编的规矩,展览无知,闹出笑话,自误误人。
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有其具体内容。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称方圆”。儒家经典中就规定了孝的规矩,言行举止符合这些规矩才配称为孝。举例如下:
“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礼记•玉藻》)通俗说就是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色难”(《论语•为政》)通俗说就是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对父母的教训责备表现出敬顺的神色。
当然,父母也会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而复谏;不说,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礼记•坊记》)“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礼记•曲礼》)通俗说,就是要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儒家孝的规矩还有很多,例如:“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事虽小,勿擅为),不敢私其财(物虽小,勿私藏)”(《礼记•坊记》)等等。
上述规矩都来源于公认的儒家经典,是每一个儒者都认同的,不认同就不配称为儒者。有无知者妄称那是满清的奴化工具,而实质上那是儒家经典圣人训,跟满清没任何关系。
儒家有规矩,正如佛教有戒律。真僧人真居士都持戒,而以佛学给自己镀金者以及假和尚则不持戒。真儒者都恪守儒家规矩,而以儒学给自己镀金者以及假道学则不守儒家规矩。
把儒学当作附庸风雅的工具,这种学习态度就不对,也不可能学好儒学,所以才会把《论语》、《礼记》中的规矩当作满清新编的规矩,展览无知,闹出笑话,自误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