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张中行说起
本来,张中行是大陆文坛耆宿,郑少秋是香港娱乐明星,两者是全无干系的,但近日来秋官身处风口浪尖,动辄得咎,不由让我想起张老的一些往事,其中颇有些相似之处,或可拿来借鉴思量。
张中行与其第二任妻子杨沫同居后结婚,生儿育女,约五年后终因性格和追求上的差异断绝关系;杨沫解放后写了小说《青春之歌》,书中主角余永泽的自私、落后、庸俗,即在影射张中行。该小说的流行给张中行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在单位里灰头土脸,饱尝世态炎凉,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默默无闻;而在文革中,工作组要求张中行检举揭发杨沫时,张中行只是说,杨沫思想很进步,很有革命性,没有问题。
九七年杨沫去世,她与张老的女儿邀请父亲参加母亲的追悼会,不意被张老拒绝,旁人问及原因,张老言道,大凡去参加追悼会的,无非是两种,一为情牵,二为敬重,或兼而有之,而我对她,两样皆无。
对于此事,或有人诟病张中行绝情,人死如灯灭,何必让子女伤情;也有人赞张老性情率直洒脱;如今张老亦已仙去两年,功过是非,任人评说。
回头再看秋官。秋官自和沈殿霞婚变后,即在香港背尽骂名,难以发展,不得已去台湾发展;而在沈病重期间,秋官亦有挺身怒斥狗仔围堵病人拍照,延误抢救时间,实为谋害人命之举;再至今日,切因未能参加沈加拿大葬礼遭受舆论攻击。
其实秋官终究去参加了红馆的追思会,哪怕他明知可能会遭遇尴尬耻辱,同样在赶了几个通宵的戏后请假前往,无怨无悔。
由此思量,所谓道德文章,身为北大耆宿的张中行,在面对子女邀请参与前妻追悼会时,都有权选择不去而获得理解;那么作为明星同时也已年过六旬的秋官,为什么在欣宜劝告后,一定要抛下场景档期有限的剧组,飞越整个太平洋去参加沈殿霞在加拿大的葬礼,再去面对必然会遭受的冷遇、尴尬、侮辱?而非不如此即是寡情薄幸,忘恩负义,纵然是已表态参加香港的追思会也不行?如此逻辑,何等强盗!如此要求,岂非苛刻?
当然,诸多侮辱秋官的群众年少无知,情感幼稚,大都不知道“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更不会知道张老在前妻追悼会出席问题上的选择。
以张老为例,国人难道并不以为对秋官道德要求之高其实已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达到的 层面?秋官并非圣贤,只是香港娱乐圈的明星;同时,这个圈子里有陈冠希一类人的存在,秋官却是一朵莲花。
相信若有小白看到此处,定会再去牵扯秋官与沈殿霞的那段剪不断,说不清的失败婚姻,欲证明秋官之忘恩寡情,以抢占道德的制高点。
那么,我却以为,在这一不愿说,却不得不说的问题上,实有“三隐三偏”不为诸小白所知,其中或有一些,已有秋迷说过,今日我再做些归纳和阐述。
二、三隐三偏
沈殿霞去世以来,我曾见新浪留言板上诸多小白指责秋官借沈上位,如今不参加葬礼更是忘恩负义,诸多类似言论甚嚣尘上,但想来发其言论者大抵是些未经世事的孩子和一些思辩能力并不出众的成年人。
秋官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追求!
没有人会把重要角色交给铁定不行的人来演,收视率不行谁负责?那就代表着跟钱过不去。和钱过不去的人,大陆不会有,香港更不会有,全世界都不会有。
除非这个机会是送给自己的至爱血亲,不过可惜,TVB姓邵,不姓沈。沈殿霞确曾为秋官转圜关系,但秋官自身的实力得到肯定才是根本原因!——或有的人面子值得几百万,但想来不大可能是当年的肥肥。
秋官可以为了古装戏里衣带流转得灵动飘逸,在镜前不断地练习半年;秋官可以为了扮演角色的神态切景,深夜背诵台词寻找感觉……
秋官今日之成功,实是用三十余年对演艺事业的勤勉,执著,努力和追求换得。
掩秋官三十年之功于无物,此其为一隐!
有人说,没有沈,秋官不会红,此大谬矣;以秋官的天赋实力和坚持不懈,便无沈相助,最后也能功成名就,至多大器晚成罢了,而无此婚变之事,秋官其后的发展,也少去许多风波和挫折,成就未见得比今日低。
借用别人的一句话,如厉娜那样的,你再捧她,也是烂泥扶不上墙;而象张靓颖,自己有实力,不慢慢红起来倒是没有天理了。
因此,肥肥之于秋官,有帮扶之情,而无提携之恩。
秋官与沈1976年结识后同处,而至1988年离异,其间经历了约十二年风风雨雨;指责秋官过河拆桥之人何不细思之,秋官79年即已大红,为何直到88年才与沈离异?秋官若早有去意,又何必在感情出现危机时以结婚明志,给自己徒增镣铐,平添骂名?
由此可见,秋官与沈之间的婚姻虽不漫长,相处却不短暂,一路走来,必有真情于其中,只是可叹感情之事难以预料,充满变数。而其中内幕,更是个人隐私,外人不便探究。
世人怜惜肥肥,何不见秋官同样将一个男人最为宝贵的十多年岁月奉献给了沈?至离异之时,秋官也已年过不惑。
有人故意将秋官与沈的相处时间理解成结婚时间,时间上进行模糊处理,以便把秋官搬弄为过河拆桥之人,混淆视听,此其为二隐!
秋官与沈殿霞离婚之后,负尽骂名,在香港的事业一败涂地,又将大部分财产留给沈作为补偿,自己不得不远走台湾另谋发展。直至《戏说乾隆》在内地的热播和《大时代》在香港的成功,才赢得了翻身的机会。
如果说,88年前秋官的成功有沈殿霞的一份力,那92年后,秋官的声名成就皆是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打拼而来,对于一个背负骂名、年过不惑的演员来说,何其难也?
天下宁有借人上位、过河拆桥者却置己于身败名裂、备受打压境地乎?
视秋官演艺生涯起伏历史于不见,此其为三隐!
因此,即便是沈本人也承认秋官之成功缘于自身实力、努力,却偏多有未经世事者作此荒诞臆想之谈,何其怪也。
若有小白看至此处,或会再言婚姻失败因秋官薄幸。然而,三隐之后,还有三偏。
众所周知,婚姻的失败,往往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秋官和肥肥婚姻的失败,秋官却莫名地承受了几乎全部责任。那么,难道肥肥其中便无一丝过错?
我曾看过陈鲁豫访谈沈殿霞的节目,其中沈带着满脸病容,瞠着眼睛,分析自己婚姻失败后的领悟——不要让一个男人觉得你比他强。姑且不论此话是否会引起秋迷们争议,但细细品读、咬文嚼字之下,不难发现沈说的不是“比他强”,而是“让他觉得你比他强”!
此何意也?子曰,交友之道,贵在久而敬之。交友如此,夫妇间亦如此。——不说举案齐眉,也应相敬如宾,但网上却有些旧闻,言道沈对秋官不够尊重,并举例种种,我们且不论里面真假各几分,只从访谈中沈自己倾吐中观察,即使有陈鲁豫为之圆场,也不难听出沈在无形中间接承认婚姻失败有自己性格上的因素,流露出了淡淡一丝遗憾与后悔。
夫妻之间的“势”本来存在,如果女方事业比男方强,善于相处就过去了;但女方性格上要强却易产生问题,——让男方感到没面子,从结果上看,这种情况又不会是一次两次,那么,作为女方而言,在夫妻相处上必是有所欠缺的。我们从英国女王放低身段敲门的小故事里不难知道,夫妻间无所谓曲意逢迎,而只有相互礼让尊敬,因为那是长期共同生活所必须有的涵养和智慧。
张中行曾给婚姻划过四个层次: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秋官自从和沈殿霞结婚而后再离婚,其中的曲折隐衷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秋官确想过要将这段感情维系下去,只是天不从人愿,最后“不可忍”下不得不抛弃事业、离开家门。
我们现今若是完全将婚姻失败归咎于秋官,有失公允,此其为一偏。
两人离异后,沈殿霞及其亲友多次指责秋官。即便沈于最后能解开心结,相逢一笑泯恩仇,但从追思会上看,她的亲友们,恐怕一辈子都放不下对秋官的怨恨;而秋官在这些积毁中只是默默承受,即使是面对邓光荣那样不分场合的高声呵斥,也毫无怨言。
婚姻的失败当然不会是一个人的问题,秋官却从未说过沈殿霞一句坏话,只是赞肥姐有情义。别人问及原因,据闻,秋官只是说,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两个偶像,现在其中一个已经毁了,我不想另一个也坍塌掉。——我不知道秋官有否如此说的,但秋官确实是如此做的,二十年来,一概如是,恰如他在《笑看风云》中扮演的黄天。
其实秋官与官晶华结婚二十年来,生活平淡低调,并无其他任何绯闻或负面新闻,比起成龙大哥临近五十还搞大了吴绮莉的肚子和谢贤时不时搞个和靓女逛街的绯闻,足见秋官的人品贵重。论及身材相貌,香港娱乐圈里胜出官晶华的大有人在,秋官自身也不缺乏条件和机会,却“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世间又有几人能如此恪守自律二十年?
正因为秋官被别人斥责得太多,自己辩驳得太少,所以小白们偏听偏信,又不能够加以辨别,即认定秋官风流滥情,此其为二偏。
我们评定一个人的标准须“略小节而取其大者”,必要参考其在自身行业里的成就和贡献。——如政治家,要看他为人民做出哪些实事,而不是写出多少漂亮文章;科学家,则要看他为科研事业做出几多成绩,而不是娶了年龄差距多大的少妻;——秋官是一个演员;秋官一生挚爱演艺事业,并为之付出毕生精力,仅《戏说乾隆》一剧对内地电视剧潮流的影响就难以预计;秋官古装扮相无人能及,塑造了无数经典形象;而小白评判秋官居然舍其演技之高超、角色之鲜明、影响之广泛、感人之深沉,摈秋官三十年影视圈内之成就贡献不论,独以二十年前早已过往之尘事阴事反复攻讦,求全责备之下,岂不是偏之又偏?
三、谣言止于智者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本没有错,但可惜谣言的传播总是发散的,而非单向的;即便某一条路上“止于智者”了,但其它发散开的路径里只要有一个“不智者”,谣言的传播就会永无止境,直至全世界都知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谣言止于智者”,近似于一个悖论。
更何况,中国的智者实在不多。
“肥姐在节目的最后问秋官,你十几年前到底有没有真正中意过我。秋官答道,我很中意你。肥姐感动得泪流满面。”即是一例。——始作此文者,不可能未看过节目的录播,却自以为经过这番“艺术加工”,将肥姐“大笑”改作“泪流满面”可起到更好的煽情效果,便居然敢颠倒黑白地写了。因为作者深知,看他这篇文章的人十有八九不会去寻视频佐证。
于是直至今日,以那段《掌声的背后》节目流传之广,仍有不少小白们以为沈当初是“泪流满面”的,接着就万分感慨沈之痴情。节目实质表达出的肥肥与秋官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释然开怀,却无形中被淡化或忽略了。
如果说这种“变笑为哭”的谣言不算给秋官正面伤害的话,那么在前面那场风波里,有些记者的故意拨弄,就实在是暗箭伤人了。
如“问及秋官有无打电话给欣宜,秋官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回答,有的。”娱记们很聪明,知道行文引导性,便在文中非常明显地给出小白都能看懂的暗示:秋官在说谎;娱记们深知,自以为聪明的小白们总更愿意相信自己得出的结论,如此含沙射影,效果只有更好。
实际上只要看过采访视频的人都会知道,当时秋官是旋即作答“有的有的”。真不知道那位记者先生的“犹豫了好一会儿”是怎么得出来的。可惜的是,除了秋迷们,有多少人会去特意看那段采访视频?如此,秋官不关心女儿的传闻,就传开了。
另外,到今天都有小白相信肥肥重病期间,秋官从未探望的新闻,这也成了拿来攻击秋官的借口;却不知在《鲁豫有约》中肥肥都亲口有说,他(秋官)来探望了我好几次,我怕他担心,不敢多说自己的病情。
那么,这类有视频为铁证、实际可轻易戳穿的谣言被冲动的小白们误以为真了倒也罢,毕竟喷人之前还有求实探索精神的就不是小白了;但有些谣言,恐怕无需智者,只要不是愚者,都能轻易看出破绽来了。
如,“沈经济拮据,无钱看病,秋官袖手旁观”和“沈留下一亿遗产,秋官是首席信托人”这种大相矛盾的新闻,正常智商的人就能得出一个恰实的答案。
“秋官三度扯谎,声称等女儿通知,才知道葬礼的时间;而实际上欣宜和沈的亲友都不知道秋官在等她们通知。”——这真是笑话,秋官的声明当时屡见报端,我都知道了,欣宜和沈的亲友们就没一个看到的?真当读者是**么。
“秋官三度扯谎,找各种借口搪塞不参加葬礼,气得欣宜怒摔手机。实际上欣宜很希望父亲参与母亲葬礼,因此父女反目(此与其上同出一文,其实已有矛盾之处)。”——这种消息你一个娱记怎么知道的?说得自己好象当时就站在欣宜身边,“怒摔”的手机电板有没有跳出来都看得清清楚楚似的。
从后来追思会上邓光荣斥责秋官和肥肥亲友起哄的事件里
本来,张中行是大陆文坛耆宿,郑少秋是香港娱乐明星,两者是全无干系的,但近日来秋官身处风口浪尖,动辄得咎,不由让我想起张老的一些往事,其中颇有些相似之处,或可拿来借鉴思量。
张中行与其第二任妻子杨沫同居后结婚,生儿育女,约五年后终因性格和追求上的差异断绝关系;杨沫解放后写了小说《青春之歌》,书中主角余永泽的自私、落后、庸俗,即在影射张中行。该小说的流行给张中行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在单位里灰头土脸,饱尝世态炎凉,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默默无闻;而在文革中,工作组要求张中行检举揭发杨沫时,张中行只是说,杨沫思想很进步,很有革命性,没有问题。
九七年杨沫去世,她与张老的女儿邀请父亲参加母亲的追悼会,不意被张老拒绝,旁人问及原因,张老言道,大凡去参加追悼会的,无非是两种,一为情牵,二为敬重,或兼而有之,而我对她,两样皆无。
对于此事,或有人诟病张中行绝情,人死如灯灭,何必让子女伤情;也有人赞张老性情率直洒脱;如今张老亦已仙去两年,功过是非,任人评说。
回头再看秋官。秋官自和沈殿霞婚变后,即在香港背尽骂名,难以发展,不得已去台湾发展;而在沈病重期间,秋官亦有挺身怒斥狗仔围堵病人拍照,延误抢救时间,实为谋害人命之举;再至今日,切因未能参加沈加拿大葬礼遭受舆论攻击。
其实秋官终究去参加了红馆的追思会,哪怕他明知可能会遭遇尴尬耻辱,同样在赶了几个通宵的戏后请假前往,无怨无悔。
由此思量,所谓道德文章,身为北大耆宿的张中行,在面对子女邀请参与前妻追悼会时,都有权选择不去而获得理解;那么作为明星同时也已年过六旬的秋官,为什么在欣宜劝告后,一定要抛下场景档期有限的剧组,飞越整个太平洋去参加沈殿霞在加拿大的葬礼,再去面对必然会遭受的冷遇、尴尬、侮辱?而非不如此即是寡情薄幸,忘恩负义,纵然是已表态参加香港的追思会也不行?如此逻辑,何等强盗!如此要求,岂非苛刻?
当然,诸多侮辱秋官的群众年少无知,情感幼稚,大都不知道“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更不会知道张老在前妻追悼会出席问题上的选择。
以张老为例,国人难道并不以为对秋官道德要求之高其实已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达到的 层面?秋官并非圣贤,只是香港娱乐圈的明星;同时,这个圈子里有陈冠希一类人的存在,秋官却是一朵莲花。
相信若有小白看到此处,定会再去牵扯秋官与沈殿霞的那段剪不断,说不清的失败婚姻,欲证明秋官之忘恩寡情,以抢占道德的制高点。
那么,我却以为,在这一不愿说,却不得不说的问题上,实有“三隐三偏”不为诸小白所知,其中或有一些,已有秋迷说过,今日我再做些归纳和阐述。
二、三隐三偏
沈殿霞去世以来,我曾见新浪留言板上诸多小白指责秋官借沈上位,如今不参加葬礼更是忘恩负义,诸多类似言论甚嚣尘上,但想来发其言论者大抵是些未经世事的孩子和一些思辩能力并不出众的成年人。
秋官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追求!
没有人会把重要角色交给铁定不行的人来演,收视率不行谁负责?那就代表着跟钱过不去。和钱过不去的人,大陆不会有,香港更不会有,全世界都不会有。
除非这个机会是送给自己的至爱血亲,不过可惜,TVB姓邵,不姓沈。沈殿霞确曾为秋官转圜关系,但秋官自身的实力得到肯定才是根本原因!——或有的人面子值得几百万,但想来不大可能是当年的肥肥。
秋官可以为了古装戏里衣带流转得灵动飘逸,在镜前不断地练习半年;秋官可以为了扮演角色的神态切景,深夜背诵台词寻找感觉……
秋官今日之成功,实是用三十余年对演艺事业的勤勉,执著,努力和追求换得。
掩秋官三十年之功于无物,此其为一隐!
有人说,没有沈,秋官不会红,此大谬矣;以秋官的天赋实力和坚持不懈,便无沈相助,最后也能功成名就,至多大器晚成罢了,而无此婚变之事,秋官其后的发展,也少去许多风波和挫折,成就未见得比今日低。
借用别人的一句话,如厉娜那样的,你再捧她,也是烂泥扶不上墙;而象张靓颖,自己有实力,不慢慢红起来倒是没有天理了。
因此,肥肥之于秋官,有帮扶之情,而无提携之恩。
秋官与沈1976年结识后同处,而至1988年离异,其间经历了约十二年风风雨雨;指责秋官过河拆桥之人何不细思之,秋官79年即已大红,为何直到88年才与沈离异?秋官若早有去意,又何必在感情出现危机时以结婚明志,给自己徒增镣铐,平添骂名?
由此可见,秋官与沈之间的婚姻虽不漫长,相处却不短暂,一路走来,必有真情于其中,只是可叹感情之事难以预料,充满变数。而其中内幕,更是个人隐私,外人不便探究。
世人怜惜肥肥,何不见秋官同样将一个男人最为宝贵的十多年岁月奉献给了沈?至离异之时,秋官也已年过不惑。
有人故意将秋官与沈的相处时间理解成结婚时间,时间上进行模糊处理,以便把秋官搬弄为过河拆桥之人,混淆视听,此其为二隐!
秋官与沈殿霞离婚之后,负尽骂名,在香港的事业一败涂地,又将大部分财产留给沈作为补偿,自己不得不远走台湾另谋发展。直至《戏说乾隆》在内地的热播和《大时代》在香港的成功,才赢得了翻身的机会。
如果说,88年前秋官的成功有沈殿霞的一份力,那92年后,秋官的声名成就皆是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打拼而来,对于一个背负骂名、年过不惑的演员来说,何其难也?
天下宁有借人上位、过河拆桥者却置己于身败名裂、备受打压境地乎?
视秋官演艺生涯起伏历史于不见,此其为三隐!
因此,即便是沈本人也承认秋官之成功缘于自身实力、努力,却偏多有未经世事者作此荒诞臆想之谈,何其怪也。
若有小白看至此处,或会再言婚姻失败因秋官薄幸。然而,三隐之后,还有三偏。
众所周知,婚姻的失败,往往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秋官和肥肥婚姻的失败,秋官却莫名地承受了几乎全部责任。那么,难道肥肥其中便无一丝过错?
我曾看过陈鲁豫访谈沈殿霞的节目,其中沈带着满脸病容,瞠着眼睛,分析自己婚姻失败后的领悟——不要让一个男人觉得你比他强。姑且不论此话是否会引起秋迷们争议,但细细品读、咬文嚼字之下,不难发现沈说的不是“比他强”,而是“让他觉得你比他强”!
此何意也?子曰,交友之道,贵在久而敬之。交友如此,夫妇间亦如此。——不说举案齐眉,也应相敬如宾,但网上却有些旧闻,言道沈对秋官不够尊重,并举例种种,我们且不论里面真假各几分,只从访谈中沈自己倾吐中观察,即使有陈鲁豫为之圆场,也不难听出沈在无形中间接承认婚姻失败有自己性格上的因素,流露出了淡淡一丝遗憾与后悔。
夫妻之间的“势”本来存在,如果女方事业比男方强,善于相处就过去了;但女方性格上要强却易产生问题,——让男方感到没面子,从结果上看,这种情况又不会是一次两次,那么,作为女方而言,在夫妻相处上必是有所欠缺的。我们从英国女王放低身段敲门的小故事里不难知道,夫妻间无所谓曲意逢迎,而只有相互礼让尊敬,因为那是长期共同生活所必须有的涵养和智慧。
张中行曾给婚姻划过四个层次: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秋官自从和沈殿霞结婚而后再离婚,其中的曲折隐衷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秋官确想过要将这段感情维系下去,只是天不从人愿,最后“不可忍”下不得不抛弃事业、离开家门。
我们现今若是完全将婚姻失败归咎于秋官,有失公允,此其为一偏。
两人离异后,沈殿霞及其亲友多次指责秋官。即便沈于最后能解开心结,相逢一笑泯恩仇,但从追思会上看,她的亲友们,恐怕一辈子都放不下对秋官的怨恨;而秋官在这些积毁中只是默默承受,即使是面对邓光荣那样不分场合的高声呵斥,也毫无怨言。
婚姻的失败当然不会是一个人的问题,秋官却从未说过沈殿霞一句坏话,只是赞肥姐有情义。别人问及原因,据闻,秋官只是说,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两个偶像,现在其中一个已经毁了,我不想另一个也坍塌掉。——我不知道秋官有否如此说的,但秋官确实是如此做的,二十年来,一概如是,恰如他在《笑看风云》中扮演的黄天。
其实秋官与官晶华结婚二十年来,生活平淡低调,并无其他任何绯闻或负面新闻,比起成龙大哥临近五十还搞大了吴绮莉的肚子和谢贤时不时搞个和靓女逛街的绯闻,足见秋官的人品贵重。论及身材相貌,香港娱乐圈里胜出官晶华的大有人在,秋官自身也不缺乏条件和机会,却“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世间又有几人能如此恪守自律二十年?
正因为秋官被别人斥责得太多,自己辩驳得太少,所以小白们偏听偏信,又不能够加以辨别,即认定秋官风流滥情,此其为二偏。
我们评定一个人的标准须“略小节而取其大者”,必要参考其在自身行业里的成就和贡献。——如政治家,要看他为人民做出哪些实事,而不是写出多少漂亮文章;科学家,则要看他为科研事业做出几多成绩,而不是娶了年龄差距多大的少妻;——秋官是一个演员;秋官一生挚爱演艺事业,并为之付出毕生精力,仅《戏说乾隆》一剧对内地电视剧潮流的影响就难以预计;秋官古装扮相无人能及,塑造了无数经典形象;而小白评判秋官居然舍其演技之高超、角色之鲜明、影响之广泛、感人之深沉,摈秋官三十年影视圈内之成就贡献不论,独以二十年前早已过往之尘事阴事反复攻讦,求全责备之下,岂不是偏之又偏?
三、谣言止于智者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本没有错,但可惜谣言的传播总是发散的,而非单向的;即便某一条路上“止于智者”了,但其它发散开的路径里只要有一个“不智者”,谣言的传播就会永无止境,直至全世界都知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谣言止于智者”,近似于一个悖论。
更何况,中国的智者实在不多。
“肥姐在节目的最后问秋官,你十几年前到底有没有真正中意过我。秋官答道,我很中意你。肥姐感动得泪流满面。”即是一例。——始作此文者,不可能未看过节目的录播,却自以为经过这番“艺术加工”,将肥姐“大笑”改作“泪流满面”可起到更好的煽情效果,便居然敢颠倒黑白地写了。因为作者深知,看他这篇文章的人十有八九不会去寻视频佐证。
于是直至今日,以那段《掌声的背后》节目流传之广,仍有不少小白们以为沈当初是“泪流满面”的,接着就万分感慨沈之痴情。节目实质表达出的肥肥与秋官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释然开怀,却无形中被淡化或忽略了。
如果说这种“变笑为哭”的谣言不算给秋官正面伤害的话,那么在前面那场风波里,有些记者的故意拨弄,就实在是暗箭伤人了。
如“问及秋官有无打电话给欣宜,秋官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回答,有的。”娱记们很聪明,知道行文引导性,便在文中非常明显地给出小白都能看懂的暗示:秋官在说谎;娱记们深知,自以为聪明的小白们总更愿意相信自己得出的结论,如此含沙射影,效果只有更好。
实际上只要看过采访视频的人都会知道,当时秋官是旋即作答“有的有的”。真不知道那位记者先生的“犹豫了好一会儿”是怎么得出来的。可惜的是,除了秋迷们,有多少人会去特意看那段采访视频?如此,秋官不关心女儿的传闻,就传开了。
另外,到今天都有小白相信肥肥重病期间,秋官从未探望的新闻,这也成了拿来攻击秋官的借口;却不知在《鲁豫有约》中肥肥都亲口有说,他(秋官)来探望了我好几次,我怕他担心,不敢多说自己的病情。
那么,这类有视频为铁证、实际可轻易戳穿的谣言被冲动的小白们误以为真了倒也罢,毕竟喷人之前还有求实探索精神的就不是小白了;但有些谣言,恐怕无需智者,只要不是愚者,都能轻易看出破绽来了。
如,“沈经济拮据,无钱看病,秋官袖手旁观”和“沈留下一亿遗产,秋官是首席信托人”这种大相矛盾的新闻,正常智商的人就能得出一个恰实的答案。
“秋官三度扯谎,声称等女儿通知,才知道葬礼的时间;而实际上欣宜和沈的亲友都不知道秋官在等她们通知。”——这真是笑话,秋官的声明当时屡见报端,我都知道了,欣宜和沈的亲友们就没一个看到的?真当读者是**么。
“秋官三度扯谎,找各种借口搪塞不参加葬礼,气得欣宜怒摔手机。实际上欣宜很希望父亲参与母亲葬礼,因此父女反目(此与其上同出一文,其实已有矛盾之处)。”——这种消息你一个娱记怎么知道的?说得自己好象当时就站在欣宜身边,“怒摔”的手机电板有没有跳出来都看得清清楚楚似的。
从后来追思会上邓光荣斥责秋官和肥肥亲友起哄的事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