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下午看了部队训练,成绩还是不错的。虞啸卿在看完训练后,把团级以上干部招集开会,说了本军添加装备和军饷的消息,大家都意识到,这支部队现在是嫡系了,个个兴高采烈。
虞啸卿说:“大家说说感想。”
张师长第一个起身:“既然委座如此看重我们,我们必当万死不辞,凝聚力量,保卫领袖。”
张师长是黄埔三期,虞啸卿手下三个师,他是原来的嫡系,肖师长是西北军,龙师长是川军团的班底。现在显然老头子对虞啸卿青眼有加,张师长也自然要买账。
肖师长不是嫡系,属于地方部队出身,但是自觉自己在抗日中表现可圈可点,现在有了领袖的赏识,变身嫡系,自然也开心,起身道:“委座英明!谁抗战打得好,委座心里还是明白的。兄弟今后更要全力抗战,报委座知遇之恩!”
龙文章不紧不慢地说:“我和张肖两位师长感受一样。”
师长下的各位团长也都慷慨表态,大致都是说要更加努力,报效校长什么的。
虞啸卿听着属下的表态,没有什么表情,只是很认真很专注的样子。
张立宪刚刚回来,他外出的理由是探亲。此时就剩下他一个没发言了,大家都看着他。
张立宪想了想:“军长,这打鬼子是大家的事,为何要待遇不同?我们军拿双饷,合适么?”
虞啸卿看看大家:“大伙说呢?”
张师长说:“很多部队拿双饷,比如三五部队就拿双饷。这是上面重视咱们的体现。”
肖师长也说:“弟兄们的双饷也不白拿,我们啃的是硬骨头!比如龙师长,还有你张团长,也和他去过南天门,为此还毁了容,谁敢说咱不配拿?!”
张立宪说:“那要是没有军饷,发不出来了,我们就不打鬼子了?”他看看虞啸卿:“军长,我追随你,不是为了钱,是为了抗日!为什么把抗日和利益绑在一起?”
虞啸卿做了个手势,示意张立宪不要激动,随后说:“给你讲两个小故事吧。故事一,子路一天外出,遇到人落水,就跳下水把人救出来。那户人家因此送了一头牛表示感激,很重的谢礼啊,子路也接受了。孔子知道后表扬他说,好啊,你的举动说明做好事是理应有奖励的,以后鲁国象你这样见义勇为的事就会多起来的。这就叫“子路受而劝德”。故事二,鲁国有个法律,哪个人在外国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了,可以花钱赎买回来,回来后,可以到国库报销这笔费用。子贡家有钱,他有一次赎回不少鲁国人,并没有去报销,还觉得自己很高尚为国分忧了。但是他的老师孔子批评他说,端木赐啊,你大谬也,你不销帐,觉得自己高尚,但是以后别人怎么办?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还管不管?不是所有人都和你家一样富裕,那么他们花钱赎奴隶前就会想,因为你不报账被人赞美,他们怕报账被别人和你比较反而被嘲笑,于是即便看到鲁国奴隶,也装着不知道,索性不多事。这个后果是什么?就是以后赎鲁国人的事越来越少,那些本可以回故土的沦为奴隶的鲁人,再无此机会。果然,应了孔子的话,自从那以后,赎鲁人回国的就越来越少了。孔子说子贡这是“让而止善”,你明白么?”
张立宪想辩解,却发现自己哑口无言。
虞啸卿继续:“孔子的意思,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但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孔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立宪,这就是让而止善,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