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电话、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的发展),快递业务民营企业运行,邮政与电信分离等一系列划时代事件变化。近10-20年邮政中关于邮票的相关业务已进入瓶颈和歧途。主要矛盾如下
1、邮票作为邮资凭证,在各种信件中几乎看不到了,1)普通信件已被微信、短信所代替2)公函信件也不使用邮票作为邮资凭证 3)每年发行的编年邮票无任何消耗,消耗也仅为一小部分普通邮票4)每年抽奖邮资信封打折卖,导致仍用邮证寄信的人都用这种便宜的垃圾封,如多数集邮者买卖邮票时,
2、邮票作为国家文化名片,主权象征,其文化传播意义越来越凸显,但在中国不仅没有起到宣扬的作用,集邮者反而从300万缩减到30万人,可见传播效果之低。所谓的发行量都在批发者或者仓库。
3、邮政还要满足边远地区寄信及包裹需求,需要有强大的收入来源支撑其基础业务。通过短腿、异形邮品等创收,中国邮政在这条路上误入歧途。
我最近收集了日本邮票和德国邮票,可以做些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1)a、中国邮政出各种短腿邮票,价格非常贵,还带来了权力寻租,腐蚀了队伍;b、出各种与集邮无关的,不利于国家文化宣传的产品册、相框;c、 过于依赖批发业务,新邮打折卖给批发商 d、搞一堆个性化的边纸
2)日本邮政有些特点让我耳目一新 ,a、各种信件坚持使用邮票,没有那些打折的、抽奖的邮资封,企业不贴邮票的信件也尽量减少,这是为什么日本还有大量袋票可出售,还能靠收集来集邮 b 、近年出的邮票大多是小版票,只有一种版式,而我们总是好几种版式人为制造稀缺 c、大量的与现实生活接轨的题材,优秀的电影及明星歌星、每年都出的hellokitty、各种动漫、各县市的风光民俗、国家公园的风光,日本还出了世界第一套生肖邮票。部分邮票属于企业需求发行,如迪斯尼相关的邮票,也许从企业端收钱。反观中国,似乎题材有限。中国要把邮票内容扩大到与民族强大匹配的程度,少发那些国家领袖、会议的邮票,才显珍贵;多发那些大众题材的,如优秀电视剧,AAAA公园,各县特色(4000个县呢),不要认为只有高大上的才能上邮票;d 最难得的,日本邮票 我看三十年面值几乎没有变,一直是80分左右,几乎98%以上的邮票都是这个面值,这一点保证了可以收集成套,也保证了邮票的大量使用,中国的邮票面值一直在涨,而且有各种面值,为什么不能多贴几张邮票呢?
3)关于德国邮票我想讨论的是针对集邮者的产品设计,中国更多是在邮票以外产品的叠加,邮票还是那个邮票,加个相框加个金子等;而德国不同,1)出生卡,是一个集邮戳、邮票、设计师、邮票内容介绍一体的 2)德国邮政为了与灯塔公司竞争,会出一种年册,其质量非常精美,同时有新票和盖销票在上面,且都是左上或右下,盖销票还是首日纪念戳,隔页用蜡纸做了很多介绍。这些产品真的是要系统化和要花时间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出来的。从这些年册的右下邮票我可以看出,所谓的三俗也不是中国自己创造的,正如邮票本身就是一种外来的事务。但中国的三俗因为过于简单邮政不作为就集中在了厂名或色标上,而国外的右下是用来同时收集纪念戳用的。想想有多少人买了年册后,又把邮票从年册中取出来放到定位册中,这是对邮政多么打脸的一件事!
总之,随着国力的强大,集邮者的减少,邮政需要持续的收入其核心不应该放在榨取老龄化集邮者的客单价,而应该寻找尊重需求的邮票主题、设计,制造有价值的集邮用品,全力扩大国内外的集中国邮票的群体。如此才能弘扬中国文化。降低单枚邮票面值,加大发行量,统一版式,加大使用量,取消短腿,多创造题材,制作世界一流品质的定位册和年册。集邮必须从邮政史等没落题材向文化主题题材演变。邮票必须用来使用而不是印刷品。邮票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反应社会趋势。
举例如下:唐诗三百首就300枚了,水浒108将就108枚了,历年金鸡百花奖明星、不同型号的动车或不同线路的动车,邮票主题的选择必要搞一言堂、领导制,可以通过微信让老百姓推荐。
邮票设计不要胡搞,说实话三国、水浒的邮票我从未看懂过,从东西方艺术技巧中也没有那种奇形怪状的绘制方法,最新的红楼梦和西游记画面又过于老套和复杂。不像第一套西游记,那么小的图片那么好看。敦煌壁画都是局部,也看不懂,最好的还是飞天型张。大家不要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全民投票就好了,美的标准由时代因素,绝大多数情况是统一的。关于邮票设计请参照法罗邮票学习,设计是对方寸、图案、颜色、印刷技术的综合理解。每年最佳邮票得主都在一些政治题材上本身就是对邮政邮票设计能力的打脸,肿的不行。
下面几楼附一些对比图
1、邮票作为邮资凭证,在各种信件中几乎看不到了,1)普通信件已被微信、短信所代替2)公函信件也不使用邮票作为邮资凭证 3)每年发行的编年邮票无任何消耗,消耗也仅为一小部分普通邮票4)每年抽奖邮资信封打折卖,导致仍用邮证寄信的人都用这种便宜的垃圾封,如多数集邮者买卖邮票时,
2、邮票作为国家文化名片,主权象征,其文化传播意义越来越凸显,但在中国不仅没有起到宣扬的作用,集邮者反而从300万缩减到30万人,可见传播效果之低。所谓的发行量都在批发者或者仓库。
3、邮政还要满足边远地区寄信及包裹需求,需要有强大的收入来源支撑其基础业务。通过短腿、异形邮品等创收,中国邮政在这条路上误入歧途。
我最近收集了日本邮票和德国邮票,可以做些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1)a、中国邮政出各种短腿邮票,价格非常贵,还带来了权力寻租,腐蚀了队伍;b、出各种与集邮无关的,不利于国家文化宣传的产品册、相框;c、 过于依赖批发业务,新邮打折卖给批发商 d、搞一堆个性化的边纸
2)日本邮政有些特点让我耳目一新 ,a、各种信件坚持使用邮票,没有那些打折的、抽奖的邮资封,企业不贴邮票的信件也尽量减少,这是为什么日本还有大量袋票可出售,还能靠收集来集邮 b 、近年出的邮票大多是小版票,只有一种版式,而我们总是好几种版式人为制造稀缺 c、大量的与现实生活接轨的题材,优秀的电影及明星歌星、每年都出的hellokitty、各种动漫、各县市的风光民俗、国家公园的风光,日本还出了世界第一套生肖邮票。部分邮票属于企业需求发行,如迪斯尼相关的邮票,也许从企业端收钱。反观中国,似乎题材有限。中国要把邮票内容扩大到与民族强大匹配的程度,少发那些国家领袖、会议的邮票,才显珍贵;多发那些大众题材的,如优秀电视剧,AAAA公园,各县特色(4000个县呢),不要认为只有高大上的才能上邮票;d 最难得的,日本邮票 我看三十年面值几乎没有变,一直是80分左右,几乎98%以上的邮票都是这个面值,这一点保证了可以收集成套,也保证了邮票的大量使用,中国的邮票面值一直在涨,而且有各种面值,为什么不能多贴几张邮票呢?
3)关于德国邮票我想讨论的是针对集邮者的产品设计,中国更多是在邮票以外产品的叠加,邮票还是那个邮票,加个相框加个金子等;而德国不同,1)出生卡,是一个集邮戳、邮票、设计师、邮票内容介绍一体的 2)德国邮政为了与灯塔公司竞争,会出一种年册,其质量非常精美,同时有新票和盖销票在上面,且都是左上或右下,盖销票还是首日纪念戳,隔页用蜡纸做了很多介绍。这些产品真的是要系统化和要花时间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出来的。从这些年册的右下邮票我可以看出,所谓的三俗也不是中国自己创造的,正如邮票本身就是一种外来的事务。但中国的三俗因为过于简单邮政不作为就集中在了厂名或色标上,而国外的右下是用来同时收集纪念戳用的。想想有多少人买了年册后,又把邮票从年册中取出来放到定位册中,这是对邮政多么打脸的一件事!
总之,随着国力的强大,集邮者的减少,邮政需要持续的收入其核心不应该放在榨取老龄化集邮者的客单价,而应该寻找尊重需求的邮票主题、设计,制造有价值的集邮用品,全力扩大国内外的集中国邮票的群体。如此才能弘扬中国文化。降低单枚邮票面值,加大发行量,统一版式,加大使用量,取消短腿,多创造题材,制作世界一流品质的定位册和年册。集邮必须从邮政史等没落题材向文化主题题材演变。邮票必须用来使用而不是印刷品。邮票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反应社会趋势。
举例如下:唐诗三百首就300枚了,水浒108将就108枚了,历年金鸡百花奖明星、不同型号的动车或不同线路的动车,邮票主题的选择必要搞一言堂、领导制,可以通过微信让老百姓推荐。
邮票设计不要胡搞,说实话三国、水浒的邮票我从未看懂过,从东西方艺术技巧中也没有那种奇形怪状的绘制方法,最新的红楼梦和西游记画面又过于老套和复杂。不像第一套西游记,那么小的图片那么好看。敦煌壁画都是局部,也看不懂,最好的还是飞天型张。大家不要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全民投票就好了,美的标准由时代因素,绝大多数情况是统一的。关于邮票设计请参照法罗邮票学习,设计是对方寸、图案、颜色、印刷技术的综合理解。每年最佳邮票得主都在一些政治题材上本身就是对邮政邮票设计能力的打脸,肿的不行。
下面几楼附一些对比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