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
作者:赵金铭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我们的母语是汉语。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以至成长壮大,会说话,善表达,是人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步入社会之后,说话行文,多有文采。说话,追求口吻生花;行文,则字字珠玑。汉语,我们的母语,我们天天用它,须臾不离。人人所有,人人所能,自然而平常,没有人觉得神秘与神奇。然而,当我们把自己熟悉的母语教给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时,却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有待我们研究解决。在外国人学习过程中,仔细观察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有些语言形式居然是我们未说过也不可能说出的,有些语言表达竟然“匪夷所思”。原来这正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中介语现象,是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偏误,而这正是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有待我们用科学方法去纠正的问题。
书写我们的母语的文字是汉字。汉字,我们随手写来,龙飞凤舞,十分得意。像我们这一代从“人、手、足、刀、尺”认起,先识字,后背诵“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三五童子,放学归来。”识了一些字之后,开始描红,大楷小楷,以至铅笔、钢笔、圆珠笔,汉字始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然而,汉字对于来自非汉字文化圈或其所用文字为拼音文字的外国留学生,则是学习汉语特别是书面语的十分困难的问题。
据王晓钧(《美国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1期)披露,美国国防语言学院的统计,美国学生学会(指达到中等水平)西班牙文、法文、意大利文,所需时间为875个小时,而学会中文则需2205个小时。诚然,上述三种西文均属罗曼语系,而对欧美人来说,汉语才是真正的外语。学习汉语时,最复杂、最困难的是汉字。有人作过统计,一个操印欧语系的外国学生如果学习2905个汉字和8822个词汇单位,大约需要3000个学时。之所以要费这么长时间,主要是因为汉字难识、难写、难用之故。而掌握同样的词汇量,学习一种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一般750个学时就够了。(马庆株《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3期)
如此看来,鉴于母语所用文字的区别,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完全不同的问题。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固应如此。但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界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无论语言文化背景如何,一律统一编班,使用同一种教材,采用相同的教学法。可以想见,由此而引发的教学上的不能因材施教,以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分化。因此,起码应有针对西方学习者和东北亚(日、韩)学习者的不同的教材,并设计有不同的语言教学法;又由于文化渊源与民族心理的差异,还应有针对华侨、华人、华裔及其子弟的专门教材,与各自特定的教学方法,以与非华人的学习相区别,此外,还应有大量的针对我国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而编写的、供少数民族学习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
时至今日,对外汉语教学的名目不是专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它不仅指在中国境内进行的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它已涵盖海内外所有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