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喜剧
——小断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喜剧呢?该怎样用鲁迅的理论去解释?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我个人比较喜欢看喜剧,往往,一部电影的结尾就可以决定我的心情,但是自己心里却跳动着一颗悲剧的心..但喜剧看完以后是笑后的沉默,悲剧看完以后是沉默后的沉默。
我喜欢写小说,也喜欢编故事。我写的东西总是要以悲剧结尾,把那些美好的,灿烂的东西否定,给人一种拒绝与被拒绝的姿态,不是我太变态,而是我觉得悲剧往往能让人得到深思。
也许是因为十多年来太压抑,我变得浮燥且易怒,思想由单纯向愤世飞速发展..年轻使然..也因此常常得罪人..
我那时候以为,这一辈子会浑噩的走下去。我是个极不乐观的人,从来都是。从我开始喜欢写文开始,有的人就劝我说:这个世界没有人和你作对,是你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语文老师对我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不喜欢和这些人做口舌之争。因为,很明显,我是他们眼中的,一个写着歪诗,自作孽的少年。
因为失意,因为性格上的叛逆,我开始了用笔来声讨造物主.声讨世界之不公,当然,此举虽称之为“笔伐”却远远不能和鲁迅先生相提并论了。关系好的朋友说社会本就如此,夫复何言?
可惜的是,我好几年以后才明白,我所“伐”的,是我自己。
并不是世界太残忍,只是我们奢求的太多,世界没有给你,是我们以为上帝欠了我们的,其实它又有什么义务为你设计好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呢。于是我们就失望了,就愤世了。
少年的我,没有得到想要的,是因为我没有付出努力去争取,所以那时的我恨的其实就是不成熟的自己。我所期待的还需一点一点地去赢。
自90后开始,有两种人区别明显。一种人承认自己幼稚,却以为这是年龄尚小为借口。另一种则很反感别人说自己小,并扬言自己已经长大。
年龄小的,仍有成熟者,懂得低调,谦卑,礼让。比如三年以前曾经的眼睛,诸葛,归云三位大哥都远胜现在的我。归云大哥常教导我要多读书,好好利用图书馆。而恶魔和咏伤也常说我要多读书。读书能明事理,读书能感悟人生,读书能修身养性。我常常买书私下细读慢品,感触良多。
人之所以成熟,不是因年龄决定,而是阅历。所谓阅历,一指读书认知以求丰富思想,二指涉世探索,经人间百态以至验证思想的正误。
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经常想要出去走走,单身旅行,登山望海,赏花品玉。然而终究没有机会。我从小都是个渴望自由的人,曾经还梦想能够徒步走进西藏。然而还是那句话,我生活的环境决定了有些事我是肯定做不了的。难免落成遗憾。
其实,学校在给我们哺育知识的时候,也束缚了我们太多太多。
文人多渴望自由和归宿。奈何追逐心灵上的自由已属不易,能达到身心的解放者,放眼天下,除了海子,还有几人?
说回我自己,前面说到,我以为自己的一生将浑噩下去。我常常有这样的想法:按照父母给我设定的人生规划,让自己按社会规律成长。我惊奇的发现,不到三十岁我就会抑郁身亡。
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我依旧是那时的我,那么命中注定,我的一生将以英年早逝的悲剧来结尾…
如果我的一生拍成电影,用王家卫式的风格开头说就是:
“算命先生说我命中多难,一生坎坷。所以我就经常想自己了结生命,人家说在浴缸里割腕,会在临死前看到前世。可惜,那对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喜欢去看门前那棵桃树,爸爸说它跟我同岁.. 只是,这两年它似乎不怎么开花了...”
——————————————————分割线——————————————————
——小断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喜剧呢?该怎样用鲁迅的理论去解释?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我个人比较喜欢看喜剧,往往,一部电影的结尾就可以决定我的心情,但是自己心里却跳动着一颗悲剧的心..但喜剧看完以后是笑后的沉默,悲剧看完以后是沉默后的沉默。
我喜欢写小说,也喜欢编故事。我写的东西总是要以悲剧结尾,把那些美好的,灿烂的东西否定,给人一种拒绝与被拒绝的姿态,不是我太变态,而是我觉得悲剧往往能让人得到深思。
也许是因为十多年来太压抑,我变得浮燥且易怒,思想由单纯向愤世飞速发展..年轻使然..也因此常常得罪人..
我那时候以为,这一辈子会浑噩的走下去。我是个极不乐观的人,从来都是。从我开始喜欢写文开始,有的人就劝我说:这个世界没有人和你作对,是你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语文老师对我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不喜欢和这些人做口舌之争。因为,很明显,我是他们眼中的,一个写着歪诗,自作孽的少年。
因为失意,因为性格上的叛逆,我开始了用笔来声讨造物主.声讨世界之不公,当然,此举虽称之为“笔伐”却远远不能和鲁迅先生相提并论了。关系好的朋友说社会本就如此,夫复何言?
可惜的是,我好几年以后才明白,我所“伐”的,是我自己。
并不是世界太残忍,只是我们奢求的太多,世界没有给你,是我们以为上帝欠了我们的,其实它又有什么义务为你设计好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呢。于是我们就失望了,就愤世了。
少年的我,没有得到想要的,是因为我没有付出努力去争取,所以那时的我恨的其实就是不成熟的自己。我所期待的还需一点一点地去赢。
自90后开始,有两种人区别明显。一种人承认自己幼稚,却以为这是年龄尚小为借口。另一种则很反感别人说自己小,并扬言自己已经长大。
年龄小的,仍有成熟者,懂得低调,谦卑,礼让。比如三年以前曾经的眼睛,诸葛,归云三位大哥都远胜现在的我。归云大哥常教导我要多读书,好好利用图书馆。而恶魔和咏伤也常说我要多读书。读书能明事理,读书能感悟人生,读书能修身养性。我常常买书私下细读慢品,感触良多。
人之所以成熟,不是因年龄决定,而是阅历。所谓阅历,一指读书认知以求丰富思想,二指涉世探索,经人间百态以至验证思想的正误。
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经常想要出去走走,单身旅行,登山望海,赏花品玉。然而终究没有机会。我从小都是个渴望自由的人,曾经还梦想能够徒步走进西藏。然而还是那句话,我生活的环境决定了有些事我是肯定做不了的。难免落成遗憾。
其实,学校在给我们哺育知识的时候,也束缚了我们太多太多。
文人多渴望自由和归宿。奈何追逐心灵上的自由已属不易,能达到身心的解放者,放眼天下,除了海子,还有几人?
说回我自己,前面说到,我以为自己的一生将浑噩下去。我常常有这样的想法:按照父母给我设定的人生规划,让自己按社会规律成长。我惊奇的发现,不到三十岁我就会抑郁身亡。
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我依旧是那时的我,那么命中注定,我的一生将以英年早逝的悲剧来结尾…
如果我的一生拍成电影,用王家卫式的风格开头说就是:
“算命先生说我命中多难,一生坎坷。所以我就经常想自己了结生命,人家说在浴缸里割腕,会在临死前看到前世。可惜,那对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喜欢去看门前那棵桃树,爸爸说它跟我同岁.. 只是,这两年它似乎不怎么开花了...”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