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天才散文 过 年
2016-04-19 13:37阅读:800
过 年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走得慢,像是在远处等待一位踽踽而行的老人,天天都盼着过年。特别是吃了那碗“狗上墙”的荷包蛋面条,上面漂着一层油葱花,那是只有生日才会享用的。过生日也如过年。在那满口留香的嚼咂中,我就扳着指头掐算着过年的日子了。
渭北老家那一带,一进入腊月,年味就渐渐浓起来。父亲今天赶安仁会,明天赶蔡庄会,每次赶会回来,自行车的前梁后座都挂得满满当当。当然,大多是些油盐酱醋菜肉之类的吃食,还有布料鞋袜之类的穿戴。在父亲这样跑着添置年货的时候,母亲就在院子拆拆洗洗,也要找北巷的那个裁缝给我们做新衣服了。我们这些孩子搬梯子挪凳子,爬高爬低,擦门擦窗,就做那些打扫除的事情了。
腊月初五吃五豆饭。豆者,毒也,食五豆解五毒,是谓以毒攻毒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八面,我们那一带叫糊涂汤、糊涂面。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在那个白胡子爷爷的彩像前,父亲在木盘里放上白馍蒸碗糖果茶水,那神仙也是要吃饱了才上路的。父亲还点上香腊跪下磕头,口中念念有词,是祈求这神灵“上天言好事,下凡保平安”……
如果说前面这些还是序曲的话,过年的这场大戏是从“月尽”拉开帏幕的。月尽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对联、贴门神、贴窗花,土炕的墙围子也要贴年画。穷人家买不起年画的,就只能以旧报纸而糊了。这一天,那个有戏楼戏台的大队院子还会敲锣打鼓,咚咚咣咣,这可能是像结婚的喜庆一样,是以一种古老而隆重的仪式,热烈欢迎那个盛装而来的新年娘子了。
月尽晚上,一家人团坐在热炕上,每个人都要动手,揉面,剁馅,擀皮,包饺子。那种包饺子,也像了关中人吃羊肉泡的掰馍,其实只是一种拉家常的形式。说说笑笑,热热闹闹。月尽的晚上,是不能关灯的,老家人叫“坐三十”,就像一位相处了一年的亲戚,忽然要离别而去了,大家都依依不舍,是要厮守着送一送的。
那时,乡下还没有钟表手表之类的报时,人们是从村里的第一声鸡叫而知道新年驾到了。那一声鸡叫一起,就像有人喊了新媳妇来了一样,满世界的鞭炮就沸腾了,那种烟花爆竹的浓厚的味道是一天都弥漫不散的。那是年的味道,就像新娘子逸散的芳香味道一样,也是令人醉陶陶的。
在这新年姑娘翩翩而来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也就忽啦啦地打开了,村里人都争先恐后地往外跑,抢着要放第一挂鞭,抢着要挑第一担水,抢着要第一个迎福迎神……满大街都是鼎沸的鞭炮声欢笑声, 那些炮皮糖皮瓜子皮,也在巷院中随风快乐地飘荡着……
踩着那红红的炮皮碎屑,像是踏在红红的地毡上,晚辈们就排着队挨家挨户给长辈们拜年了。父亲领着我是一家也不落的,而且进门总要磕头。那些穿着黑祆黑裤的爷爷伯伯吸着早烟,用粗糙的手摸着我们的头,说着“看这娃长得亲的”之类的话,那些婆婆婶婶就从口袋里摸摸索索地掏出一角两角的零钱。记得有一次,那个叫七婆的小脚女人,掏出两角钱的压岁钱塞给我。可当我高高兴兴地跨出那个高门槛的时候,她却颠着小脚撵了上来,又要回去了一角钱。那时候钱少,钱也值钱,一盒火柴二分钱,一角钱可以买五盒火柴呢。农村人虽然穷,但礼数却是要到的,压岁钱一般都是一角钱。当然,亲戚们的压岁钱要多一角两角的,但都是抠抠惬惬给的……
大街小巷人流穿梭,大人小孩见了面,都是拱手作揖地唱着:拜年啦,拜年啦,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到处都是亲热的问候和满满的祝福。
一波一波的人来了去了,去了来了,巷院中似乎安静了一阵子。接下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又轰响起来。当下饺子的锅要烧开的时候,母亲就在锅台边喊着:把炮准备好,把炮准备好,要下饺子了。鞭炮是吊挂在一根竹棍上,我侧身抬举着,父亲点炮捻子,姐妹们捂住耳朵站在屋檐下。在吃饭之前,父亲总是要先端了热腾腾的饺子进到堂屋,向“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向墙上掛着的爷爷奶奶三跪九拜的。父亲做得是那样虔诚。拍打着裤腿上的尘土回到饭桌上,父亲又总是说:哎呀,看这饭盛得满的,这么多菜,这么多肉,这么香……我们那里的风俗是,初一这一天,是不能说诸如完了少了缺盐少醋没辣子之类的话的。如饭吃完了,嘴一抹,就不能说饭吃完了,而要说饭吃饱了。满桌的人都在说着饭香得很,菜好得很,肉肥得很……谁吃到了饺子里包的硬币,大家又会说谁有福气,谁鸿运当头,谁今年又要发财了。
在老家过年,清早起来不能扫地倒垃圾,不能倒洗脸水倒盆子,甚至出恭的时候,也不能见天地。年多神圣呀,新天新地的,见了那些秽物,年当然是会不高兴的。而这年要是不高兴了,吹胡子瞪眼了,那还有人的好日子过吗?这种风俗我是有深刻记忆的。记得有一年,我实在节制不住水火,就与小伙伴跑到洛惠渠中去了。冬天渠里没水,又有两岸杨柳遮挡着,离村里那么远,想着大人们是不会发现的。但那一次情急之中却湿了裤腿,从渠里爬上来时衣服上又沾了泥巴。显然,父亲是看出了蛛丝马迹,但大过年的不能说气话,说了气话一年都会有气生。父亲只是朝我挤兑着笑了笑,就进屋取出一件新衣服来。父亲一边给我换衣服一边却说着:我娃有出息,我娃有出息,从外面带回来的都是财气,水生财,土生金,财气,福气……
我们老家那一带,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这几乎是铁定的规矩。那时,姐妹们还小,我们是跟着母亲回母亲的娘家的。外婆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满头白发,拄着那根柳木拐仗,站在村口的寒风中,就那样一直等着我们……我的三舅在兰州工作,常常寄回来一盒盒冰糖。外婆爱吃冰糖,但我们这些外孙去了,她就一把一把往我们兜里塞,那种比甘蔗还甘甜的滋味,现在想起来还让人流口水。
我现在也没有弄清,正月初五为何叫“破五”。那一天,老家人要用彩纸糊成一个妇人,并用麻绳捆缚起来,夜尽将明的时侯,要将这妇人送出门外,说是“送穷”。以麻而缚的女人难道是穷困的原因吗?
到了正月十五前后,外婆又会来,舅舅又会来,那叫“看女”,也叫“送鹣鹣”。“鹣鹣”是一种花馍,是一双一对的鸟儿,那寓意是比翼齐飞吧。正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又要烙煎饼,并且要抛到屋顶上,说是“补天”。这种由来已久的风俗与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有没有渊源,我也是不得而知的。元宵节要吃元宵,要喝油茶。村里人都说:油茶泡鹣鹣,越吃越喜欢。当然,舅舅也要给外甥送灯笼。灯笼上绣有牡丹,绣有福字,烛座是有圆有方的木板。白天,村里踩高跷耍芯子唱秦腔;晚上,家家户户的红灯笼飘荡在门楣上。那“小年”的一街灯火,比之“大年”的一地炮皮,要壮观得多了。孩子们个个打着灯笼,或是聚集在街头,或是行游于巷中。十四是“试灯”,十五是“正灯”,十六是“烘灯”。“烘灯”是最好玩的。小伙伴们你撵我,我撵你,灯笼与灯笼对撞着,就像小时候玩“顶牛”的游戏,提线纠结缠绕在一起,并互相撕址着,那灯笼中的蜡烛就歪倒了,燃烧了。这里那里的就叫喊着:着了,烘了,烘了。孩子们这样闹火着,大人们就欢喜,就高兴。“烘”与“红”谐音,谁家不盼望着自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呢。
老家人就是这样,把对生活的全部热爱、希冀、快乐和幸福,都融化到了每一天的梦中。这种梦像四季的轮回,一辈一辈地延续着……
丙申年腊月映雪堂
2016-04-19 13:37阅读:800
过 年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走得慢,像是在远处等待一位踽踽而行的老人,天天都盼着过年。特别是吃了那碗“狗上墙”的荷包蛋面条,上面漂着一层油葱花,那是只有生日才会享用的。过生日也如过年。在那满口留香的嚼咂中,我就扳着指头掐算着过年的日子了。
渭北老家那一带,一进入腊月,年味就渐渐浓起来。父亲今天赶安仁会,明天赶蔡庄会,每次赶会回来,自行车的前梁后座都挂得满满当当。当然,大多是些油盐酱醋菜肉之类的吃食,还有布料鞋袜之类的穿戴。在父亲这样跑着添置年货的时候,母亲就在院子拆拆洗洗,也要找北巷的那个裁缝给我们做新衣服了。我们这些孩子搬梯子挪凳子,爬高爬低,擦门擦窗,就做那些打扫除的事情了。
腊月初五吃五豆饭。豆者,毒也,食五豆解五毒,是谓以毒攻毒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八面,我们那一带叫糊涂汤、糊涂面。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在那个白胡子爷爷的彩像前,父亲在木盘里放上白馍蒸碗糖果茶水,那神仙也是要吃饱了才上路的。父亲还点上香腊跪下磕头,口中念念有词,是祈求这神灵“上天言好事,下凡保平安”……
如果说前面这些还是序曲的话,过年的这场大戏是从“月尽”拉开帏幕的。月尽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对联、贴门神、贴窗花,土炕的墙围子也要贴年画。穷人家买不起年画的,就只能以旧报纸而糊了。这一天,那个有戏楼戏台的大队院子还会敲锣打鼓,咚咚咣咣,这可能是像结婚的喜庆一样,是以一种古老而隆重的仪式,热烈欢迎那个盛装而来的新年娘子了。
月尽晚上,一家人团坐在热炕上,每个人都要动手,揉面,剁馅,擀皮,包饺子。那种包饺子,也像了关中人吃羊肉泡的掰馍,其实只是一种拉家常的形式。说说笑笑,热热闹闹。月尽的晚上,是不能关灯的,老家人叫“坐三十”,就像一位相处了一年的亲戚,忽然要离别而去了,大家都依依不舍,是要厮守着送一送的。
那时,乡下还没有钟表手表之类的报时,人们是从村里的第一声鸡叫而知道新年驾到了。那一声鸡叫一起,就像有人喊了新媳妇来了一样,满世界的鞭炮就沸腾了,那种烟花爆竹的浓厚的味道是一天都弥漫不散的。那是年的味道,就像新娘子逸散的芳香味道一样,也是令人醉陶陶的。
在这新年姑娘翩翩而来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也就忽啦啦地打开了,村里人都争先恐后地往外跑,抢着要放第一挂鞭,抢着要挑第一担水,抢着要第一个迎福迎神……满大街都是鼎沸的鞭炮声欢笑声, 那些炮皮糖皮瓜子皮,也在巷院中随风快乐地飘荡着……
踩着那红红的炮皮碎屑,像是踏在红红的地毡上,晚辈们就排着队挨家挨户给长辈们拜年了。父亲领着我是一家也不落的,而且进门总要磕头。那些穿着黑祆黑裤的爷爷伯伯吸着早烟,用粗糙的手摸着我们的头,说着“看这娃长得亲的”之类的话,那些婆婆婶婶就从口袋里摸摸索索地掏出一角两角的零钱。记得有一次,那个叫七婆的小脚女人,掏出两角钱的压岁钱塞给我。可当我高高兴兴地跨出那个高门槛的时候,她却颠着小脚撵了上来,又要回去了一角钱。那时候钱少,钱也值钱,一盒火柴二分钱,一角钱可以买五盒火柴呢。农村人虽然穷,但礼数却是要到的,压岁钱一般都是一角钱。当然,亲戚们的压岁钱要多一角两角的,但都是抠抠惬惬给的……
大街小巷人流穿梭,大人小孩见了面,都是拱手作揖地唱着:拜年啦,拜年啦,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到处都是亲热的问候和满满的祝福。
一波一波的人来了去了,去了来了,巷院中似乎安静了一阵子。接下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又轰响起来。当下饺子的锅要烧开的时候,母亲就在锅台边喊着:把炮准备好,把炮准备好,要下饺子了。鞭炮是吊挂在一根竹棍上,我侧身抬举着,父亲点炮捻子,姐妹们捂住耳朵站在屋檐下。在吃饭之前,父亲总是要先端了热腾腾的饺子进到堂屋,向“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向墙上掛着的爷爷奶奶三跪九拜的。父亲做得是那样虔诚。拍打着裤腿上的尘土回到饭桌上,父亲又总是说:哎呀,看这饭盛得满的,这么多菜,这么多肉,这么香……我们那里的风俗是,初一这一天,是不能说诸如完了少了缺盐少醋没辣子之类的话的。如饭吃完了,嘴一抹,就不能说饭吃完了,而要说饭吃饱了。满桌的人都在说着饭香得很,菜好得很,肉肥得很……谁吃到了饺子里包的硬币,大家又会说谁有福气,谁鸿运当头,谁今年又要发财了。
在老家过年,清早起来不能扫地倒垃圾,不能倒洗脸水倒盆子,甚至出恭的时候,也不能见天地。年多神圣呀,新天新地的,见了那些秽物,年当然是会不高兴的。而这年要是不高兴了,吹胡子瞪眼了,那还有人的好日子过吗?这种风俗我是有深刻记忆的。记得有一年,我实在节制不住水火,就与小伙伴跑到洛惠渠中去了。冬天渠里没水,又有两岸杨柳遮挡着,离村里那么远,想着大人们是不会发现的。但那一次情急之中却湿了裤腿,从渠里爬上来时衣服上又沾了泥巴。显然,父亲是看出了蛛丝马迹,但大过年的不能说气话,说了气话一年都会有气生。父亲只是朝我挤兑着笑了笑,就进屋取出一件新衣服来。父亲一边给我换衣服一边却说着:我娃有出息,我娃有出息,从外面带回来的都是财气,水生财,土生金,财气,福气……
我们老家那一带,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这几乎是铁定的规矩。那时,姐妹们还小,我们是跟着母亲回母亲的娘家的。外婆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满头白发,拄着那根柳木拐仗,站在村口的寒风中,就那样一直等着我们……我的三舅在兰州工作,常常寄回来一盒盒冰糖。外婆爱吃冰糖,但我们这些外孙去了,她就一把一把往我们兜里塞,那种比甘蔗还甘甜的滋味,现在想起来还让人流口水。
我现在也没有弄清,正月初五为何叫“破五”。那一天,老家人要用彩纸糊成一个妇人,并用麻绳捆缚起来,夜尽将明的时侯,要将这妇人送出门外,说是“送穷”。以麻而缚的女人难道是穷困的原因吗?
到了正月十五前后,外婆又会来,舅舅又会来,那叫“看女”,也叫“送鹣鹣”。“鹣鹣”是一种花馍,是一双一对的鸟儿,那寓意是比翼齐飞吧。正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又要烙煎饼,并且要抛到屋顶上,说是“补天”。这种由来已久的风俗与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有没有渊源,我也是不得而知的。元宵节要吃元宵,要喝油茶。村里人都说:油茶泡鹣鹣,越吃越喜欢。当然,舅舅也要给外甥送灯笼。灯笼上绣有牡丹,绣有福字,烛座是有圆有方的木板。白天,村里踩高跷耍芯子唱秦腔;晚上,家家户户的红灯笼飘荡在门楣上。那“小年”的一街灯火,比之“大年”的一地炮皮,要壮观得多了。孩子们个个打着灯笼,或是聚集在街头,或是行游于巷中。十四是“试灯”,十五是“正灯”,十六是“烘灯”。“烘灯”是最好玩的。小伙伴们你撵我,我撵你,灯笼与灯笼对撞着,就像小时候玩“顶牛”的游戏,提线纠结缠绕在一起,并互相撕址着,那灯笼中的蜡烛就歪倒了,燃烧了。这里那里的就叫喊着:着了,烘了,烘了。孩子们这样闹火着,大人们就欢喜,就高兴。“烘”与“红”谐音,谁家不盼望着自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呢。
老家人就是这样,把对生活的全部热爱、希冀、快乐和幸福,都融化到了每一天的梦中。这种梦像四季的轮回,一辈一辈地延续着……
丙申年腊月映雪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