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吧 关注:252贴子:2,159

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岗不可能是躬耕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阳卧龙岗不可能是躬耕地。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卧龙岗说缺乏足够的史料做为证据。
在元代以前,没有任何史料提到过卧龙岗!“卧龙岗”一词是元代才出现在相关记载中。公元1312年,元朝在南阳修建武侯祠和诸葛书院,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代皇帝撰写《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臣瑾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这一记载比西晋《蜀记》、东晋《汉晋春秋》、南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关于隆中的记载晚了近千年,而且还仅是“相传”的诸葛亮故居。这样一个突然在元代才出现,作为“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的卧龙岗和一个西晋就写进史书并有着一千多年连续不断历史记载,明确的亮家、三顾地的隆中相比,谁更可能是躬耕地呢?我想答案不言自明。
其次、诸葛亮出师表所言的“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不是指宛城,根本不能证明卧龙岗是躬耕地!
卧龙岗说支持者说“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就是指宛城。这是毫无根据的。
翻翻裴注《三国注》就知道没有一个“南阳”能确定是指宛城。
裴松之注《三国志》提到“南阳”一词有108次,提到“宛”一词的有61次。
其中,有5个“南阳”不是之前汉江北方的“南阳”。如“太子和既废,后为南阳王,居长沙。”这里是指吴国的“南阳”。
有20个“南阳”是与官职相连。具体是南阳太守、南阳功曹、南阳相这三个。这全部都是郡一级官职,都是指南阳郡。
有30个“南阳”是指地点。这中间有20个南阳明确是指南阳郡。如“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南阳户口数百万”“济饥饿,至南阳寇略”等等。还10个不能确定是否指宛城还是南阳郡,比如存在争议的“躬耕于南阳”。
有53个是指籍贯。古代表示籍贯都是郡名+县名+人名或者郡名十人名。这其中有“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谢景者字叔发,南阳宛人”。南阳和宛同时出现很显然南阳不是指宛城。
还有“南阳张温”, 而张温是南阳穰县人,这里南阳显然指南阳郡;
“南阳何颙”,而何颙是南阳襄乡人,这里南阳显然指南阳郡;
“术意犹不平。后与南阳宗承会於阙下” ,而宗承是南阳安众人,这里南阳显然指南阳郡。
“始南阳韩暨以宿德在宣前为大鸿胪,暨为人贤”,而韩暨南阳堵阳人,这里南阳显然指南阳郡。等等。
所以可以确定在表示籍贯时“南阳”就是指南阳郡无疑。
综上可知,在《三国志》108个南阳中,有93个可以确定是指南阳郡,有5个确定不是汉江北方的南阳,有10个南阳无法确定是指南阳郡还是指宛。但没有一个能确定是指宛城。由此可知,诸葛亮躬耕时“南阳”应该就是指南阳郡。
涉及诸葛亮的历史文献中提到的“南阳”,都是来自于《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一句,其实都是指“南阳郡”。1985年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河南风物志》也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
所以“躬耕于南阳”指的就是南阳郡不是宛城,更不可能是在宛城以外不属于宛城的卧龙岗。
“躬耕于南阳”不能证明卧龙岗是躬耕地。
第三、诸葛亮开始躬耕的那年,卧龙岗周边是战争的前线,诸葛亮不可能带着弟弟跑到前线去种地。
东汉末年,南阳郡北部地区卧龙岗周边战乱频繁。黄巾起义,袁术孙坚和刘表的争夺,张济张绣入侵,曹操进攻,刘备曹操的对峙……都发生在这一地区。据《三国志》记载“(196年)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绣领其众,屯宛”“二年春正月(197年即躬耕当年),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三年春正月(198年),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秋七月,公还许……”
由以上记载可知,从公元196年至公元198年,卧龙岗周边地区(包括东边的宛城和西边的穰城)一直处于密集的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史书记载诸葛亮开始躬耕的那年即公元197年,战争从正月一直打到第二年的七月,几乎没有停歇。著名的宛城之战和穰城之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当时卧龙岗周边是战场、是前线,试问古今中外有谁专门跑到战场前线去种地和隐居的?当地人逃难都来不及,你还跑到前线种地,这不荒谬吗?而且时年17 岁的诸葛亮身边还有一个比他更小的弟弟诸葛均。
可见当时卧龙岗周边根本就不适合隐居和躬耕,这里绝不可能是躬耕地!
第四,东汉末年,天下名士齐聚襄阳,这正是学术交流的好机会,诸葛亮不会反其道而行之跑到宛城去。
东汉末年经过刘表的多年经营,以襄阳为中心的荆州地区迎来相对于其他地区难得安定局面,所以天下名士齐聚襄阳。
《后汉书•刘表传》记载刘表在襄阳“……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尉赈赡,皆得资全。遂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綦母闿、宋忠等撰立《五经》章句,谓之《后定》。爱民养士,从7容自保。”唐《艺文类聚》收录《荆州文学记官志》记载“五载之间,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毋闿等,负书荷器,自远而至者,三百有余人。”由以上记载可知,东汉末年襄阳刘表治理期间,各地名士学子纷纷来到襄阳刘表治下生活学习,这其中就有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反观宛城等南阳郡北部地区一直是军事对抗的前沿,由于战乱的破坏,早已大不如前。史书中没有记载有哪位名士在这一时期跑到宛城去的!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同为士人的诸葛亮,在天下名士齐聚襄阳的情况下,反而独自一个跑到刘表控制之外的前线宛城附近去种地?这可能吗?绝对不可能!
第五,宛城地区在曹操控制之下,刘备不可能跑到曹操地盘三顾茅庐!
《三国志》记载“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可见公元197年的宛城之战最后曹操拿下宛城,张绣逃到穰城。
“(公元197年)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曹操“至宛”,没有采取任何进攻或围困的行动,表明宛在曹操手里。如果宛不在曹操手里,曹操又不进攻宛,那他“至宛”干嘛?参观城墙啊?为什么不至湖阳?不至舞阴?很显然宛城就在曹操手里。
《三国志.荀攸传》记载“建安三年,从征张绣。荀攸言於太祖…. 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是岁,太祖自宛征吕布,至下邳……”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打穰城张绣没打下来,但最后却是从宛城出发打吕布而不是从穰城,很显然宛城就在曹操控制之下,所以他才能从容的“至宛”或“自宛”。类似的例子还有“太祖将伐刘表,问(荀)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这都说明曹操据有宛城。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如果宛城在刘表手里,荆州之军还需要向宛城进军吗?自已打自已呀!
以上史料都证明宛城在刘备三顾时就在曹操控制之下。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当时宛城在曹操的控制之下,那么刘备怎么可能三次跑到曹操控制区拜访诸葛亮?他如何保证自已一定安全?他如何能肯定自已不会被曹操抓到?很显然只有在已方控制区才能实现这一点。这说明卧龙岗不是三顾地也不是躬耕地。
第六、史书没有记载诸葛亮在宛城地区有任何人际关系网!
假如诸葛亮真的在卧龙岗躬耕十年中,那么他在卧龙岗周边认识了哪些人?建立了那些人际关系?史书有记载吗?完全没有。这不是很奇怪吗?
反观隆中,史书记载诸葛亮在隆中附近的襄阳有丰富的人际关系网。诸葛亮的好友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都在襄阳游学;诸葛亮在襄阳结识庞德公、司马德操、庞统等名士;诸葛亮的一个姐姐嫁给襄阳庞德公的儿子,另一个姐姐嫁给襄阳大族蒯家的蒯琪;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是沔南名士;襄阳人杨仪做了诸葛亮的长史;襄阳人杨顒为诸葛亮主簿;襄阳人廖化做了诸葛亮的参军;诸葛亮器重的马谡是襄阳人;诸葛亮死后说服刘禅为诸葛亮立庙的向充、习隆都是襄阳人。这就奇怪了,诸葛亮如果真在卧龙岗躬耕,那为什么人际关系都在离隆中不远的襄阳呢?更奇怪的是,诸葛亮躬耕十年竟然在卧龙岗不远的南都宛城没有建立任何人际关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诸葛亮躬耕地不在卧龙岗!
综上可知,卧龙岗说在元代以前毫无历史记载,缺乏连续完整的史料证据链,同时还存在有明显的逻辑漏洞和缺陷,根本就不可能是诸葛亮躬耕地。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2-18 14:10回复
    男孩马甲 QQ50265166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7-18 18:00
    回复
      2025-05-17 06:48:34
      广告
      男孩马甲 QQ50265166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7-18 18:01
      回复
        男孩马甲 QQ50265166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7-18 18: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