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6,883贴子:10,022,264

≮邪语≯关于钗黛合一的一些有趣对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红楼宇内,金陵十二钗中,钗黛为首,并列一首判词之中,而脂批第四十二回总批中,也点明钗黛名虽两个人却一身。读红楼越久,越感觉出两人之间相似相对之处,通过原文结合脂批,在此浅谈一下我目前发现的钗黛合一的有趣对比。


IP属地:广东1楼2018-02-12 22:48回复
    前言:
    1、拒绝开撕,钗黛都是曹公笔下远胜须眉的红楼女儿,理性讨论可以,开撕请另开贴。
    2、临近过年,才有时间重新读一读红楼,楼主会更的比较慢,欢迎催更,哈哈。


    IP属地:广东2楼2018-02-12 22:51
    收起回复
      〓无名之症〓
      『黛玉』
      {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甲戌侧批:文字细如牛毛。】来了一个癞头和尚,【甲戌眉批:奇奇怪怪一至于此。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非袭《西游》中一味无稽、至不能处便用观世音可比。】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甲戌侧批:是作书者自注。】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甲戌侧批:人生自当自养荣卫。甲戌眉批: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写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
      『宝钗』
      {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甲戌眉批:“那种病”“那”字,与前二玉“不知因何”二“又”字,皆得天成地设之体;且省却多少闲文,所谓“惜墨如金”是也。】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甲戌侧批:得空便入。】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小小的年纪倒作下个病根儿,也不是顽的。”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甲戌侧批:奇奇怪怪,真云龙作雨,忽隐忽见,使人逆料不到。】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甲戌侧批: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甲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又何如治之。】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甲戌双行夹批:卿不知从那里弄来,余则深知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


      IP属地:广东3楼2018-02-12 22:51
      收起回复
        『对比』
        第三回,众人见黛玉似有不足之症,询问时,自黛玉口中,我们得知,黛玉从小犯病,见了多少大夫也不能好,有一个<癞头和尚>来见,同时告诫黛玉父母“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第七回,由周瑞家送宫花引出了宝钗服食“冷香丸”以压制体内“热毒”这一事件。如果这个“热毒”是普普通通的一种叙述,那还不足以引起重视,但自宝钗之口我们知道,这病同样是从小就有的,同样看了多少大夫也不见好,直至有一个专治无名病症的<秃头和尚>瞧出这是自胎里带来的“热毒”,说了个<海上方>即“冷香丸”才压制住了这个病。
        何其相似!两个和尚就差了一个字,癞头和尚前文早已出现过,脂批也点明,就是开头偕石头下凡历练的一僧一道中的癞头和尚,而秃头和尚为了治宝钗之症,拿出的是<海上方>,强烈怀疑跟癞头和尚根本就是同一人。两者都患有一种“无名之症”,宝钗的被和尚定义为“热毒”,黛玉的直接什么都没说,但这两种病表现的症状却几乎一样,宝钗的为“喘嗽”,黛玉的为“咳嗽”,而且两者之症的病因皆因同一缘由。
        众所周知,黛玉之病如癞头和尚所说,只要不见外姓亲戚(宝玉),即可平安。为何不见宝玉就可平安?只因黛玉为绛珠仙草下凡,只为以泪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情。见不到化身宝玉的神瑛侍者,就还不上这个情,自然平安了此一生了。“情”就是黛玉无名之症的病因。
        宝钗的病因,和尚表面上为其定义为“热毒”,实际上的病因脂批已经点明“凡心偶炽”。很巧的是,在第一回,神瑛侍者下凡的原因正是“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仙子是专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的仙子,“凡心偶炽”即为动情。至此,“情”同样是宝钗无名之症的病因。
        钗黛之病症是第一个共通之点。


        IP属地:广东4楼2018-02-12 22:57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2-12 23:30
          收起回复
            那会不会她们的原型,本就是一个人,曹公爱了一生的那个女人。有着宝姐姐一样的外在和林妹妹一样的内心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2-13 01:04
            收起回复
              前言补上一条:
              3、此属楼主原创之文,如有雷同,定属抄袭,请从速通知楼主。


              IP属地:广东10楼2018-02-13 08:11
              回复
                〓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一回甄士隐神游太虚时,看到的太虚幻境牌坊对联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曹雪芹在书中亦把这十字活学活用,到处是虚虚实实的描写(坑死后人),兼且八十回后文稿散佚无考,以至于我们研究红楼文本时,草木皆兵字字珠玑,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每个字都要猜其深意。故我以红楼文本及脂批出发,以故事内在逻辑及人物行为逻辑为凭据,分一分其中的虚实。
                现在分的就是钗黛相关的<佛道神鬼与情>的虚实。


                IP属地:广东11楼2018-02-13 08:26
                回复


                  IP属地:四川12楼2018-02-13 09:26
                  收起回复
                    <佛道神鬼>
                    前面说了,钗黛幼时分别遇到过秃头/癞头和尚,和尚做了两件事,分别是给宝钗“冷香丸”与“金锁”,告诫黛玉父母“不可见外姓亲戚”。注:“冷香丸”是秃头和尚给的海上方,“金锁”是癞头和尚送字命錾在金器上,更加佐证钗黛所遇之和尚就是癞头和尚一人。
                    宝钗自胎内带来的“热毒”,病根实因“情”(凡心偶炽)而起,你这和尚既然送了丸子压制此情,可为何又送个金锁来个金玉良缘呢?这“情”还怎么压。
                    黛玉前世本是绛珠仙草,当时绛珠仙草见神瑛侍者因凡心偶炽下凡历练,便央告癞头和尚偕其下凡以报灌溉之情。和尚满口答应,下去人间后却告诫黛玉父母“不可见外姓亲戚”,嗯,这操作很皮。我多怕林如海贾敏轻信谗言,那就没有红楼这本书了。
                    {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甲戌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倒不如不去的好。”}
                    和尚如此做的动机,在第一回石头央求下凡时已经点明:“倒不如不去的好。”人间虽美,但不能永远依恃,最终不过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注:脂批此句为总纲,后面我会谈及万境归空。
                    在二位仙师看来,人世悲苦,不过黄粱一梦,所以才出现同时送“冷香丸”及“金锁”,答应绛珠偕其下凡报恩又告诫黛玉父母。动机虽明了,但行为逻辑仍旧是两相矛盾。


                    IP属地:广东13楼2018-02-13 09:40
                    回复
                      黛玉和宝钗的处世哲学如此的不同,怎么能合一。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暂时的和解。比如金兰契。


                      IP属地:四川14楼2018-02-13 09:51
                      收起回复
                        <情>
                        佛道有矛盾之处,那以“情”的角度再看钗黛。
                        一、这里“情”的定义
                        {宝玉见是一个仙姑,喜的忙来作揖问道:“神仙姐姐,【甲戌侧批:千古未闻之奇称,写来竟成千古未闻之奇语。故是千古未有之奇文。】不知从那里来,如今要往那里去?也不知这是何处,望乞携带携带。”那仙姑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甲戌侧批:与首回中甄士隐梦景一照。】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问此为何处,警幻言明“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掌管“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而金陵十二钗正是属于孽海情天中的薄命司。
                        再看各判词及唱曲: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甲戌双行夹批: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
                        点明宝玉与晴雯之情。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叹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甲戌双行夹批:骂死宝玉,却是自悔。】}
                        点明宝玉与袭人之情,隐蒋玉菡。
                        {根并荷花一茎香,【甲戌双行夹批:却是咏菱妙句。】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甲夹批:拆字法。】致使香魂返故乡。}
                        点明香菱遭际,隐喻夏金桂嫉妒香菱,将其迫害致死。为何迫害?还是因男女之情。


                        IP属地:广东15楼2018-02-13 10:03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8-02-13 10:13
                          收起回复
                            正册开始有了唱曲,判词与唱曲结合来谈。
                            {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批:此句薛。】堪叹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甲戌眉批: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钗黛共一首判词,却分两曲,是钗黛相似又相对之处,即钗黛合一的共通点,同时又是钗黛对立的矛盾处。
                            判词写作的角度是曹雪芹的上帝视角,这不稀奇,所有判词都是这个写作角度。奇在判词里竟没提宝玉,两个关系最为密切的女子,写的只是曹雪芹的可叹堪怜,这里面并没有提及宝黛钗的男女之情,可见曹公对钗黛的主体态度都是怜悯。
                            [终身误]写宝钗用的却是宝玉的角度,通篇是宝玉的唱词及宝玉对钗黛的偏好,提及宝钗只有两处:“山中高士晶莹雪”、“齐眉举案”。写宝钗的曲子,看到的只是宝玉对黛玉之情,提及宝钗的两处又不见宝钗之情如何,奇也怪也。
                            [枉凝眉]的写作角度是第三人称角度,与上帝视角相比,少了理性,多了情感。描写就很明显了,点明宝黛之情,隐喻以悲剧收场。
                            三首词曲,点明了宝黛之情,隐喻了宝黛钗的结局,宝钗对宝玉的感情缺位。注:与后文谈及宝黛钗之“情不情”、“情情”、“无情”对应。
                            PS:一首判词,两首唱曲,用了三种角度去写,只能说曹公笔力雄浑!


                            IP属地:广东17楼2018-02-13 10:50
                            收起回复
                              插播一下:
                              这里贴出的原文附带上了脂批,并不是说楼主完全认同脂批,只是楼主用的是脂评版的文。
                              原文本是主,脂批是辅,只有我在阐述时点到了那条脂批,才代表我认同那一条脂批的观点,其余没点到的,仅供参考,不予置评。


                              IP属地:广东18楼2018-02-13 1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