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文吧 关注:1贴子:98
  • 11回复贴,共1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2-10 13:03回复

    橘子人生
    汉字,不应忘却的民族图腾
    假鸡汤,真难喝
    随笔
    中举
    献给春节的一朵白玫瑰
    理水
    午休时光
    梦里三千落花
    新年寄语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2-10 13:0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橘子人生
      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我拿到了小的就会庆幸它的甜,拿到了酸的就会感谢它的大。”
      愚以为不然。橘子的大小酸甜并非上天注定,而靠的是个人的耕耘。同样,拿橘子来比喻人生。生命中的起落悲欢也绝非宿命安排,而取决于后天的勤奋与否。如果仅是一味地等着拿到橘子,那等来的只有别人挑拣过的剩橘子,别人优先抢走的好机会。
      可以说,橘子绝非只有上述两种。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既然人生的活法多种多样,那为什么没有大而甜的橘子?或者问,为什么一定要局限于拿到的橘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是执着于这种追求,将多种不同性状的水稻杂交,再育种,终于培养出了融合着优良性状的水稻。试想,如果他安于现状。拿到了产量低的水稻就庆幸它是抗倒伏的,拿到易倒的水稻就庆幸它是抗虫害的,那么全中国人恐怕还要多受几年的饥荒之苦。同样的,在科学领悟,商业领悟,乃至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是一直发生着突破?酸甜与大小的博弈,于商家而言无异于成本与质量的博弈,对企业来说就是工时与工效的博弈。倘若只能二选一,轻易满足而固步自封,囿于当下而以所谓的“知足”来欺骗自己,那么,橘子永远是小的,或者酸的——再等一等。可能变成了小而酸的。
      蔡志忠是幸福的,因为他总能看到事物的优点,然后感谢,满足。满足于自己的暗示之中,哪怕这样的假设不会长久。是真的,现实生活中蔡志忠式的暗示无处不在,时刻提醒着你这已经够了,已经可以满足了,没有更好的橘子了。可是,满足能带来什么?正值奋斗的年华,正是要追求更好的青春之际。满足像是个陷阱,吞食着刚燃起的热情与斗志。知足太美丽,像个梦境,但只有不满足,不感谢所得,以贪婪的欲望索求更完美,才能到老了,累了,心怀感激地看着身前的一切,满足地感谢甜的。
      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甜,一种橘子小而酸,而我,拿到大的就会问怎么让它变得更甜,拿到小的就会想怎么把它变大。
      2017.9.10
      敏文
      武汉 华中师大一附中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2-10 17:48
      回复
        关于《橘子人生》
        刚才打字的时候,骚猪在旁边说这是比较应试的一篇文了。的确,比起剩下的文章来说这一篇不知道正规到了哪里。这甚至于是第一部中唯一一篇用论据的,虽然只用了一个,还又老又俗。
        这是高二入学以来的第一篇作文,正统的写法是赞同蔡志忠,如何如何云云。我当然不能跟大家写的一样,于是就出了这一篇打题目的文章。许奶奶给了54分,现在觉得其实给低了,差不多应该是接近满分的水平。
        观点很尖锐,读起来也很有感觉。我总是很讨厌像蔡志忠这种鸡汤文章,因此写起来也非常解气。分析文章,首尾照应,只是批判得太死,最后的挽回不是很有效果。从逻辑上不好。
        这是第一篇,文笔不是很好。现在看来,很奇怪自己居然能写出这样的规范的议论文。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2-10 19:57
        回复
          汉字,不应忘却的民族图腾
          几千年前,当中原的智人在龟甲上歪歪扭扭地刻下几串印记的时候。他们所不知道的事,这象形文字里蕴含的造物智慧,正如这文字一样已在中原大地上传承。镌刻在甲骨上的象形符号,经历着时间的打磨,将见证华夏民族的兴衰。
          汉字的美,源于它那工整的外形,恰到好处的方圆,和那比划间深藏着的万物的形态。即使演化到了今天,汉字中仍有象形会意的影子。“看到‘日’就想到太阳,看到‘月’就想到月亮,看到‘明’就想到日月齐辉”,我想,即使是在世界文明史上,能做到此的也是少数,而如今更是现存寥寥。这古老的文字由万物赋形,如今仍傲立在世界的一隅,向世界展示着它遗世独立的风采。
          基于最初的构造,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演化出了各种字体,汇聚成中华艺术史上最为绚烂的组成部分。端庄大方的楷书,放浪形骸的草书,汉字在人们心中,早已超越了信息交流的载体,而升华为一种审美与修养。近年来汉字听写大会的火热便是一种表现:随着全国各地书法班越来越受欢迎,汉字这一久远的艺术终于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生机。
          把汉字作为一种素养,早就应成为新时代的基本要求。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笔忘字。事实上,我们缺乏的倒不真是那几个汉字,而是它那背后流淌着的沉淀千年的平和,洗去喧闹与浮华的止境。汉字的美丽正是潜蕴在这一笔一划的挥笔间,幻化成笔尖与宣纸摩擦的轻响,凝聚成一道墨痕间灵魂的颤动。这便是汉字,我想,拿捏着笔毫优雅地舞蹈,叩问着心底最深处的宁静。
          汉字陪我们度过了千年时光,它那鬼魅的笔触早已与每个华夏儿女的心灵融合。它就像古老的东方在世人眼中留下的印象一样,精巧、华美而神秘。它的发展,循着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而推动着民族的进步。它如启明星般照耀着中华文明,而当我在纸上写下这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瑰宝之时,与我的上古先祖们不同的是我坚信着,这文字里蕴含的智慧,必将永远在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流淌。
          2017.9.24
          敏文
          武汉 华中师大一附中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2-10 20:15
          回复
            关于《汉字,不应忘却的民族图腾》
            这一篇不是很好。
            我拿到题目的时候,就知道我要做一次新的尝试,一改我往日的文风,而转为这样的优美浮夸型。当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最后词藻并不华丽,反而泛泛空谈。
            文章大多的灵感都来源于我的书法课艺术选修。课堂上那个老师有一节讲了止境,后来又讲了毛笔与宣纸的摩擦,其实那句话也是从敏之那里学来的。最出彩的部分我现在也很喜欢,就是第四段的后面,可以说是非常的华丽了,别的没什么看头,首尾呼应也就是那个样子。结构有章法,藏的太深了,而且讲的太浅。
            许奶奶也没有怎么看好,毕竟太大众了。大家都是一顿猛夸,这个时候一般都不能脱颖而出。
            最后也看看我笔尖灵魂的颤动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2-10 20:23
            回复
              华师一高二期中考试语文作文(未删改)
              假鸡汤,真难喝
              莫言看到“自己”的语录时笑问出自谁口,杨澜坦言“杨澜语录”中一半系他人仿造……假冒名人的鸡汤,这碗汤到底喝是不喝?
              按照莫言的“理不糙”,这鸡汤自是该喝的。但喝下之前不应想一想这营养背后的目的吗?撰写人辛苦搜集、伪造出一条又一条的假语录,难道真是为了提醒人们正确做人,讲担当、重情义?不对。亏本送鸡汤,是为了让人知道自己的牌子,换句话说就是骗粉丝和转发量,说到底还是想成大V,再之后干些什么勾当就不得而知了。就好比坐在考场上写议论文的考生,实在绞尽脑汁没有论据时,就生造一个什么人物,或者生编一句名人的话。我想,对于这种“鸡汤”的写手,他们的目的只在于拿到高分,是功利的。正如这鸡汤,一碗还得照着一碗的价钱买。
              考生会因自己的小聪明而自鸣得意,而阅卷老师可要因被骗而恼羞成怒了。“被说话”的名人可能不会去翻考卷,但却看得到“自己”的语录被整理成册。“道理”的背后是功利,很虚伪;名人们是被绑架者,很委屈;剩下的读者们成了被蒙骗的阅卷老师,心甘情愿地喝下假鸡汤,又意犹未尽地向别人分享。一整套流程下来,却是假鸡汤制造商赚得盆满钵满。可能有人说,喝汤卖汤是周瑜打黄盖,不也其乐融融?并非如此。
              乱象就开始显现了。正是由于假鸡汤文屡试不爽,如今网上才充斥着如此巨量的假名言,使人真假难辨。读着读着,千篇一律,人群便产生疲劳。疲劳的对象正是这铺天盖地的文章,却直指其冠名的作者名人。久而久之,待到网络环境一片污浊,假写手们便再去开发新的噱头,只留下名人和网名徒为商业运作的祭品。当真正的名言无法发声,当真善美被一遍遍宣扬的同时被一遍遍地践踏,谁又该为这碗浊鸡汤买单?
              我想。在这纷繁的网络世界里,我们要做的,是有节制地“喝汤”。若是因假汤而怕了,看见鸡汤就叫骂,那当然是昏蛋;见鸡汤就喝,妄想以此来涨自己的品度风格,那自然也是孱头。真正有理智者做到的,是选择性吸收。有道理的话就认同,不因其来源无名而视之粪土;不合情理的,名人说的话也要抵制。只有这样,网络道德才能得到弘扬,假鸡汤方能无所遁形。
              (58/60)
              2017.11.16
              敏文
              武汉 华中师大一附中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2-10 20:43
              回复
                好文章!
                这是期中考试考场上的一篇应试文,得分是58分,应是极高的分数。
                也正是这篇文章给了我135的语文分,一举拿到了全校第三。我估计着这是我整个高中最好的一次语文成绩了。而后我的厉害也被大家终于所知道,一下子蜕变成了语文大佬。当然于现在的我而言这些都是狗屁,也不乏很多仍然认为我的文章是“放屁”之类的,我也不是很计较他们。毕竟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是成功的必备要素。就像老王说的那样,虽然我很不喜欢某些人模仿着我的论调,但是的确取得了好成绩。相反总是自以为是就只能一次比一次惨。
                上面发了一些牢骚,因为这篇文章可以说意义重大啊。当时我知道135时,其实并不认为我作文到底有多好。语文课上课前给敏之拜读,他也没有说什么,看得出来不怎么样,但就是58分。我一直怀疑是许奶奶改到我的卷子认出了我的字,但是后来才得知那个周末她根本不在学校。才有了语文的自信。从此之后文风的转变,乃至于三观与思想性格的改变,都与这有着密切的关系。后面的好文章,也都是来源于这次的成功得来的自信。
                题目很水啊,是滑出来的,最后实在不知道写什么了,就安了这个上去,后来为人诟病。整篇文章不是议论文,更像是杂文,全篇没有一个现代考场文似的论据,写下来很潇洒,一气呵成,文风也很统一。受了鲁迅的影响很大,最后一段更是明目张胆地盗用他的话,还盗用一段,可以说是某种别出心裁吧。
                我上去朗读完了之后,敏之下来说,听你读着倒还有点味道。后来翻看到这篇文,每每读到第四段最后,心里就涌起一股激愤之情,这真是当时写下这些话的我万万没想到的。比喻与作用都很自如得当,就是感觉前面的几段怎么说有点不成熟。甚至于有些偏颇。“其乐融融”这个词现在读来,甚至感觉是用错了。
                结尾处的AB共存以及化用鲁迅可以说是一个亮点。当然,文章里面很多不得当的地方,我都没有删改。一是为了尊重原文,考场时间有限,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二来也是作为借鉴。
                最后附上作文的草稿。试卷原文发在我吧里的文集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2-11 13:0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我还想再说说这一篇。这次就只谈文章相关的。
                  在上面可以看到我的草稿,其实不应该算作草稿,而应该是随想。其实这一招是向大寝学的。当时读书推荐会的,在准备登台初选的时候,我和敏之看到大寝自己准备的讲演稿,背面却是一些很可爱的东西。有相对论的公式,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更有趣的是大寝自己一笔一划写的自己的所有的思维活动,想的所有东西都写在纸上,让我们感到很奇妙。妈的又扯远了。
                  在考场上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这样呢?我就把我所有所想全部写下来,一瞬间的灵感,想好的文路,真的让我这次抓住了灵感。可以看到我的分析部分,我最终突然发现了假鸡汤的目的是邪恶的,它的本质,继而引出了那一长句排比,构成了整篇文章的文脉和分析线索。
                  为什么用鲁迅呢?其实这也是没办法。我要写成这样的议论文,就必须梳理线索,严谨证明,这就失了华美的可能性。所以才想到先生,至于最后那一段...那真的是随手一用,没想到现在看来,是既契合又新颖。
                  文章还是有很多缺点。开头一段平平,用了资料没什么好说的。第二段第三段却显得很不吸引人。文章有点口语话,那个“不对”和“干些什么勾当..”太过于偏激了,怎么就是勾当了呢?
                  但是考场里老师的那个比喻,我现在都还认为是很好的,很契合,最为重要的是讨好了老师哈哈哈哈哈哈!
                  而且,中间这几段的分割,衔接非常自然,没有给人刻意雕琢的感觉。我当时就是想着有点长了,就分开,其实段之间的渐进过程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
                  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比喻之间的跳动。鸡汤与卖家与买家,名言与写手与名人,考生与监考老师与名人,三对组合之间的跳动转换我非常的喜欢啊。
                  当真善美被一遍遍宣扬的同时被一遍遍地践踏,谁又该为这碗浊鸡汤买单?可以说这是点睛之笔,之前的气势全部都在这里爆发了,这个句子下笔的时候一下子就流出来了,神来啊。
                  说完了,我好*啊。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2-12 16:42
                  回复
                    随笔
                    楼梯口的小书桌看不见了。
                    期中考试前九班水痘爆发的那几天,教室那一层的楼梯口出现了一个小书桌,一个小妹子往往坐在那里辛勤学习。书桌上有一架小台灯,还有一个小玻璃缸,里面漂浮着几片植物,看起来饶有情趣。我不免惊奇了,又有很多疑惑,就很好奇这小妹子的来历缘由,和这一缸小水是从哪里弄来的。
                    大多数时候这张小桌子是空着的,有时上课时间,可以看到小妹子坐在昏暗的台灯前奋笔疾书着。她胖胖的,但没见到正面。有一次下楼时回头看了她一眼,她也看了我一眼,但又恰恰没戴眼镜,终于不知道她的面孔。只是那缸小植物,却每次抓住我的眼睛。一般它摆在书桌的一角,有时候也看见它懒洋洋地躺在教室栏杆下面,贪婪地吸收着好不容易得来的阳光。这甚而也使我生出想也弄一瓶水到课桌上的想法,可是想法终未实现,想着小玻璃缸太易碎了,又不有男子之气,于是只沦为想想。
                    有一天上学的时候,忽地见小课桌上放着画风迥异的一瓶空可乐罐,而压着一张字条,上面诫告着,谁,把它放在这里的,请立刻拿走,要讲道德——不免叹息于人们的“素质”了。啊啊,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妹子,可爱的小植物,桌上俨然放了这样的怪物,实在是刺眼而不堪入目。我又想帮那位“谁”将罐子拿了去,以慰藉小妹子那纯洁的心灵——最终还是怕多事而算了。
                    家长会开完之后过去再看,小书桌已经搬走了,只是空易拉罐和字条还徒放在墙角,最终没有人认领。我也放下了打算拿走字条罐子,甚而写一封道歉信的念头,算是喘了一口气,也为那真正的幕后黑手而咬牙切齿的恨。可是终不知道那小妹子的面孔,也不知那瓶小植物的下落了。你们都还好吗?
                    2017.11.26
                    敏文
                    武汉 华中师大一附中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2-12 18:47
                    回复
                      这篇啊,是
                      期中考试以后作的一篇随笔。本来是记在日记本上的,就是一天,写了这一篇,写完之后看着很有味道,于是整理修改以后收入文集。
                      受影响,所以文章都是鲁迅的风格。具体想表达什么,也实在不知道。空灵深远什么的差的太远了,或许只是表达生活中美的表现,或者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吧。
                      其实这个小妹子很胖,长的并不怎么样。听隔壁班说是因为教室太吵搬出来的,很快书桌又恢复了,并且现在都还在。小植物也在啊。但是不该写在文章里..最后的问句跟我妈仔细斟酌,觉得不该要。当时是想以此结尾,给人一些韵味,以免显得太过沉重。
                      哈哈哈,还是挺喜欢。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2-14 11:24
                      回复
                        就叫它荒行吧。


                        IP属地:上海14楼2018-08-02 22: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