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游戏是个大产业,多少人靠它谋生。也许若干年后,你的孩子也会是其中一员。科学研究显示,玩手机游戏能够提高人的专注力、反应力、创造力。
所以,家长不必谈“游”色变,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泼掉,如果方法得当,孩子还是能够与手游“和谐相处”。

与孩子进行情感连接
一般来说,一个喜欢玩手机游戏的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连接是有问题的。什么样的情感连接呢?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和睦的。孩子有什么感受愿意和父母交流,有什么想法能够没有顾忌地说出来。
但是我们会发现,随着孩子日益长大,以前亲密无间关系,越来越淡,特别是青春期孩子,回到家里,基本与父母就是“点头之交”,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一无所知。
产生这种情况,一部分是青春期孩子心理与身体的发展特点使然,但更多的和家长的养育风格有关。
那些长期使用惩罚与控制、恐吓与说教、奖励和威胁、溺爱和打骂的家长,无一例外收获的是退缩、野蛮、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与父母情感连接有限,同时,孩子又需要找一个足以安放心灵的地方。玩手机游戏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对于有些孩子而言,手机甚至比他们的生命更重要。前不久的新闻,一个父亲把正在玩游戏儿子的手机往窗外一扔,结果男孩纵身一跃,随着手机飞出窗外。
养育孩子,我们需要和善和坚定并行。
这并不是说和善与坚定并行养育出来的孩子,就不会喜欢玩手机,而是这样风格养育出来的孩子,会和手机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和善而坚定养育的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连接是良好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象朋友一样,可以就某个问题,比如手游,进行讨论,头脑风暴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尊重自己与尊重孩子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冲突。
就玩手机问题,通常解决办法有:
建立日常惯例表
找一个适当时间,双方心平气和的时候,与孩子坐下来,询问他对手机游戏的看法,是否愿意建立一张日常惯例表。注意,这个日常惯例表需要由孩子主导,也就是说,孩子自己提出每天或每周多长时间玩游戏、什么时候玩。这样的行为,叫和善。同时,你还要保持坚定。比如,当孩子提出,每天花2个小时玩手机游戏,这样的建议家长肯定不能接受,这时候,家长可以提出,我不能接受两个小时玩手游,1个小时可以接受。这样的行为,就叫做坚定。
双方达成一致后,家长要密切注意惯例表的执行情况。当孩子没有很好地执行时,家长要注意说话语气,不要用生硬或生气的语气指责孩子,而应当平静地使用描述性的词语表达。比如:我看到手游时间已经到了。或者使用“我句式”:“我感到很担心,你没有执行惯例表上的时间,我希望你能遵守我们的约定。”
我知道,这样做对家长来说很难,需要我们时刻反省、自察。但是相比养育出一个健康人格的孩子,做父母的有什么不到呢?

建立手机存放角
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时,自己时时刻刻把手机拿在手上,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玩玩游戏。
希望孩子回家不要玩手机,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建立一个手机存放角,家里所有人回家后,都要把手机放在里面,只有手机铃响了,才允许去接电话。在这段没有手机干扰的时间里,家长要充分利用,跟孩子谈谈他们正在看的、做的、玩的东西,了解他们近阶段内心的想法,遇到的问题,询问是否需要父母的帮助。这样的安排,不仅杜绝了孩子玩手机的可能,而且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关爱。
不要小看了这样的谈话。犹太人教育孩子在全球是出了名的。他们的教育方法之一,就是做父亲的,每个星期都会找孩子们进行单独谈话,虽然父亲们通常很忙,但是这短暂的特殊时光,足以弥补孩子们父爱的缺乏。
而且,我相信,相比起父母的关爱,手游的魅力还是差一些的。

多安排活动
这是个互联时代。如果我们的孩子一回家,就兴冲冲地奔向电脑,或者拿起手机,我们要对此表示理解。这说明,我们的孩子,是个正常孩子,没有患上自闭症或孤独症。关键在于,我们要保持一个平衡,更准确地说,帮助孩子保持平衡。保持平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日历安排活动,包括摒弃电子产品时间、家庭晚餐、全家出游、体育运动、兴趣课程,比如绘画、音乐、舞蹈。
这是个互联网时代。如果你一直阻止你的孩子涉足电子设备,他们就会被落在世界后面。物品没有好坏之分,而是要看你如何使用。
亲爱的家长,不妨保持开放心态,而且记住,你的孩子生活的是一个与你成长的时代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他们能够从幼年使用电子产品,包括手游,极大地获益。
所以,家长不必谈“游”色变,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泼掉,如果方法得当,孩子还是能够与手游“和谐相处”。

与孩子进行情感连接
一般来说,一个喜欢玩手机游戏的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连接是有问题的。什么样的情感连接呢?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和睦的。孩子有什么感受愿意和父母交流,有什么想法能够没有顾忌地说出来。
但是我们会发现,随着孩子日益长大,以前亲密无间关系,越来越淡,特别是青春期孩子,回到家里,基本与父母就是“点头之交”,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一无所知。
产生这种情况,一部分是青春期孩子心理与身体的发展特点使然,但更多的和家长的养育风格有关。
那些长期使用惩罚与控制、恐吓与说教、奖励和威胁、溺爱和打骂的家长,无一例外收获的是退缩、野蛮、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与父母情感连接有限,同时,孩子又需要找一个足以安放心灵的地方。玩手机游戏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对于有些孩子而言,手机甚至比他们的生命更重要。前不久的新闻,一个父亲把正在玩游戏儿子的手机往窗外一扔,结果男孩纵身一跃,随着手机飞出窗外。
养育孩子,我们需要和善和坚定并行。
这并不是说和善与坚定并行养育出来的孩子,就不会喜欢玩手机,而是这样风格养育出来的孩子,会和手机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和善而坚定养育的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连接是良好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象朋友一样,可以就某个问题,比如手游,进行讨论,头脑风暴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尊重自己与尊重孩子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冲突。
就玩手机问题,通常解决办法有:
建立日常惯例表
找一个适当时间,双方心平气和的时候,与孩子坐下来,询问他对手机游戏的看法,是否愿意建立一张日常惯例表。注意,这个日常惯例表需要由孩子主导,也就是说,孩子自己提出每天或每周多长时间玩游戏、什么时候玩。这样的行为,叫和善。同时,你还要保持坚定。比如,当孩子提出,每天花2个小时玩手机游戏,这样的建议家长肯定不能接受,这时候,家长可以提出,我不能接受两个小时玩手游,1个小时可以接受。这样的行为,就叫做坚定。
双方达成一致后,家长要密切注意惯例表的执行情况。当孩子没有很好地执行时,家长要注意说话语气,不要用生硬或生气的语气指责孩子,而应当平静地使用描述性的词语表达。比如:我看到手游时间已经到了。或者使用“我句式”:“我感到很担心,你没有执行惯例表上的时间,我希望你能遵守我们的约定。”
我知道,这样做对家长来说很难,需要我们时刻反省、自察。但是相比养育出一个健康人格的孩子,做父母的有什么不到呢?

建立手机存放角
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时,自己时时刻刻把手机拿在手上,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玩玩游戏。
希望孩子回家不要玩手机,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建立一个手机存放角,家里所有人回家后,都要把手机放在里面,只有手机铃响了,才允许去接电话。在这段没有手机干扰的时间里,家长要充分利用,跟孩子谈谈他们正在看的、做的、玩的东西,了解他们近阶段内心的想法,遇到的问题,询问是否需要父母的帮助。这样的安排,不仅杜绝了孩子玩手机的可能,而且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关爱。
不要小看了这样的谈话。犹太人教育孩子在全球是出了名的。他们的教育方法之一,就是做父亲的,每个星期都会找孩子们进行单独谈话,虽然父亲们通常很忙,但是这短暂的特殊时光,足以弥补孩子们父爱的缺乏。
而且,我相信,相比起父母的关爱,手游的魅力还是差一些的。

多安排活动
这是个互联时代。如果我们的孩子一回家,就兴冲冲地奔向电脑,或者拿起手机,我们要对此表示理解。这说明,我们的孩子,是个正常孩子,没有患上自闭症或孤独症。关键在于,我们要保持一个平衡,更准确地说,帮助孩子保持平衡。保持平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日历安排活动,包括摒弃电子产品时间、家庭晚餐、全家出游、体育运动、兴趣课程,比如绘画、音乐、舞蹈。
这是个互联网时代。如果你一直阻止你的孩子涉足电子设备,他们就会被落在世界后面。物品没有好坏之分,而是要看你如何使用。
亲爱的家长,不妨保持开放心态,而且记住,你的孩子生活的是一个与你成长的时代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他们能够从幼年使用电子产品,包括手游,极大地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