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学吧 关注:1,509贴子:21,879
  • 4回复贴,共1

礼失而求诸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礼失而求诸礼

● 丁永林
梁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留下很多古迹。但是,由于历史文献上存在好多阙疑,为今天的考证带来困难。
如何对待历史上的“阙疑”?
想起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曾说过:“礼失而求诸礼”(见《汉书.文艺志》“诸子略序”)。在这句话里,前一个“礼”,是指与古代儒家经典《诗》、《书》、《易》、《乐》、《春秋》并列的另一部经典《礼经》;后一个“礼”,就是向民间“采风”。意思就是:《礼经》如有缺失,可以向民间的书面或口头资料去探求。
孔夫子提出的这一命题是有普遍意义的,民间的资料确实保存了不少史料可供探求,可以弥补官方文献之不足。
为了表达我发本贴的用意,这里先转贴一篇《康熙三十年重修冰井庙记》——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8-02-08 16:58回复
    康熙三十年重修冰井庙记
    ● 清·曹煜


    古人之文,有传信者,有传疑者。信可传也,疑胡为而传之?曰:事有徵之国史,访之故老,或文或献,确有可徵考者,此事以信传也。乃献老文亡,而留其影于蔓草荒烟之中,有不可不传,不得不传者。涂歌巷语,君子采之,仍以其信者传之而已。
    余莅莘邑有年,见莘乘所载,往往多疑。如弇山有山之名而竟无山,闪王庙有庙巍然而不知其何神,甘泉有泉之名而无泉,及冰井有井之名而无井,不知昔人何所传而志之。志而究无所传也,笔之无谓,削之不可,亦考古者之无可奈何矣。
    兹里人以重修冰井庙文来请,余召父老而询以冰井之由,则云汉昭烈战于莘亭,渴甚思冰,六月饮此而获冰,以是得名。迨后天将雨,则有霞气出井中云,古志八景中所以有“冰井呈霞”之句也。故立庙井上,井在神座之下,非无井也。余闻而疑之。疑之者何?自古神奇之事,传之不少,则结冰呈霞,亦可存之最尔乘中,以示后人,奈何泯泯不得已。考之史,昭烈涿郡人,公孙瓒以为平原守,想是黄巾乱莘,去平原不远,其追击黄巾,未可知也。史称黄巾围北海,太守孔融飞书求救,昭烈曰:使君知世间有刘备耶?率众趋之。夫以北海之远而不辞,则莘亭之战,必黄巾也可知矣。抑余尤有说者。莘有汉臧宫顿城。宫常从光武征战,光武避王郎渡滹沱至邯郸,莘其必由之道也。则战于莘者,或光武非昭烈欤?抑光趋河而冰坚,此战饮井而六月疑冰,汉代祖孙俱有冰助,则仍余臆说而已。
    今庙欲颓而父老欲新之,余奈何吝一字乎?以其平日之所疑者,借斯文以传之考古君子,即以鼓舞父老而董成焉。今而后庙存而余文或传,即可执余文为传疑之信也已。遂书之。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8-02-08 16:59
    回复
      对于这篇《康熙三十年重修冰井庙记》,这里说明一下。
      1、本《康熙三十年重修冰井庙记》,来自“十字坡”、“野猪林”与水浒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欧阳健先生交流的《野猪林、十字坡与“水浒”精神的宏扬》一文,取材于《莘县续修志》。
      2、曹煜,字亮采,号凝庵,江南金坛丁酉(1657)举人,由太仓学正升授,康熙二十三年(1684)任莘县知县。他博学能文,勤于政事,缮修城垣,清查保甲。鲁堤水决,淹灌莘田,力请堵塞,详词剀切,凡二十上,议终不行。莅任八年,卒于官,民为立碑。有《绣虎轩文集》、《有莘杂录》行世(见《莘县续修志》卷三职官志)。今见《绣虎轩尺牍》八卷,二集八卷,三集八卷,康熙间传万堂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收录。
      3、《重修冰井庙记》为曹煜任莘县知县时的康熙三十年(1691),应邀为重修冰井庙写的一篇碑文。其现实意义在于对于地方上“冰井有井之名而无井”之类文史资料的态度,因为,此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并不鲜见。


      IP属地:山东3楼2018-02-08 17:00
      回复
        文史“有不可不传,不得不传者”,是曹煜的态度,也是传承的太史公司马迁的态度,即“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原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名言,意谓可信的,就作为可信的传下去;可疑的,仍作为可疑的传下去,侧重点则在“择其言尤雅者”。如《史记·大宛列传》云:“《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史记·刺客列传》云:“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栗,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曹煜对神怪持宽容态度,说:“自古神奇之事,传之不少,则结冰呈霞,亦可存之最尔乘中,以示后人。”故换了一个角度,说“古人之文,有传信者,有传疑者”,侧重点却落到了“传疑”,故发问道:
        信可传也,疑胡为而传之?
        是呀,既然是“疑”,应该释疑,应该破疑,为什么还要“传”下去呢?下面,便是他的答案:
        曰:事有徵之国史,访之故老,或文或献,确有可徵考者,此事以信传也。乃献老文亡,而留其影于蔓草荒烟之中,有不可不传,不得不传者。涂歌巷语,君子采之,仍以其信者传之而已。
        有许多往事,“献老文亡”,已不属于“确有可徵考者”,只能归于“留其影于蔓草荒烟之中”的涂歌巷语,但君子仍要采信之,“有不可不传,不得不传者”。
        这种见解,堪称通达,当今你我之辈,当效之。


        IP属地:山东4楼2018-02-08 17:01
        回复
          (2012年4月9日)


          IP属地:山东5楼2018-02-08 17: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