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顽主吧吧 关注:30,501贴子:482,210

收集到几个版本的《七笔勾》,重温一下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半步桥头:囚字楼群电网稠,风雨吹难透,威严的看守,百花无锦绣,咫尺难聚首,入了此门一生都是愁,因此上把浪子回头一笔勾。
义气千秋:天涯囚部入艏,囹圄空怀旧,难保颈上头。忆昔桃园酒,今犹还存否?生死眼前名节怎夸口,因此上把哥们义气一笔勾。
六旬老人:佝偻身躯蹒跚步,空养痴儿女,老后无人顾,望断儿归路,等来入狱书。西游凄凉空古有痴书,因此上把孝子贤孙一笔勾。
天伦之乐:天地悠悠无处走,几欲诉离愁,疑噎哽喉头,娇妻儿尚幼,情缘何时休,佳妻欢聚唯有梦中游,因此上把尘世风情一笔勾。
少年风流:不为未来做远忧,自命有成就,放眼四海游,美女与酒楼,多少枉自求,梦觉黄粱一错无所有,因此上把荣华富贵一笔勾。
可叹狱囚:一朝失去了自由,钢铐戴在双手,面憔人难受,天天坐床头,忏悔难启口,孤枕被褥怎忍独相守,因此上把礼仪廉耻一笔勾。
白菜窝头;手捧囚粮眼泪流,窝头白菜粥,何时吃到头,遇有猪羊肉,肉汤都入口,风卷残云吃罢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
半步桥头:囚字楼群电网稠,风雨吹难透,魑魅魍魉吼,百花无锦绣,咫尺飘尸臭,一入斯门此生便罢休,因此上把浪子回头一笔勾。
义气千秋:天涯囚部入艏,囹圄空怀旧,难保颈上头。忆昔桃园酒,今犹还存否?生死眼前名节怎夸口,因此上把哥们义气一笔勾。
六旬老人:佝偻身躯蹒跚步,空养痴儿女,老后无人顾,望断儿归路,等来入狱书。西游凄凉空古有痴书,因此上把孝子贤孙一笔勾。
天伦之乐:天地悠悠无处走,几欲诉离愁,疑噎哽喉头,娇妻儿尚幼,怎挡飙与寇,佳妻欢聚唯有梦中游,因此上把尘世风情一笔勾。
少年风流:不为未来做远忧,自命有成就,放眼四海游,美女与酒楼,多少枉自求,梦觉黄粱一错无所有,因此上把荣华富贵一笔勾。
可叹狱囚:镣铐加无自由,面憔日渐瘦,铁锈刺入手,打架难启口,天天坐床头,孤枕被褥怎忍独相守,因此上把礼仪廉耻一笔勾。
带皮窝头:狼吞虎咽纳入口,窝头咸菜粥,何时吃到头。遇有猪羊肉,肉汤都入口,风卷残云吃罢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那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空洞茅屋:省上砖木撮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露,土块砌墙头,灯油壁上流,掩藏臭气马粪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纱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牛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罢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
堪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入了黉门,文章便丢手,扁颔挂门楼,不向长安走,飘风浪荡荣华坐享够,因此上把金榜题名一笔勾。
可笑女流:鬓发蓬松灰满面,,腥膻乎乎口,面皮晒铁锈,黑漆钢叉手,驴蹄宽而厚,云雨巫山那辨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笔勾。
塞外荒丘:土鞑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嘻嘻推个球,哈哈拍全手,圣人传道此处偏遗留,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半步桥头:雾霭氤氲煞气愁,魑魅魍魉吼,獬豸抚角忧,飞花无锦绣,咫尺飘尸臭,一入斯门此生便罢休,因此上把浪子回头一笔勾。(生命)
义气千秋:披肝沥胆相携手,桃园金兰久,今日换在否,惶惶扭身后,何颜面故交?生死眼前名节怎夸口,因此上把刎颈之交一笔勾。(友情)
痛心疾首:身陷囹圄无自由,几欲诉离愁,疑噎哽喉头,娇妻儿尚幼,怎挡飙与寇,佳妻欢聚唯有梦中游,因此上把天伦之乐一笔勾。(儿女)
佳偶鸾愁:无尽绵绵缕心头,真心唯我有,今生复何求,一朝为楚囚,辗转人穷瘦,孤枕寒裘息堪独相守,因此上把金玉良缘一笔勾。(爱情)
遗恨难休:养育之恩何以酬,桀骜笑滩头,门楣空蒙羞,病榻未能守,遥拜送西游,凄凉荒冢愧受泪长留,因此上把孝子贤孙一笔勾。(父母)
青春年少:舞榭歌台交挚友,相欢须纵酒,醉卧拥杨柳,梦醒风雨后,童颜已皓首,感叹青春一去无所有,因此上把风花雪月一笔勾。(欢乐)
天地悠悠:闲云野鹤何处留,林涧慕钧叟,春种夏秋收,肠断休回首,泪凌玉笔透,情灭心已死姗姗弄偏舟,因此上把尘世风情一笔勾。(自由)
烟飞花谢永自流,独我白了头,自嘲七事欲难求,唯有饮酒解千愁,但无法跳无幽,唯有独厮守,眼望空门,水渡桥头泪凝喉,因此上把七事结心头,百年之后各自修!
附“”后悔迟“的传说:
后悔迟”——据史料记载,后悔迟石碣在北京宣武门外原箭楼之下护城河桥头立有巨大的青石碑,上面镌有“后悔迟”三个大字。此碣石为清代刑部所立。清时每年秋天处决犯人,赴菜市口刑场去执行,则必须经宣武门出,犯人见此石碣方知“后悔迟”,以让他们后悔莫及,也警醒他人切莫以身试法。
宣武门门洞刻着“后悔迟”

图为1954年从南向北拍摄的
宣武门南侧面
宣武门城楼面活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
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
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
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
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
高30米。

图为30年代末人们经过宣武门
城楼门洞进城的场面
宣武门,元代名为“顺承门”,明永乐十七年,南
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之名。正统
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
四年工程竣工。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
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
其实从儒家理论上讲,崇文门与宣武门的命名遵循
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两门一文一武地对应,取
意“文治武安,江山永固”。因为取武为意,明清时期
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便设在了宣武门外。而宣武
门大街南端的菜市口,过去则是用来处决犯人,执行死
刑的刑场。犯人问斩,都从宣武门出往菜市口,城门洞
顶上刻有“后悔迟”三字。
...........


1楼2018-02-07 13:08回复
    好帖,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2-07 13:20
    回复
      再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2-07 13:40
      回复
        此楼敬神明~~安心上路~~!


        4楼2018-02-07 14:00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2-07 15:42
          回复
            《七笔勾》(一)
            陕北本是一位清秀妩媚、婀娜多姿的纯情少女。
            1873年同治回乱后,陕北山川破败,田地荒芜,瘟疫肆虐,土匪横行,百姓流离,人口骤减,民生陷于万劫不复的苦难中。 1900年(光绪26年),有朝廷巡抚王培芬巡视长城一线的三边地区,写下了著名的《七笔勾》,从山川风貌、窑洞居室、服饰铺盖、茶饭饮食、读书仕子、民女婆姨、族类风俗等七个方面给以简洁细致的描述,题目取一笔勾销之意,(一般用来针砭时弊,指摘社会)七笔共为七段,下面简要介绍评述。
            《七笔勾》第一段原文: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第一笔勾勒出陕北的地貌特征和自然环境,2000年的破坏,已不成模样。其一是水土流失,青山绿水变成童山秃岭,少有树木。暴雨过后,山洪倾泻,“奔腾叫啸如虎狼”。其二是春日狂风骤起,把表层黄土沙砾卷入空中,搅得天昏地暗、昼夜难辨。 陕北为多灾之地,旱、涝、雹、虫、风、霜,反复来袭,轮番发作,王巡抚抓住水害和风灾,最要命的旱灾还没提。下面展开说一下。 陕北本是一位清秀妩媚、婀娜多姿的纯情少女,2000年来游牧和农耕民族皆垂涎于此。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公元418年在靖边建统万城,因城墙为白色,俗称白城子。赫赞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史料记,靖边河流纵横,海子数十处,地下水源丰富。唐代以前有广袤的森林,丘陵坡梁是灌木草原,河滩有大片的草甸。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尔格却是“山秃穷而陡”,“山花无锦绣”,比较之下,令人唏嘘。但我们也看到陕北并非荒漠之地,只因其丰饶、秀美、宜居而招致争夺、垦殖,进而人口过剩。如吸收历史惨痛教训,通过退耕还林,限制人口,仍能恢复如初,善哉。 当然,陕北的水资源与江南是无法相比的,地势也怪。如我的老家湖北武汉,有长江、汉水穿越,江河湖泊,密如织网,水面占土地面积四分之一,基本与陆地平齐,给荆楚人民带来巨大的富足。 陕北不然,靠着黄河吃不上水。整个地形,北上达榆林镇北台,南下接关中八百里秦川,中西部有无定河、延河、秀延河、洛河等黄河支流,地下水较丰富。一般喝的是山沟沟里淌出的清泉水。东部沿黄河一线有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延长、宜川九县,越靠近黄河,黄土越少,石头越多,以古称铁葭州的石头城佳县为例,站在香炉峰上,远眺黄河东岸的山西临县,山势平缓,岸有绿洲,茅屋瓦舍,炊烟袅袅。反观西岸,万仞壁立,鬼斧神工,就是不长庄稼。石城高于水面数百米,吃水十分困难。 这样的地势,少有水浇地,靠的是龙王爷。旱时颗粒无收,暴雨来临,千沟万壑浑浊的泥水如虎狼般咆哮着冲入黄河,卷走牛羊、树木和成千上万吨泥沙。每逢此时,川面宽处的百姓就会跳下去捞河柴。由于泥沙含量大,浮力也大,根本沉不下去,只是浑身裹满了泥浆,一睁眼就会被泥汤迷住。 陕北多风,又有裸露的黄土和沙地,特别是三边之地,李季先生当年写下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开篇有:“人说三边有三宝,穷人多来富人少,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哪块地不属财主家。” 这老黄沙遇上狂风,那就怕死人了。沙暴骤起,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任什么也看不见,窑洞里点上煤油灯照亮。怪风狂飙,最大达9-10级,移石拔木,摧寨倒墙,有人竟被卷跑数十里,二天才寻了回来,看怕人吧? 陕北说书有《刮大风》,“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古石乱翻滚,刮得大山没了顶顶,小山抹得平又平,只刮得拦羊娃钻了山洞,大羊小羊就卷在空中,只刮得碾盘掼烧饼,刮得碾咕噜滚流星。”信了吧? 尔格的陕北高原发现了储量巨大的油、气、煤资源,再一个就是及其丰富的风力资源,看咋美。
            《七笔勾》(二)
            不灵婆姨穿着短袖小花褂,手里握着几颗蓖麻子,剥掉皮,在锅底不断地抹过来抹过去。
            《七笔勾》第二段原文: 窑洞茅屋,省去砖木措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漏,土块砌墙头,油灯壁上流,掩藏臭气马尿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
            我们插队的延川是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大多是在半山腰开土窑,有钱人在川地上建房,也是箍石窑。院墙用碎石垒砌,延川石料不如清涧,颜色发黄,用手一搓就掉粉,清涧石料发青,坚实耐用,箍窑,打造石磨、石碾、石槽、石生像是好材,因此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一说。 王巡抚考察的是三边:定边、靖边、安边,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高原衔接区,北边是毛乌素沙漠,民居除了窑洞,还有茅屋。“省去砖木措上土”,“土块砌墙头”是我国自远古流传至今的两种最常用的建筑形式,即版筑技术与土坯。“措”是放置的意思。放上土后,用“筑”砸结实,土块指土坯。 我教中学语文时课文中有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前一段是六个例子,介绍六位圣人的人生简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其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是说他盖过房子。“版”指木板,筑土墙,先用两组木板相隔一段空间固定,木桩抵牢,边放土边夯实,“筑”就是“杵”,木制,有石质或铁质杵头,是夯土的工具。 版筑与土坯混合使用,十分坚实,福建土楼可建五、六层,高20多米。八达岭明长城青砖砌就,秦始皇筑长城,都是版筑的土墙。前文提到赫连勃勃在靖边筑统万城,俗称白城子,也许是黄土里掺的白灰多了点。 “油灯壁上流”指出陕北自古用石油点灯,不是煤油,是未经提炼的黑而粘稠的原油。 沈括《梦溪笔谈.石油》有: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地。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 这里说得很清楚,用野鸡尾羽沾取河上漂流的原油,撇在罐中。烧起来烟很大,窑洞很快就会熏得黑乎乎的。我们插队时下川的受苦人亦用此法。受苦人起码自沈括的宋至王巡抚的清末都称“土人”,《七笔勾》第七勾有“土鞑回番族类稠”。王巡抚胆也够大,1900年敢称“鞑”。 “掩藏臭气马尿与牛溲”侧面说明了当时陕北的民居形式。 前年曾参观米脂刘家峁大地主姜耀武姜氏庄园,寨子依山而建,自下而上有下院、中院、上院,寨中有粮仓、井楼、磨房。上院大门内两侧有牲口棚,养有牛马驴骡,再往前两旁是杂役居室,顶头主人住窑。布局简洁、严谨、实用,外墙多有拴马洞。 普通人家牲口棚、窑亦应建在院中,饲养、看护也便利,贫苦人家甚至人畜同居一室。粪便味就难免了。 插队时牲畜集中饲养,方便而卫生。现在村里人爱养牛,不是耕地,是肉牛,比种地挣钱,开始各养个的,尔格几家合养,再的活也是,换工,你帮我抓(音chua,脱粒的意思)玉米,我帮你垒灶,图个红火。 我的博文中多有关于窑洞的记述,摘录如下: (一)1969年1月17日 夏日晒难透 陕北的窑洞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看上去很美观。门窗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左右两边, 左边是两扇门,下有门槛,右边一垛一米多高的土墙,土墙上是木制窗棂,一格一格的,上面没有玻璃,糊的是一种土制的白纸,像是荣宝斋出售的写毛笔字用的宣纸,很结实,透光性也好。 窑洞的上半部是拱形的,是固定的窗,中间有两扇能打开,这种设计承重性好。 (二)1969年7月2日 一锅蔓豆粥 回到王家山硷畔上,各家正在院子里做饭。天热了,窑里一满烧得弄不成,就在墙角垒上个灶。 不灵家灶台上放着一盆米黄色的糊糊,不灵婆姨穿着短袖小花褂,手里握着几颗蓖麻子,剥掉皮,在锅底不断地抹过来抹过去,然后用小勺子擓起一勺糊糊,摊在锅里。 (三)和陈凡聊一聊孙立哲(八) 关家庄医疗站是1969年4月办起来的。没有房子,队里拨了一眼废弃的羊圈,没有正经的门窗,用柳椽一三漫二,就是横七竖八的钉着。派人整理了一下,作为手术室。 常年不生人的窑洞多有干裂,主要是窑顶和窑口,要重新补过,并用数米长的树干顶住。卫生是最重要的,整窑得重新泥一遍。窑洞的寿命就是个百年,2014年回村看看,我们住过的一排窑洞都塌掉了,政府现在号召住砖房,窑洞将走入历史。


            6楼2018-02-07 16:07
            回复
              《七笔勾》(三—1)
              高高山上一枝花,娇娃软语叫嘎嘎,吴侬西子湖畔女,九曲黄河亦浣纱。
              《 七笔勾》第三段原文: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沙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这一段说的是陕北地区服饰铺盖的特点。
              “没面皮裘”就是羊皮筒子,几张羊皮缝制,毛冲里,光面朝外,没有布面。我们在延川插队时,穿的人少,太热,陕北人叫“烧”,拦羊穿最方便,说“四季常穿不肯丢”有道理,陕北寒冬漫漫,长达五个月,春风秋霜,夏季双暑季节温差大,晌午30多度,早起15、6度,“早穿皮袄午穿纱”,在山野拦羊,既挡寒,又挡风沙,早晚为衣,午时当褥。价格也便宜,长筒齐脚面的大衣只要10元,我秋夜看青时穿过,很暖。 再往北,《七笔勾》描写的三边地区,穿的人就多了,《横山县志》:“草地三件宝,‘干米、奶茶、大皮袄',皮袄是横山北部人民取暖的一宝,每户都有一两件。” 陕北是谷子牧羊区,羊皮既当衣,又当被,取之容易,用之方便,虽说:“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保温取暖应是没问题的。 从三件宝来看,越往北,蒙族的生活习俗也就越浓厚。 “沙葛不需求”一句值得推敲,“沙”是“纱”的古字,指轻细的棉麻织品,西施又称“浣纱女”,我有小诗一首《陕北吴堡美女》:“高高山上一枝花,娇娃软语叫嘎嘎,吴侬西子湖畔女,九曲黄河亦浣纱。” 葛是藤科植物,又称葛麻,茎皮纤维可织布,沙葛指代夏季穿戴的高档布料,清凉爽快。 沙葛与王巡抚一笔勾销的绫罗绸缎,明清时陕北既有生产又有使用,王只诉苦,不说甜,报忧不报喜,有点偏。 先说生产,《子洲县志》说:“解放前群众多自种棉花,纺纱织布,育蚕巢丝,积麻刺绣,自给自足。”延川历史上也广种棉花和桑树,延安大生产运动纺纱织布是有名的,桑蚕据说是被掠到陕北的江南宫女带过来的,陕北温差大,种什么长什么。 再说使用,陕北多受苦人,也养活了一批富豪。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开篇写:“人人都说三边有三宝,穷人多来富人少,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那块地不属财主家。” 富人和财主是怎样穿戴呢? 《吴起县志》载:“民国初.......,贫苦人家多穿‘山羊皮滚子’(用山羊皮做的短上衣),有钱人家冬季外披绵羊皮袄,但多半不缝面子,缝面子的称‘二毛筒子’(用绵羊羔子皮做成),上缀‘狐皮领子’。” 还要戴上“狐皮耳圈”。 夏季服装更是美得不行。 《黄陵县志》,《富县志》这么说: 富人中男子丝绸长袍短褂,礼帽。妇女穿绣有花边图案的绸缎盖脚裙,腕带金箍玉镯,双耳坠环,脖有项圈,头盘发髻,玉簪凤钗,也有头顶绫罗巾帕,足登木底高跟绣鞋。 陕北女子长得又俊,“雨打桃花含羞笑,风吹细柳小蛮腰”。清代始穿旗袍,窈窕淑女,一步一摇一回眸,一盼二盼连三盼,盼上几眼把你魂都盼没了。 至于三边所在榆林地区,自古就是陕北核心,皇亲国戚,权贵豪强,行商坐贾,如行云流水,川流不息。其穷富自明。 说完了“沙葛不需求”,还要说“褐衫耐久留”。 褐衫指粗布衣服,《诗经.豳风.七月》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年“。《孟子.滕文公.上》有“其徙数十人,皆衣褐”。 “裤腿宽而厚”指的是北方农村流行的大裆裤,肥大而宽厚。 这两句一是写服装的材料,褐衫在陕北叫土布,一是写式样。 我在《汗碱白花花》一文中写道: “ 受苦人没钱买衣服,大都用自织的土布,自己染色,有黑、蓝、灰、褐色,冬天一般是长襟棉袄,大裆裤,拦羊的一般穿羊皮筒子。夏天是黑色的长裤,白色的短衫,式样很美。类似于坎肩,两个胳膊裸露着,袢扣是布制的,很有特色,叫个“核桃疙瘩”。村里人有钱时也会到永坪镇或关庄公社的小卖铺去扯上几尺布,机织布花色多,年轻的女子喜欢,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心里头可美。”
              《七笔勾》(三—3)
              一溜精沟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我们插队时,乡间生活还十分清苦,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怎样节衣呢?那办法就多了。盛夏,男人在大山里锄禾,常就一丝不挂,娃娃家在路边耍,也是精着身子,夜来睡下,脱下衣裤赤条条的。翻到几段文字,与博友共享。 一、陈幼民《心里的话,撂在脚把把》 “ 天气渐渐地热了起来,山里干活的人都光着脊梁,任凭日头将身子晒成古铜色。有一天我们在深山坳里锄地,四面山围着,即不靠村也不靠路。十几个男人,谝着儿话,铁锄起落,干得来劲,突然柳保子喊道,这热的天,穿着裤子麻烦的,不如都脱了去。众人皆响应,纷纷解带。我们几个知青,虽然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但要不脱,太不合群,都是男人,谁怕谁?一刹时,十几个汉子,赤条条矗立在山梁上。” 这段文字很生动,我们在山里受苦时,常就这么个。丁爱笛也讲过类似的故事。 他在二队当队长,夏季开镰割麦,队里劳力总是分为两拨,男一拨到十几里外的大山里去,女一拨就在村近旁。一个队长,一个副队长,都抢着带男队往山里跑。咋家?带婆姨干,不但不方便,一个小伙子也最容易成为女人攻击的对象。 丁爱笛说:“陕北的女人,没结婚当姑娘时,一个个老实着呢,一结婚当了婆姨那可是什么都敢说。我那时刚刚20来岁,经常被那些婆姨说得脸红心跳,不知所措。” 到大山里就不同了,这里没有女人,汗衫、裤衩脱下,山泉里涮净,挂在树杈上,一溜精沟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割麦时,不停地弯腰立起,镰刀碰到麦秸,发出嚓嚓的响声。汗珠不断地渗出,干热的风吹过,又不断地蒸发,背上变得粘起来,粘液又结成汗碱。随着躯体的起伏,尖细的麦芒扎在身上,怪痒痒的,省却了对衣裤的磨损。 二、我的博文《汗碱白花花》 “受苦人对知青穿着衣服睡觉,都十分地解不开,晚上精光着身子,往被窝里一钻,那多省事呀。我觉得有道理,不光省事,还省衣服。我问了一下丁爱笛,他说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减少与虱子的接触,蒙族人就是这样,大冬天睡觉前,先把衣服脱光,放在毡包外面冻一晚上,早起用火烤热再穿。” 只是那时我还不清楚,受苦人是没有内衣内裤的,我为这事专门问过丁兄,他那会儿住在农民李翰章家里,和房东的几个儿子催要、挨要一个炕上滚打,自然是清楚的。 三、我的博文《黑毛驴驴儿》 “过了齐家坪,一群男娃女娃精光着在路边耍,身上脏兮兮的都是泥,一个男娃看我走过来,高声地说,给你行个婆姨吧。我赶紧赶着驴过去了。像这样的热天,12岁以下的娃,一般都是精着身子,没钱嘛,咋办?扯布敢是要花钱呢嘛。家家都有5、6个娃。夜里睡下,一家7、8口合着盖一条被子也是常事,就这么个。” 那会儿每个人都有布票,却没钱买,于是把布票卖给永坪油矿的职工,换上点钱。 这里说的是最贫困的受苦人,还要比较一下,才更清楚。 先跟以前比较一下,《志丹县志》说:“解放前,本县人穷,布缺,除少数富有人家外,一般家庭,穿衣都很困难,四季一身衣,数年换一次,补丁加补丁,有的冬天穿烂羊皮袄,(当时皮子价便宜),十来岁的孩子还不穿裤子。” 子洲县志说:“辛亥革命后,农民生活每况愈下,吃糠秕而度日,乡间几个人穿一条裤子,几辈没铺没盖也不乏其人。” 再跟插队时城镇居民和乡间学生娃比一下。路遥《人生》的两个主人公,男的叫高家林,“汗衫”,“漂亮的深蓝涤良夏衣”,“黄色的军用上衣”,女的叫刘巧珍,“草绿的的确良裤子,洗得发白的蓝劳动布上衣,水红的确良衬衣的大翻领翻在外面。” 乡下女子也有穿的确良花衣服的机会。出嫁时男方除了固定的彩礼外,还要带着一家人去给新媳妇置办几件像样的衣服,花费大约是一个男劳力一年的工分。 知青的服饰一般是一身藏蓝或草绿,兜特别多,腰间系帆布皮带,夏天喜欢穿塑料凉鞋,或塑料底布鞋。冬季是棉鞋或棉靴,羊皮袄一般不敢穿,暖是暖,但有味,腥。 凡事都要比较,北京知青到陕北,是苦,比受苦人呢?


              7楼2018-02-07 16:10
              回复
                我悄悄的问一句,各位,我怎么觉着好像捅了”七笔勾“的马蜂窝了呢~~!....这后面怎么还有啊,这才到明朝~~~~!!!


                11楼2018-02-07 16:37
                回复


                  IP属地:广东13楼2018-02-07 17:31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4楼2018-02-07 17:40
                    收起回复
                      7笔勾 版本可真多啊
                      祝您小年快乐


                      IP属地:北京15楼2018-02-08 10:49
                      收起回复
                        七笔勾 对于没有进过牢房的人来说 看着只能叫普法
                        对于您这样身有体会的好汉。您觉得看了7笔勾 有什么感想?


                        IP属地:北京16楼2018-02-08 11:25
                        收起回复
                          我现在特别喜欢看这个七笔勾,太魔性了,我也在找其他版本的。


                          IP属地:北京17楼2018-02-08 12:45
                          回复
                            没那么玄乎。像文天祥谭嗣同说的那样,才能感到壮怀激烈!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8-02-08 12:46
                            收起回复
                              第一次看这东西,是2016年进了七处看见的,我看的那个版本,字写得棒极了


                              IP属地:北京19楼2018-10-06 19: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