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动力有哪些?
孩子的学习动力有两种:“内生动力”和“外在动力”。它们的生长经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长的。结合教育现状不难看出:孩子常常在严厉的管束中“外在动力”蹿生成为一个巨人,而“内在动力”却萎缩成一个侏儒。削弱内生动力的不当做法,你有吗?
1、情绪完全受成绩控制
孩子考好了,家长喜出望外;孩子没考好,家长垂头丧气......这样的表现成为常态后,孩子一考试就感到如芒刺在背、紧张不已。孩子觉得学习是为妈妈学的,不然,为何妈妈要为我的89分捶胸顿足、伤心不已?
有这样一则案例:一个小姑娘没有考好,妈妈想到这一年来风里来雨里去驮女儿四处上课的辛苦,气恼兼伤心,不禁号啕大哭。小姑娘很镇定地站着给妈妈递纸巾,反而劝慰她说:
“妈妈,学习是我的事又不是你的事,你干嘛这么经不起打击?你一个快40岁的人了能不能遇事镇定点儿?一次月考就把你搞成这样,以后万一我中考、高考没考好你怎么办?哪个成功者不是失败了很多次的?连我们老师也说,考试有难有易,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检测,一定要尽快从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心态中走出来……”
女儿的话,在妈妈的心中犹如轰响一个炸雷,促使她思考自己认识上的盲区:孩子的学习,究竟是为她自己,还是为家长的脸面?孩子的学习,究竟是为她的全面成长,还是只为一个挣脸的分数?
2、把孩子的成绩与物质奖惩挂钩
你给孩子制订过赢得物质奖励的规则妈?比如功课考到多少分、多少名会奖励给孩子什么或者满足孩子什么条件。可是,家长与孩子签订的这些奖惩合同、这些事无巨细的物质引诱,与资本家雇佣工人的方式有何不同?
在孩子心目中,家长就像资本家,专门在他的鼻子前吊一根胡萝卜,连哄带骗驱赶他往前走,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的工人,怎么会积极主动,生发出内在的创造力呢?
3、把自身不求上进归咎于孩子
孩子上学以后,你是不是变了?变得不思进取,你推掉了所有的进修和加班,工作上也得过且过......
孩子要是懂事,一定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妈妈为我牺牲那么多,我要是考不进前五名,不得羞惭死?我怎么有脸去面对妈妈那张寄予重托的脸?孩子这么一想,就会造成大考大滑坡,小考小失常的局面,就会陷入一到关键时刻就脑子糊涂掉链子的怪圈。
孩子要是不懂事,就会这样顶嘴:“你在单位都不思进取,凭啥让我快马加鞭?”
冷静下来想想,孩子并没有说错啊,工作是你的事,学习是我的事,咱们都应该对自己的事负责!
4、总是打压孩子的梦想
晚饭桌上、上学途中,家长将与孩子的沟通引导成了一种实用主义对谈。主题无非围绕:下一次考试如何提升排名、如何调竞赛奖项等级......
如果孩子天真烂漫,对家长滔滔不绝地畅谈他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梦想,家长要么敷衍对答,重新将话题引回;要么斥责孩子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过来人似的将孩子的行为评价为幼稚。
可是,一个没有梦想的孩子,很难意识到他今天吃的这些苦有何意义,意识到他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英语、钢琴、电脑。如果他没有远期的目标,近期的艰苦学习他是很难心甘情愿去耐受的。
唯有他意识到,未来的梦想与今日的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意识到今日不辞辛劳是为了未来有更丰富的选择,他的内生动力才能发芽生根,茁壮成长。
5、对孩子的学习事无巨细都要代管
也许是老师要求,也许是家长自觉。对于学习,无论是监督预习、检查作业,还是推进背诵、复习细节......渐渐地都变成了不断追问,各个落实,留给孩子自主发挥的空间几乎没有了。但是,这样的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反而扼杀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孩子年龄尚幼,心智不全。本身就对自己与家长各自负责的领域、界线不能分明。若加之家长大包大揽,又如何营造孩子发挥主动性的空间呢?
相比步步催促监督,父母更应该做的是激发孩子的潜能,调动孩子的热情:
让孩子自己单独处理功课,多动脑筋,多探索。孩子做作业遇上难题向你请教时,不要立刻为他讲解,应该问一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看一看他在什么地方想得不对,这可以使你了解他的思维,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导孩子学习。
不要替孩子做功课,即使孩子不停的央求你,或是你很同情孩子大量的家庭作业。你需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事负责。
孩子对某位老师有意见时,要告诉孩子,你可以不喜欢老师,但你不能拒绝学习知识。你学习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你以后的需要。老师也终将会离你而去,而知识却是你的,是你终身的财富。
孩子都有一种依赖性,当父母过多的参与他的学习时,自己就会懈怠。父母应当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孩子认识这一点,就会珍惜学习机会、享受学习过程,进而越发投入,学习也更有收获。
孩子的学习动力有两种:“内生动力”和“外在动力”。它们的生长经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长的。结合教育现状不难看出:孩子常常在严厉的管束中“外在动力”蹿生成为一个巨人,而“内在动力”却萎缩成一个侏儒。削弱内生动力的不当做法,你有吗?
1、情绪完全受成绩控制
孩子考好了,家长喜出望外;孩子没考好,家长垂头丧气......这样的表现成为常态后,孩子一考试就感到如芒刺在背、紧张不已。孩子觉得学习是为妈妈学的,不然,为何妈妈要为我的89分捶胸顿足、伤心不已?
有这样一则案例:一个小姑娘没有考好,妈妈想到这一年来风里来雨里去驮女儿四处上课的辛苦,气恼兼伤心,不禁号啕大哭。小姑娘很镇定地站着给妈妈递纸巾,反而劝慰她说:
“妈妈,学习是我的事又不是你的事,你干嘛这么经不起打击?你一个快40岁的人了能不能遇事镇定点儿?一次月考就把你搞成这样,以后万一我中考、高考没考好你怎么办?哪个成功者不是失败了很多次的?连我们老师也说,考试有难有易,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检测,一定要尽快从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心态中走出来……”
女儿的话,在妈妈的心中犹如轰响一个炸雷,促使她思考自己认识上的盲区:孩子的学习,究竟是为她自己,还是为家长的脸面?孩子的学习,究竟是为她的全面成长,还是只为一个挣脸的分数?
2、把孩子的成绩与物质奖惩挂钩
你给孩子制订过赢得物质奖励的规则妈?比如功课考到多少分、多少名会奖励给孩子什么或者满足孩子什么条件。可是,家长与孩子签订的这些奖惩合同、这些事无巨细的物质引诱,与资本家雇佣工人的方式有何不同?
在孩子心目中,家长就像资本家,专门在他的鼻子前吊一根胡萝卜,连哄带骗驱赶他往前走,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的工人,怎么会积极主动,生发出内在的创造力呢?
3、把自身不求上进归咎于孩子
孩子上学以后,你是不是变了?变得不思进取,你推掉了所有的进修和加班,工作上也得过且过......
孩子要是懂事,一定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妈妈为我牺牲那么多,我要是考不进前五名,不得羞惭死?我怎么有脸去面对妈妈那张寄予重托的脸?孩子这么一想,就会造成大考大滑坡,小考小失常的局面,就会陷入一到关键时刻就脑子糊涂掉链子的怪圈。
孩子要是不懂事,就会这样顶嘴:“你在单位都不思进取,凭啥让我快马加鞭?”
冷静下来想想,孩子并没有说错啊,工作是你的事,学习是我的事,咱们都应该对自己的事负责!
4、总是打压孩子的梦想
晚饭桌上、上学途中,家长将与孩子的沟通引导成了一种实用主义对谈。主题无非围绕:下一次考试如何提升排名、如何调竞赛奖项等级......
如果孩子天真烂漫,对家长滔滔不绝地畅谈他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梦想,家长要么敷衍对答,重新将话题引回;要么斥责孩子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过来人似的将孩子的行为评价为幼稚。
可是,一个没有梦想的孩子,很难意识到他今天吃的这些苦有何意义,意识到他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英语、钢琴、电脑。如果他没有远期的目标,近期的艰苦学习他是很难心甘情愿去耐受的。
唯有他意识到,未来的梦想与今日的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意识到今日不辞辛劳是为了未来有更丰富的选择,他的内生动力才能发芽生根,茁壮成长。
5、对孩子的学习事无巨细都要代管
也许是老师要求,也许是家长自觉。对于学习,无论是监督预习、检查作业,还是推进背诵、复习细节......渐渐地都变成了不断追问,各个落实,留给孩子自主发挥的空间几乎没有了。但是,这样的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反而扼杀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孩子年龄尚幼,心智不全。本身就对自己与家长各自负责的领域、界线不能分明。若加之家长大包大揽,又如何营造孩子发挥主动性的空间呢?
相比步步催促监督,父母更应该做的是激发孩子的潜能,调动孩子的热情:
让孩子自己单独处理功课,多动脑筋,多探索。孩子做作业遇上难题向你请教时,不要立刻为他讲解,应该问一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看一看他在什么地方想得不对,这可以使你了解他的思维,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导孩子学习。
不要替孩子做功课,即使孩子不停的央求你,或是你很同情孩子大量的家庭作业。你需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事负责。
孩子对某位老师有意见时,要告诉孩子,你可以不喜欢老师,但你不能拒绝学习知识。你学习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你以后的需要。老师也终将会离你而去,而知识却是你的,是你终身的财富。
孩子都有一种依赖性,当父母过多的参与他的学习时,自己就会懈怠。父母应当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孩子认识这一点,就会珍惜学习机会、享受学习过程,进而越发投入,学习也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