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灯谜吧 关注:2,445贴子:76,380
  • 0回复贴,共1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谜作者/评析者:纪培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城市连历史街区简称,卷帘格)成都宽窄巷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出自《六尺巷的故事》一文。笔者创作此谜,有四大收获。
应用“谜格”——藏柳暗花明之机
“卷帘格”是最常见谜格之一,别名“倒读格”,谜底“倒读”以扣谜面,应用得当,给猜者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创作“卷帘格”谜,难度较大,尤以诗文入面、谜底较长的“卷帘格”谜更是难上加难。该谜以“卷帘格”入谜,谜底倒读为“巷窄宽都成”以扣谜面。
利用“顿读”——获画龙点睛之趣
“顿读法”指谜底不按原来音节读义而利用“断读”,使其产生歧义以此扣合谜面。经“顿读”后的谜底,释意和原义风马牛不相及,往往产生画龙点睛之趣。如黄松榆的“为官者,当两袖清风”(《儒林外史》人物二)猜“权勿用、来富”就是一则典型的“顿读法”谜,将谜底“权勿用、来富”“顿读”成“权、勿用来、富”,别解为“为官者,切勿用权为自己发家致富”。谜底“成都宽窄巷”经“卷帘”为“巷窄宽都成”,再经“顿读”为“巷、宽窄、都成”以扣谜面,其意境、文意、结构完全改变,修辞手法更加丰富。我们似乎听到清官张英对家人“巷子宽窄都成”的殷殷嘱托,谆谆教诲。一条灯谜,“顿读”成趣,画龙点睛,令人莞尔,发人深省。
巧用“典故”——得开卷有益之智
运用历史人物及事件、异闻轶事、神话传说、古文名篇、诗词曲赋等典故,并使谜面、谜底都能准确无误地表达这一典故意义的灯谜,叫“典故谜”。让我们在历史长河浩瀚书海中重温“六尺巷”的典故。清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在朝廷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空地作通道。吴家建房欲占通道,张家不许,双方遂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顾忌双方势力,不敢轻易断案。张家写信请求张英出面干预。张英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意,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亦主动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张吴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故事传为美谈.
(谜作者/评析者:纪培明;供稿者:纪培明)


IP属地:贵州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8-02-05 15: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