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40,244贴子:104,566,475

不争的事实,温州人祖籍大多福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温州人祖籍福建的绝对远不止温州南部说闽南话的那一百多万人,温州从宋代开始就有大量福建闽东移民迁入,翻开温州人家谱,我们会发现很多都记载着自己家族先辈是从福建长溪赤岸(今霞浦)搬迁来的。姓氏结构说明一切,温州无论说瓯语的县还是闽南语的县姓氏结构都更趋近于福建,方言可以慢慢改变,同样祖籍山东的东北人现在不也一口东北话。

温州说瓯语的是宋代从闽东迁入的,说闽南语是明末清初从闽南迁入的。
————————————————————————————————


福建与温州毗连,水陆相通,加上一些历史原因,历代闽民徙温络绎不绝。 闽民大量迁入,增补了温州户籍,提供了大批劳动人手,并成为温州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温州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闽民及其后裔,共同推动着温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温州这块历史上曾是地广人稀的东南沃土得到开发与利用,并共同创造出今天温州的繁荣与昌盛。


1楼2018-02-05 09:22回复
    浙北人章太炎认为温丽台从属于福建
    ————————————————




    2楼2018-02-05 09:26
    收起回复
      汉廷对闽越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起,先后把闽中地分封给闽越王无诸、东瓯王摇、南海王织。
      ————————————————


      3楼2018-02-05 09:28
      收起回复
        我是台州的祖籍也是福建的 ,但一百年过去了,我也是浙江的了,讲吴语过台州人的习俗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2-05 09:28
        收起回复
          天台山—大盘山—仙霞岭,浙北(吴越)和浙南(东瓯)的天然地理分界线。
          ——————————————————————————————————




          5楼2018-02-05 09:29
          收起回复
            嗯,我们这里翻一座山就是福建省,太姥山很美呀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2-05 09:36
            收起回复
              长溪赤岸是温州后人的精神家园
              ———————————————————
                山西洪洞大槐树和宁化石壁是中原汉族的两支最大的“民系”族群的精神家园。那么,除了这两大“民系”之外,还有没有第三甚至更多个这样的地方
                很多温州人心目中也有一个神圣的地方,它就是福建长溪赤岸。翻开温州人家谱,我们会发现很多都记载着自己家族先辈是从福建长溪县赤岸搬迁来的。据学者研究表明,唐末共有闽人迁温28族,五代时有78族,可以明确其中迁自长溪赤岸的就有51族,占了48%,即唐末、五代时近半的福建移民都来自长溪赤岸;宋、元时期则有更多的先祖是从长溪赤岸举家来温。在温州博物馆实藏的清人温州各县朱卷167册中,始祖由福建迁入的有49人,直接注明由福建长溪赤岸迁入的就有20人。
                从福建的地名变迁来看,一般认为古长溪县治在今霞浦,赤岸在现霞浦城关东10华里,为行政村。无论作为唐朝的“里”还是现在的行政村,赤岸的地域范围应当是很有限的,温州的先祖跨越近千年,迁徙路径却共同指向一个行政村,这让我们非常质疑和好奇。
                好奇自然不必说,温州无论官方的或民间的学者就多次前往赤岸调查研究并带回丰硕成果,一些大姓宗亲也纷纷组织人员去认亲祭祖。然而作为质疑,就需要我们更加严谨的看待,做更多的深入调查,必须排除更多的牵强附会,以客观真实的面貌还原历史
              下面,我想用“大槐树”、“石壁”和“赤岸”做个对比研究,来看看它们的共通点:
              1、“赤岸”和“大槐树”、“石壁”一样,作为先民精神象征物,具备独特自然特性。“赤岸”因石而名,它那鲜艳的红色山石海岸在浙南闽北可谓并不多见,但见了就能铭刻在心,日后他乡想见,说起来都是“赤岸”老乡,多亲切。
              2、深厚的人文背景让“赤岸”成为温州先人难以磨灭的故乡记忆。这里是唐金卅剌使林嵩和宋资政殿学士、参知政事王伯大的出生地;又是日本高僧空海和尚入唐登陆之地;这里有王右军遗址。十里八乡流浪到温州的先人只记得彼此都耳熟能详的老家“赤岸”,忘却了自己具体住的张村李宅。
              3、特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赤岸”在温州先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赤岸曾经是浙南闽北最重要的水上陆上通道,是闽北地区的天然良港,越过赤岸就是一片蛮荒,所以前往温州寻找生路的先人都要在这里拜别相送的亲友,官方组织的移民要在这里集合。或坐船、或步行的都依依不舍离开家乡。
              赤岸,或许就这样成了温州后人的精神家园 。


              9楼2018-02-05 09:45
              收起回复
                长溪赤岸先民与鳌江流域蛮话的历史渊源
                ——————————————————
                唐宋年间有许多长溪赤岸移民迁入温州,今温州瓯语区和蛮话区比较有闽地特色的姓氏祖先大多来自于长溪赤岸的移民。长溪赤岸移民所说的闽东语一部分融入瓯江吴语之中,和其他北方移民带来的方言一起融合成了今天的浙南瓯语,这也就是现在语言学家研究吴闽关系时发现为什么瓯语中会有闽语成分的原因。
                鳌江流域和福建闽东接壤,是长溪赤岸移民的重要聚居点,所以他们的语言在这片土地上独立发展,成了这里的主人翁语。经过历史长期与瓯语人的接触,今天的蛮话在语音上也带有了瓯语的一些面貌。
                苍南蛮话和泰顺蛮讲的“蛮”字,其实本字是“闽”,在闽东语(晋安语)中,“闽”的读书音是Min,白话音是Man。所以蛮话和蛮讲其实是闽话、闽讲。原先的蛮话和蛮讲是连成片的,但是后来明清的时候福建漳泉闽南人迁来,形成了闽南语(下南话/平阳话)方言岛并逐步扩散,隔断了蛮话和蛮讲的联系,造成了蛮话地盘的萎缩。
                和明清时入迁浙南的闽南渔民不同,古代迁入瓯江和鳌江流域的长溪移民以官宦士族为主,比如福建唐代首位进士薛令之的后代就迁入温州地区。在民间信仰上,温州和福州、闽东都信仰陈靖姑(在温州叫做陈十四娘娘,福州称作临水夫人),陈靖姑是闽国时代人,是浙南闽东族群共同信仰的守护女神,也间接说明了两地人民在历史传统上的联系。
                参考书籍:
                《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作者: 林亦修
                《苍南蛮话语音研究》 作者:李含茹(复旦大学)
                《浙南的闽东区方言》 作者:秋谷裕幸


                10楼2018-02-05 09:50
                收起回复
                  确实。。。。我泰顺人~前段时间翻家谱发现祖籍霞浦。。。。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8-02-05 10:18
                  收起回复
                    许多温州人祖先在福建
                    ——————————

                      这么多姓氏,是发源于温州还是来自祖国各地呢?据文史专家徐定水撰写的《历代福建迁温州人口姓氏述略》考证:温州早期人口经建元三年(前138)东瓯王驺望率众内徒庐江郡后,瓯地几成废墟,留下的遗民已经非常少了,原始人口姓氏也都衰落无闻。此后,温州的人口大多是从全国南北各地陆续迁徙而来,福建由于和温州毗连,水路相通,迁徙到温州的人口最多。
                      那么,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温州的人口姓氏是如何随着人口迁徙,渐渐丰满起来的呢?徐定水考证,唐代以前,谱牒散佚,记载匮缺,人口迁入温州很难稽考。唐代以后,有关的史志、谱牒等略有记载。在唐代、五代十国时期,福建战争不休,而温州正好无战事,大量福建人口流迁来温。
                      到了宋时,福建人口入迁温州的数量很大,尤其是南宋乾道二年,浙南沿海正遭遇特大海溢,死伤很多,温州郡守传布檄文,邀请大批福建人口迁徙到温州。
                      当时间摆渡到元明清,由于躲避战乱和“海禁迁界”,不少福建人口迁徙到温州。清初,还有一批福建农民到泰顺山区垦荒种靛,聚族而居。清末,不少福建商人来温也留下定居。
                      闽民后裔名家大师辈出
                      温州历史上许多名士大家,大多出自闽民后裔。其中如宋薛季宣、陈傅良、木待问、徐矶、曹叔远、曹幽、林景熙,明张孚敬、章纶,清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黄绍箕等,其先祖均为闽民,他们对温州文化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我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13楼2018-02-05 10:23
                    回复(1)
                      浙南福建潮汕雷州台湾是一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2-05 10:25
                      收起回复
                        大量闽民迁温的历史原因
                        ———————————

                        大量闽民迁温,除了闽与温州地域相连便于迁移和温州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古代地广人稀等因素外,还有历史上的一些原因。主要有:
                          1.避战乱迁入。如唐乾符间避黄巢起义军入闽之战乱,五代避闽主暴虐和闽省之内乱,宋末避元之乱,避明末之乱等等,均有大批闽民挈眷迁温。
                          2.灾害移民补籍。主要是南宋乾道二年夏温州遭大台风、大海溢,溺死数万人。温州知州传檄福建要求移民补籍,闽民奉命陆续来温,如瑞安张氏、林氏、池氏、应氏,均在乾道二年后由闽迁温,
                          3.仕官温州定居占籍。历代均有。唐代有闽籍郑氏、麻氏任温州刺史,邵氏任温州别驾,翁氏任乐成令;五代至元代闽民有任括苍提举、温州通判、郡守、永嘉县令、瑞安知县事、平阳主簿等,后遂留居温州占籍。
                          4.其他迁入。有慕温州山水之胜迁来隐居;有“迁界”徙来:清初有福建兴泉、汀州一批农民入泰顺山区垦荒种靛。聚族而居;还有经商来温定居等。


                        15楼2018-02-05 10:26
                        收起回复
                          整天攀亲戚,也是没谁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2-05 11:34
                          回复(4)
                            就按lz说的,大部分温州人是1000多年前迁入的,而且那时迁入的闽人也不是闽地原住民,也是更早前中原南下的。毕竟你国宣称全部汉人都是起源于中原,那么大家都是从陕西河南出来了,有什么差别,只是时间早晚! 比起河南,那还是福建比较好些!还有明清时期迁入温州的闽人还是说闽南话!温州本地人也习惯称他们为福建人!语言习俗性格和温州本地人差异很大!靴靴!


                            IP属地:上海17楼2018-02-05 11:46
                            回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