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滋又称煎膏剂,为我国习用的一类膏状口服剂型。它以滋补为主,兼有缓慢的治疗作用,且因含有蔗糖,蜂蜜而味美可口,为病者所乐用。如枇杷膏,益母草膏等。
膏者"泽"也,在《正韵》、《博雅》上解释为"润泽"。
膏方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膏方应用的记载。《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膏剂的制作和临床应用的论述。在两千年前,医家已经用动物油脂、白酒等,涂在皮肤上,用以医治疾病。
《后汉书方术传》有著名外科医学家华佗用神膏外敷的记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载有不少膏方的制法与用途,《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中的大乌头煎是膏方内服的最早记录。及至晋代,《肘后百一方》有'莽草膏'及'裴氏五毒神膏'的记载。此时,膏方的运用,已由皮肤外敷,逐步发展到五官科外塞和内服并用以治疗疾病。
一、前世
唐、宋时代,对膏方的制作、使用方法,续有发展。医家们把外敷药膏称为'膏',而将内服膏剂称为'煎',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苏子煎'、'杏仁煎'、'枸杞煎'等,不仅用于治病,并且开后世补需康复、养生抗衰老之先河。
金元时期,扩大了膏方治病的范围。如治消渴(糖尿病)的'地黄膏'(《世医得效方》),治咳嗽喘满的'蛤蚧膏'等。
明代《御制饮膳调养指南》,制'琼玉膏'、'天门冬膏'等,规定以'慢火熬成膏',并认为能'延年益寿,填精补髓,发白变黑,返老还童'。
到了清代,膏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广泛应用于内、外、儿、妇科。其中许多膏方沿用至今,如《本草纲目》中的益母草膏、《寿世保元》中的茯苓膏等。慈禧太后就长年服食"扶中减元和中膏"、"菊花延龄膏"等多种膏滋以达调补身体,延龄驻颜之效。
膏滋的传承
从唐宋时期开始,医家已重视膏滋的使用,并把它视为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好方法。宋朝《洪景严》在《洪氏集验方》中载有琼玉膏,主治虚劳,是养阴润肺的祖方。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介绍了许多养生延年之法,并提倡使用膏滋,他创制桑椹膏为"治未病""抗衰老、健康长寿"作出贡献。
膏滋滴滴珍贵,堪比金玉,是传承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学习和研究。
膏者"泽"也,在《正韵》、《博雅》上解释为"润泽"。
膏方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膏方应用的记载。《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膏剂的制作和临床应用的论述。在两千年前,医家已经用动物油脂、白酒等,涂在皮肤上,用以医治疾病。
《后汉书方术传》有著名外科医学家华佗用神膏外敷的记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载有不少膏方的制法与用途,《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中的大乌头煎是膏方内服的最早记录。及至晋代,《肘后百一方》有'莽草膏'及'裴氏五毒神膏'的记载。此时,膏方的运用,已由皮肤外敷,逐步发展到五官科外塞和内服并用以治疗疾病。
一、前世
唐、宋时代,对膏方的制作、使用方法,续有发展。医家们把外敷药膏称为'膏',而将内服膏剂称为'煎',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苏子煎'、'杏仁煎'、'枸杞煎'等,不仅用于治病,并且开后世补需康复、养生抗衰老之先河。
金元时期,扩大了膏方治病的范围。如治消渴(糖尿病)的'地黄膏'(《世医得效方》),治咳嗽喘满的'蛤蚧膏'等。
明代《御制饮膳调养指南》,制'琼玉膏'、'天门冬膏'等,规定以'慢火熬成膏',并认为能'延年益寿,填精补髓,发白变黑,返老还童'。
到了清代,膏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广泛应用于内、外、儿、妇科。其中许多膏方沿用至今,如《本草纲目》中的益母草膏、《寿世保元》中的茯苓膏等。慈禧太后就长年服食"扶中减元和中膏"、"菊花延龄膏"等多种膏滋以达调补身体,延龄驻颜之效。
膏滋的传承
从唐宋时期开始,医家已重视膏滋的使用,并把它视为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好方法。宋朝《洪景严》在《洪氏集验方》中载有琼玉膏,主治虚劳,是养阴润肺的祖方。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介绍了许多养生延年之法,并提倡使用膏滋,他创制桑椹膏为"治未病""抗衰老、健康长寿"作出贡献。
膏滋滴滴珍贵,堪比金玉,是传承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