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绪前膏滋吧 关注:156贴子:570
  • 0回复贴,共1

膏滋!起于汉唐,传承1800年,中医膏方发展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膏方
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常用于皮肤、疮疡等疾患和内科、妇科等病。内服膏剂,后又称膏方,因起滋补作用,也被称为滋补药,广泛用于内、外、妇等科疾患及大病后体虚者。
膏者 神之液也
膏方在我国有近2000年的历史,起源于汉唐,早期的膏方大多是不含药物的动物脂肪膏,后来发展为含药可外贴、内服的油脂膏。内服膏剂,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唐以前 医学典籍已有“膏”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主要供外用。
东汉末年 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
晋代 葛洪《肘后备急方》诸膏方制剂有用苦酒(即醋)与猪油作溶剂的特点,药制成后,既可外用以摩病处,又可内服。如黑膏(生地黄、豆豉、猪膏、雄黄粉、麝香等),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南北朝 陈延之的《小品方》中有地黄煎(生地黄),是单独一味作为滋补膏方。
膏方的组成
按照膏方中药物的作用可分为滋补药、对症药、健脾药和辅料四部分。
滋补药有益气、补血、养阴或温阳等功能,常用的有人参、黄芪.熟地,麦冬、虫草、胎盘等,同时配合使用理气化湿、清热、祛瘀等之剂,以增强滋补的效果;
对症药是针对患者当时主要病症的药物,兼顾祛病和滋补;
膏方内的滋补药多属粘腻呆滞之品,久服多影响脾胃运化,并易闭门留寇,故一般需加用陈皮、砂仁、焦山楂炒麦芽、白术等健脾药,加强吸收,达到补而不滞的功效;
辅料主要包括调味的糖类以及收膏的胶类等。
②按照药物的性质可分为三部分,即饮片、胶类及糖类。
饮片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中药,一般需辩证施治,根据个人情况而不同;
胶类一方面供制作过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补作用;
糖类主要为了改善口感,另外可补中缓急。
膏方的特点
膏方“阴平阳秘,以衡为补”,完全体现了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以阴阳脏腑气血为依据,阴阳脏腑气血平衡则能健康无恙,延年益寿,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邪有阴邪、阳邪,人体正气也有阴阳之气,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的结果。因此,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
临床所及,中老年人脏气渐衰,运化不及,常常呈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状态,如果对此忽略不见,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气血条畅。
膏方的制定原则
膏方之制定,遵循辨证论治法度,具备理、法、方、药之程序,不仅养生,更能治病。因膏方服用时间长,医者必须深思熟虑,立法力求平稳,不能小有偏差。偶有疏忽,与病情不合,不能竞剂而废,医生与病家皆遭损失。故开一般处方易,而膏方之制订难。膏方是一门学问,又属中华文化之遗泽,应当传承不息,发扬光大。
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属大方、复方范畴,且服用时间较长,因此,制定膏方更应注重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应该针对患者的疾病性质和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方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目的。组方时尤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调畅气血阴阳,以平为期-
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临床所及,中老年人脏气渐衰,运化不及,常常呈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状态,如果对此忽略不见,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
二、斡旋脾胃升降,以喜为补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曾谓“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为临床药物治疗及食物调养的重要法则,同样适合于膏方的制订。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滞,或运脾健胃,处处照顾脾胃的运化功能,确具至理。
三、重视脉案书写,辨证立法
膏方的脉案,以往习用毛笔书写,它既是中华文化的艺术佳品,又能体现中医擅长于疾病调养的传统特色。
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剂型,所以膏方的制订,首当重视辨证论治。中医的理、法、方、药特色,必须充分体现在膏方的脉案中,并且正确、科学地书写脉案,这样才能保证治疗的有序和准确。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若用这种方法开出来的膏方,既无理、法、方、药的内容,又无君、臣、佐、使的规律,杂乱无章,患者服后,必定弊多利少。
四、注重体质差异,量体用药
人体体质的减弱,是病邪得以侵袭、疾病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体质每因年龄、性别、生活境遇、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等不同而各有差异,故选方用药也因人而异。如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膏方中多佐行气活血之品;妇女以肝为先天,易于肝气郁滞,故宜辅以疏肝解郁之药;除此以外,又有诸多个体差异,均需详细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治疗计划。*
五、着意通补相兼,动静结合
用膏方进补期间,既不能一味呆补,又不宜孟浪攻泄,而常取通补兼施、动静相合、并行不悖的方法。民间常以驴皮膏加南货制膏进补,时有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发生,多因其不符合“通补相兼,动静结合”的原则。补品为“静药”,必须配合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而不滞。
大众膏滋的起源
明清膏方是大众膏方养生的起源,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膏专指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更加广泛。明朝膏方即广为各类方书记载,组成多简单,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的“两仪膏”等。
膏滋备受朝野欢迎,医家更是撷取膏滋之长,加以辨证处方,调治体弱之人,从而出现了因人处方而制的膏方,由于疗效显著,不断得以发展,成为中医药剂中的一大剂型。
清史记载,公元1875年,时年40岁的慈禧太后经历了丧子之痛后,不思饮食,心绪不宁,脸色萎黄失色,烦躁易怒,夜魅不宁。宫廷御医试遍所有御方,仍束手无策。后来,一名隐世名医为慈禧金线吊脉,然后搜罗古今名方,精心调配,古法熬制,为慈禧太后献上一副膏滋,经数月服用,慈禧太后恢复到“面若桃花、身若少女”的状态,凤颜大悦。此后慈禧太后对膏方可以说是爱不释手,每日必服。
近现代:膏方成为滋补首选
近现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广东广泛使用,在南方膏方又被称为“膏滋、滋膏”。现代研究发现,进补膏方,可起到调节免疫、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氧自由基等作用,因此膏方深受百姓欢迎,成为进补首选!


1楼2018-02-03 17: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