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徴名村---瑞云观(作者澄城娃)节选
“先有瑞云观(读guàn,不读guān),后有澄城县”——一句流传至今,并不十分广泛的民间顺口溜,将一座道家古观的历史推到千年以前的鼎盛阶段,竟夸下如此海口,与我澄城县争先论后!
这说法多少有点刺激,受好奇心驱使,不揣浅陋心怀敬畏试图走近它,不无虔诚意在轻轻撩去那尘封千年的神秘面纱,近距离看个究竟,现在不妨让我们一起去那里尝试一下,去感受这观,这村,这人......
瑞云观,位于罗家洼乡西北3.4公里的遮路村西沟内,故又称遮路庵。站在沟畔朝下看,古观静静地躺在平城河(即县西河)东岸,这里澄泉喷涌,湖水荡漾,野花簇拥,青草依依,雨季来时,晨雾缭绕,瑞云升腾,仿佛人间仙境,故曰瑞云观。古观坐北朝南,正前方是“五一”库开阔的水面,东西各一条深沟,一条舒缓绵延数十公里伸向远方的黄龙深山;一条仅数里不打折扣直奔圪崂村戛然而止。大自然的神斧天工将一方厚重的黄土削成一道突兀的山梁,俨然一巨龙横卧河中,瑞云观便是龙头了。
在1500年前(澄城建县于北魏太平真君7年,即公元446年),先民们在这块龙脉上顺势掘出几孔土窑洞,立坛设香,祈天敬神,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瑞云观了,以后相继筑起三孔正房、八孔偏房砖窑洞,辅以十数间遮挡窑洞呈“口”字型布局的木结构厢房,以及观前“广场”上雕梁画栋的大戏楼,一座方方正正、古朴典雅的道教庵观在世代春秋的变迁中悄然形成。窑洞内敛深藏而不露,厢房外显居先而不傲,一隐一显,一俗一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古观与戏楼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相对而立,遥相呼应。据当地老人讲,上世纪60年代以前,瑞云观周围还是古柏参天,杨柳葱笼;芦涛阵阵,野鸭成群;石桥上车马络绎,行人悠然;河边水车吱呀,水磨轰鸣,一片自然天成的田园风光,惝佯其中,令人顿觉神清气爽,超然物外,这种自然与人文高度圆融和谐的景致,似乎向人们宣示着道家“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思想内涵,怪不得先辈们把它与澄城县相提并论。 走进观内,道教诸神塑像慈眉善目,光彩照人,内墙壁画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至今依稀可辩。
然而,瑞云观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在那些特殊的年代屡遭劫难,巨型铁钟、硕大铜香炉被“大跃进”的炉火吞噬,戏楼被拆,据说木料建了澄中教室,观后吕道士之墓深埋野草丛中,只有那些被毁神像残骸为其作伴,目前仅存三孔大窑洞和部分受损壁画。值得庆幸的是,记载古观历史的数通(至少两通)高大石刻,漫入河边於泥中,至今尚未挖掘。相信有关方面、有识之士定会做深入考察和研究,这样,瑞云观及其与澄城县之联系的密秘才有望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