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来自外界的批评,你是选择和挫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还是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挫折?
1
不要背叛你的孩子
曾经遇到一位妈妈,问我:
我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贪玩。上课爱讲话,做小动作,在家里总是有讲不完的话,老师说他在学校也是话多!这才上一年级,我就在家长会挨批评了,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这位妈妈跟我讲述的时候,孩子也在身边。孩子当时自己用稚气的声音,补充了一句话:
我的缺点是,爱疯跑。爱打人。爱说话。我也打了妈妈。
妈妈接连给孩子贴上了很多标签。孩子后面的反应也很微妙。显然这里头有一个微小的循环存在:老师认为孩子“讲话、做小动作”是有问题的,老师着急了,把这个讯息传递给了妈妈。→妈妈也着急了,认为孩子有问题,然后把这个讯息传递给了孩子。→最后,孩子认同妈妈,说,“我的缺点是……。”
孩子是这里头最弱的一环,也是承受压力最大的一环。他很容易被暗示,被催眠成一个“有问题”的小孩。接下来的结果可能就是,孩子不负众望地按照问题模式行事。而老师的最初评判则得到了验证:这的确是个让人操心的问题孩子。
相反,若妈妈能够站在孩子这边,去接纳孩子,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好动的孩子并非问题,相反,这样的个性特点有它的好处,譬如,可爱,活泼,愿意和别人玩,想要的敢去表达,聪明,等等。但是,若妈妈一直跟着老师的评价走,持续焦虑并且不接纳孩子的特点,孩子的特点就很容易变成“问题”。
聊到后面,这位妈妈自己也承认,“孩子特别喜欢吸引别人注意,获得别人称赞。”所以,你看,这是个有些孤单无助的小孩,他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很用力地想要被接纳、被看见。
孩子的心灵其实敏感而脆弱,就算他(她)有时候在外人眼里是个“熊孩子”,也请你成为TA的守护神——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面子在众人面前“背叛”TA!
2
给予孩子关爱和信任
很多父母可能都不知道:孩子的心很脆弱,所有的孩子都对父母有一个理想的期待,期待被呵护、被接纳。
现实中,我见过很多家长夹在孩子和老师中间左右为难。比如,一位妈妈这样告诉我:
我家孩子最近和一帮朋友玩疯了。老师反映他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我跟孩子又没法沟通,他老嫌我啰嗦。我现在都怕接到老师的电话。
这个妈妈显然不知道青春期的男孩最怕听的就是妈妈的啰嗦了,妈妈越啰嗦,其实就把孩子推得越远。
而且对待老师的评价缺乏冷静、理性分析,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复制老师的评价给孩子,把责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只相信老师不相信孩子,这样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写这些,就是想提醒所有父母:当有一天,孩子的老师告诉你,你的孩子哪里哪里有问题,一定要沉住气。若你完全拜倒在权威脚下,尽信老师所说,是无法看见孩子的。其实孩子被老师批评,也并不轻松,哪怕他们在你面前表现的无所谓。
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一方面有必要接住老师的焦虑,认可老师的工作,并了解孩子在校的具体情况。但是转过身,回到了孩子面前,依旧要保有信任和尊重。总之,哪怕孩子让你再丢脸,你也需要笃定地站在孩子这边。
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孩子眼里,都会被放大解读。教育也需讲究方式,无论孩子多让你觉得“丢脸”,都请你把心和孩子的心放在一起。
3
辩证看待评价,不盲信,也不充耳不闻
即便老师再了解孩子,做出的评价再在理,作为父母,我们仍要针对孩子近段的表现,重新评估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并且通过更多时间的观察去验证这个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要充当好孩子的“保护者”,避免孩子被误伤。
这并不意味这把老师的评价不放在心上,认为无所谓。无论对错,老师的任何评价都会是有原因的。只不过这个时候,父母不是去批评孩子,而是需要去陪伴孩子,倾听孩子,并且有必要询问孩子,是否遇到什么问题,是不是需要帮助。
同时,也需要自查,最近家庭环境、夫妻关系是否有一些变化。须知,家庭环境和父母最容易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在一个不安稳的家庭里,孩子充满了不安全感甚至是愤怒。这样的小孩是没法腾出精力去好好学习。
如果真是老师误解了孩子,还要想办法给孩子疏解郁结。当孩子觉得很委屈,做父母的就有必要去委婉地告诉老师真相,帮孩子去跟老师澄清。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是很重要的,父母的鼓励安慰能给孩子以很大的精神力量。
不要以为孩子不会心痛、不会心碎,来自最亲爱的人的背叛,往往最容易留下伤痕。作为父母,可能会在无心之中伤了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
外面的声音那么多,孩子最信任的人也许只有你一个!哪个人成长路上不犯错?任何时候不要把批评声丢给孩子一个人。
我们都不完美,如果你不小心伤了孩子,让他们受伤、流泪、,请立刻向他们道歉吧。一声“对不起、请原谅我”,孩子身上的伤,马上获得抚平,因为爱就是最好的疗伤药。
1
不要背叛你的孩子
曾经遇到一位妈妈,问我:
我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贪玩。上课爱讲话,做小动作,在家里总是有讲不完的话,老师说他在学校也是话多!这才上一年级,我就在家长会挨批评了,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这位妈妈跟我讲述的时候,孩子也在身边。孩子当时自己用稚气的声音,补充了一句话:
我的缺点是,爱疯跑。爱打人。爱说话。我也打了妈妈。
妈妈接连给孩子贴上了很多标签。孩子后面的反应也很微妙。显然这里头有一个微小的循环存在:老师认为孩子“讲话、做小动作”是有问题的,老师着急了,把这个讯息传递给了妈妈。→妈妈也着急了,认为孩子有问题,然后把这个讯息传递给了孩子。→最后,孩子认同妈妈,说,“我的缺点是……。”
孩子是这里头最弱的一环,也是承受压力最大的一环。他很容易被暗示,被催眠成一个“有问题”的小孩。接下来的结果可能就是,孩子不负众望地按照问题模式行事。而老师的最初评判则得到了验证:这的确是个让人操心的问题孩子。
相反,若妈妈能够站在孩子这边,去接纳孩子,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好动的孩子并非问题,相反,这样的个性特点有它的好处,譬如,可爱,活泼,愿意和别人玩,想要的敢去表达,聪明,等等。但是,若妈妈一直跟着老师的评价走,持续焦虑并且不接纳孩子的特点,孩子的特点就很容易变成“问题”。
聊到后面,这位妈妈自己也承认,“孩子特别喜欢吸引别人注意,获得别人称赞。”所以,你看,这是个有些孤单无助的小孩,他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很用力地想要被接纳、被看见。
孩子的心灵其实敏感而脆弱,就算他(她)有时候在外人眼里是个“熊孩子”,也请你成为TA的守护神——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面子在众人面前“背叛”TA!
2
给予孩子关爱和信任
很多父母可能都不知道:孩子的心很脆弱,所有的孩子都对父母有一个理想的期待,期待被呵护、被接纳。
现实中,我见过很多家长夹在孩子和老师中间左右为难。比如,一位妈妈这样告诉我:
我家孩子最近和一帮朋友玩疯了。老师反映他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我跟孩子又没法沟通,他老嫌我啰嗦。我现在都怕接到老师的电话。
这个妈妈显然不知道青春期的男孩最怕听的就是妈妈的啰嗦了,妈妈越啰嗦,其实就把孩子推得越远。
而且对待老师的评价缺乏冷静、理性分析,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复制老师的评价给孩子,把责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只相信老师不相信孩子,这样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写这些,就是想提醒所有父母:当有一天,孩子的老师告诉你,你的孩子哪里哪里有问题,一定要沉住气。若你完全拜倒在权威脚下,尽信老师所说,是无法看见孩子的。其实孩子被老师批评,也并不轻松,哪怕他们在你面前表现的无所谓。
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一方面有必要接住老师的焦虑,认可老师的工作,并了解孩子在校的具体情况。但是转过身,回到了孩子面前,依旧要保有信任和尊重。总之,哪怕孩子让你再丢脸,你也需要笃定地站在孩子这边。
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孩子眼里,都会被放大解读。教育也需讲究方式,无论孩子多让你觉得“丢脸”,都请你把心和孩子的心放在一起。
3
辩证看待评价,不盲信,也不充耳不闻
即便老师再了解孩子,做出的评价再在理,作为父母,我们仍要针对孩子近段的表现,重新评估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并且通过更多时间的观察去验证这个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要充当好孩子的“保护者”,避免孩子被误伤。
这并不意味这把老师的评价不放在心上,认为无所谓。无论对错,老师的任何评价都会是有原因的。只不过这个时候,父母不是去批评孩子,而是需要去陪伴孩子,倾听孩子,并且有必要询问孩子,是否遇到什么问题,是不是需要帮助。
同时,也需要自查,最近家庭环境、夫妻关系是否有一些变化。须知,家庭环境和父母最容易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在一个不安稳的家庭里,孩子充满了不安全感甚至是愤怒。这样的小孩是没法腾出精力去好好学习。
如果真是老师误解了孩子,还要想办法给孩子疏解郁结。当孩子觉得很委屈,做父母的就有必要去委婉地告诉老师真相,帮孩子去跟老师澄清。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是很重要的,父母的鼓励安慰能给孩子以很大的精神力量。
不要以为孩子不会心痛、不会心碎,来自最亲爱的人的背叛,往往最容易留下伤痕。作为父母,可能会在无心之中伤了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
外面的声音那么多,孩子最信任的人也许只有你一个!哪个人成长路上不犯错?任何时候不要把批评声丢给孩子一个人。
我们都不完美,如果你不小心伤了孩子,让他们受伤、流泪、,请立刻向他们道歉吧。一声“对不起、请原谅我”,孩子身上的伤,马上获得抚平,因为爱就是最好的疗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