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最先想到的模式是唱歌,音乐欣赏,律动,音乐游戏等,后来又有了风靡一时的打击乐。唱歌是枯燥的重复,律动是一板一眼的模仿,即使是游戏,也过多地受了目标的影响,显得有些索然无味。总之,孩子们大多数是模仿着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很被动。觉得幼儿的音乐教育在某个时间段好像是停滞不前的(也许很多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特别是对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人,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总觉得很难,很牵强, 音乐来源于生活,游戏也来源于生活,奥尔夫教学法很多有通过游戏的方式在无形中学习、提高。要走向世界的不是奥尔夫的教材,而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而这种理念需要每个老师去实践、去发展,为自己的教育所用,而不是照搬照抄。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一笔积累丰厚的文化遗产,初级合唱的训练可以利用奥尔夫教学法,让队员内在地去理解去感受中国本民族音乐的特点,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首先,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我们培训班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刚开始都有些拘束。老师在组织活动时,就采用了一些特有的方式。如做了这样两个游戏,老师先随意邀请一个同学和她一起跳一段很简单的舞蹈,然后两人分开,分别再去邀请其它的同学跳,这样几次重复,所有的同学就都一起跳舞了,气氛就一下子活跃起来。第二个游戏,先让我们围成一个大圆,老师把自己的名字用练声的方式对着掌心唱出来,唱完后(假装)把声音捧着,送给圈上的任意一个同学,同学接过老师给的声音,唱出老师的名字,然后再唱出自己的名字,捧着去送给另外的同学,如此重复-------不多久,我们就认识了不少的同学。刚开无法理解老师的用意,后来才慢慢领悟到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在幼儿园,也同样可以组织小朋友开展这样的活动。
传统的音乐教育总把学习歌唱,学习相关的音乐能力作为活动目标,所以活动过程中很注重幼儿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这无疑给老师和孩子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谈何容易。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恰恰使这种奢望成为可能,他认为音乐是人本能的一种需要,是享受快乐的过程,幼儿并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是需要心理和环境的宽松自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老师不会要求孩子怎么做,更不会要求孩子跟着做,而只会不断地给一些语言暗示,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寻找感觉。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不用担心“学不会”而徒增心理负担,只会在活动中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如奥尔夫音乐中用得很多的一种活动,跟老师的节奏随意走动。刚开始只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也就是平步走和快步走的区别,但慢慢会加入二分(慢步),或刮胡(拐弯)的声音,孩子们很乐衷于这样听节奏随意的走动,他们会开心地跟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自编自导的动作,甚至表情,他们会乐在其中,乐此不彼。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活动,不仅能解脱心理的紧张压力,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真正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在很大程度地减少幼儿的习惯性模仿和从众。
二、有多种幼儿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1、动作
很多孩子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听到音乐响起来,就能转转手腕跺跺脚,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想来,跟着音乐起舞,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奥尔夫教学法之所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抓住了孩子生性好动,精力充沛这一年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的最多的就是身势动作,他的教学法理念是开发学生原本性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激发每个幼儿的生命活力,每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将动作、舞蹈、语言联系起来。这也是孩子天生的表现形式。
2、游戏
如游戏“布谷鸟”,准备:地上到处撒落着乒乓球。音乐:布谷鸟。老师不需要任何的语言,示范玩一次游戏,孩子们就能自己总结出游戏规则:听到布谷鸟叫的时候就从地上捡一个乒乓球。非常简单的规则,非常简单的准备过程,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聚精会神地从背景音乐中区分着时高时低,时快时缓的布谷鸟的叫声,轻松快乐地游戏着。在发展听力的同时,也在欣赏理解着音乐。
3、其它
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老师像变魔术一样变换着各种形式,带我们在音乐的圣殿中遨游,让人叹为观止。时而是跟随打击乐器有节奏地念歌词或儿歌,时而是自已即兴创编简单的音乐,跟随音乐做动作表演,有器乐、可唱歌,可舞蹈,也可情境表演。孩子们会很快被这些快速变化的新颖的活动所吸引。
三、注重合作,注重各尽其能。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很受重视,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这一点恰恰是非常欠缺的。奥尔夫的合作是多种多样、灵活变化的,是需要沟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如两两合作“拍报纸”的游戏,两人面对面站着,一起听节奏或唱歌,一个幼儿双手拿报纸,并按节奏变换报纸的方位,另一个同学有节奏地“跟踪”敲打报纸;再如两两玩“我有一头小毛驴”的游戏;接着还有三个人玩、四个人玩的俄罗斯舞曲,互相商量动作及先后的顺序;也有一组幼儿合作的情境表演:“风”“云”“雷”“雨”、古诗《江雪》等。在表演古诗《江雪》的过程中,肢体语言表演比较擅长的就可以用舞蹈表现老爷爷钓鱼的姿势或表现雪花的漫天飞舞,有手工特长的同学可以制作必备的道具,对乐器感兴趣的可以为古诗伴奏,朗读比较好的可以为情境表演配上独白,唱歌好的也可以把古诗唱出来。这样,即使对音乐活动不是很感兴趣的孩子,也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也能各司其职,真正学习合作,体会合作的快乐。从开始的两两合作,摆一些简单的造型,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到后来非常多且越来越复杂的小组活动证明,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
四、把一些古老的童谣,民歌作为奥尔夫音乐的基本素材。
如童谣《摇呀摇,摇到外婆桥》,绕口令《高高山上一根藤》,儿哥《小白兔》,《排排坐,分果果》,歌曲《小燕子》,谚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等等,它们来源于生活,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由代代人口耳相传,成为老少皆知,雅俗共赏的经典。这不仅为教学活动实施节省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更对挖掘保存各民族、各地方的本土特色,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注重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规程》精神中,已明确了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这也应该是最受瞩目的优势。
1、动作
在课堂上,老师并没有反复地进行编排,更多的是让幼儿即兴表演,即兴地用肢体动作或者器乐真实地表现自我。即兴性奥尔夫音乐的一大原则。即兴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如幼儿在念儿歌时,让他们即兴地拍手,然后拍手+跺脚,继而拍手+跺脚+拍肩,看幼儿的实际能力,还可以拍复杂一些的节奏,也可再加拍腿等动作,这种不断地变化,本身就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所青睐,而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发挥自己内潜的创造力。
2、声音
如:先让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声音,然后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慢慢让幼儿模仿想像中的声音,如:“云飘动的声音是怎样的?”从模仿简单的声音开始,到模仿比较复杂的声音,再到创造性的模仿声音。这对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也是极其有益的。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通过音乐教育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尤其是对孩子们进行早期的培养,对他们的毕生都具很大作用。这个在本世纪初就出现的音乐教学法,竟能如此恰如其分地诠释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首先,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我们培训班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刚开始都有些拘束。老师在组织活动时,就采用了一些特有的方式。如做了这样两个游戏,老师先随意邀请一个同学和她一起跳一段很简单的舞蹈,然后两人分开,分别再去邀请其它的同学跳,这样几次重复,所有的同学就都一起跳舞了,气氛就一下子活跃起来。第二个游戏,先让我们围成一个大圆,老师把自己的名字用练声的方式对着掌心唱出来,唱完后(假装)把声音捧着,送给圈上的任意一个同学,同学接过老师给的声音,唱出老师的名字,然后再唱出自己的名字,捧着去送给另外的同学,如此重复-------不多久,我们就认识了不少的同学。刚开无法理解老师的用意,后来才慢慢领悟到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在幼儿园,也同样可以组织小朋友开展这样的活动。
传统的音乐教育总把学习歌唱,学习相关的音乐能力作为活动目标,所以活动过程中很注重幼儿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这无疑给老师和孩子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谈何容易。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恰恰使这种奢望成为可能,他认为音乐是人本能的一种需要,是享受快乐的过程,幼儿并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是需要心理和环境的宽松自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老师不会要求孩子怎么做,更不会要求孩子跟着做,而只会不断地给一些语言暗示,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寻找感觉。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不用担心“学不会”而徒增心理负担,只会在活动中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如奥尔夫音乐中用得很多的一种活动,跟老师的节奏随意走动。刚开始只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也就是平步走和快步走的区别,但慢慢会加入二分(慢步),或刮胡(拐弯)的声音,孩子们很乐衷于这样听节奏随意的走动,他们会开心地跟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自编自导的动作,甚至表情,他们会乐在其中,乐此不彼。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活动,不仅能解脱心理的紧张压力,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真正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在很大程度地减少幼儿的习惯性模仿和从众。
二、有多种幼儿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1、动作
很多孩子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听到音乐响起来,就能转转手腕跺跺脚,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想来,跟着音乐起舞,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奥尔夫教学法之所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抓住了孩子生性好动,精力充沛这一年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的最多的就是身势动作,他的教学法理念是开发学生原本性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激发每个幼儿的生命活力,每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将动作、舞蹈、语言联系起来。这也是孩子天生的表现形式。
2、游戏
如游戏“布谷鸟”,准备:地上到处撒落着乒乓球。音乐:布谷鸟。老师不需要任何的语言,示范玩一次游戏,孩子们就能自己总结出游戏规则:听到布谷鸟叫的时候就从地上捡一个乒乓球。非常简单的规则,非常简单的准备过程,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聚精会神地从背景音乐中区分着时高时低,时快时缓的布谷鸟的叫声,轻松快乐地游戏着。在发展听力的同时,也在欣赏理解着音乐。
3、其它
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老师像变魔术一样变换着各种形式,带我们在音乐的圣殿中遨游,让人叹为观止。时而是跟随打击乐器有节奏地念歌词或儿歌,时而是自已即兴创编简单的音乐,跟随音乐做动作表演,有器乐、可唱歌,可舞蹈,也可情境表演。孩子们会很快被这些快速变化的新颖的活动所吸引。
三、注重合作,注重各尽其能。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很受重视,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这一点恰恰是非常欠缺的。奥尔夫的合作是多种多样、灵活变化的,是需要沟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如两两合作“拍报纸”的游戏,两人面对面站着,一起听节奏或唱歌,一个幼儿双手拿报纸,并按节奏变换报纸的方位,另一个同学有节奏地“跟踪”敲打报纸;再如两两玩“我有一头小毛驴”的游戏;接着还有三个人玩、四个人玩的俄罗斯舞曲,互相商量动作及先后的顺序;也有一组幼儿合作的情境表演:“风”“云”“雷”“雨”、古诗《江雪》等。在表演古诗《江雪》的过程中,肢体语言表演比较擅长的就可以用舞蹈表现老爷爷钓鱼的姿势或表现雪花的漫天飞舞,有手工特长的同学可以制作必备的道具,对乐器感兴趣的可以为古诗伴奏,朗读比较好的可以为情境表演配上独白,唱歌好的也可以把古诗唱出来。这样,即使对音乐活动不是很感兴趣的孩子,也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也能各司其职,真正学习合作,体会合作的快乐。从开始的两两合作,摆一些简单的造型,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到后来非常多且越来越复杂的小组活动证明,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
四、把一些古老的童谣,民歌作为奥尔夫音乐的基本素材。
如童谣《摇呀摇,摇到外婆桥》,绕口令《高高山上一根藤》,儿哥《小白兔》,《排排坐,分果果》,歌曲《小燕子》,谚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等等,它们来源于生活,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由代代人口耳相传,成为老少皆知,雅俗共赏的经典。这不仅为教学活动实施节省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更对挖掘保存各民族、各地方的本土特色,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注重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规程》精神中,已明确了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这也应该是最受瞩目的优势。
1、动作
在课堂上,老师并没有反复地进行编排,更多的是让幼儿即兴表演,即兴地用肢体动作或者器乐真实地表现自我。即兴性奥尔夫音乐的一大原则。即兴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如幼儿在念儿歌时,让他们即兴地拍手,然后拍手+跺脚,继而拍手+跺脚+拍肩,看幼儿的实际能力,还可以拍复杂一些的节奏,也可再加拍腿等动作,这种不断地变化,本身就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所青睐,而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发挥自己内潜的创造力。
2、声音
如:先让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声音,然后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慢慢让幼儿模仿想像中的声音,如:“云飘动的声音是怎样的?”从模仿简单的声音开始,到模仿比较复杂的声音,再到创造性的模仿声音。这对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也是极其有益的。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通过音乐教育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尤其是对孩子们进行早期的培养,对他们的毕生都具很大作用。这个在本世纪初就出现的音乐教学法,竟能如此恰如其分地诠释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