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吧 关注:2,370,699贴子:19,990,787
  • 5回复贴,共1

【原创】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谢公最疼爱小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奉若珍宝。她是名门闺秀,富家千金,出身高贵又聪慧贤良,本应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从不用为生计奔波劳碌,自从嫁给黔娄这个贫士后,千金小姐受尽贫穷,诸事不顺,却一直不离不弃,无比乖巧懂事,终其一生都陪伴于左右。
黔娄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发展,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的周王室日渐衰微,分封制度分崩离析,各国诸侯纷纷招贤纳士,想求得有才能的人辅佐自己,开疆扩土,成为一方霸主,在这个历史时期,动不动就会出现平民出将入相,布衣摇身一变成为高官的例子,许多出身寒微之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黔娄出身于贫寒的平民家庭,从小勤奋好学,酷爱读书,专攻道家学说,是一个学问高深的人,曾著书四篇,取名《黔娄子》,可惜后来失传了。
黔娄的作品思想崇尚安贫乐道,痛恨不平等的社会,鄙视荣华富贵,不屑于高官厚禄,他也确实身体力行,尽管家徒四壁,却发奋读书,勤俭生活,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从不参予争名逐利的行列,甘愿隐居山林,与世无争。
据记载,黔娄隐居在济之南山(今天的济南千佛山),凿石为洞,终年不下,成了著名的大隐士。当时他的学术思想理论受到了齐侯的重视,齐侯备下重礼,请黔娄去朝中做官,他坚持不去,后来,齐威王又带着黄金百斤,亲临山洞请教,为了表示尊重,远远就下马脱靴,徒步进洞,渐渐的,黔娄的名气越来越大,鲁国国君也派人去请他出山,出任鲁国的相国,并赐粟三千钟给他改善生活,黔娄仍然不为所动。
黔娄虽然没有在齐国担任官职,但齐威王对他十分尊敬,有任何重大事故,齐威王总到黔娄的山洞里恭敬地请教,多半可以化险为夷,由此可见,黔娄不仅有德,尚且多才,是心系天下的,称得上一位贤人。
黔娄拒不做官,不接受赠来的金钱和粮食,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呢?往大了说,他是为了天下百姓,为了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在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他看惯悲欢离合,妻离子散的生死之痛,也明白兔死狗烹,伴君伴虎的为臣之道,更要贯彻道家的至高理念,远离尘世,洁身一生。
“如今众生皆苦,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我有何脸面去享受荣华富贵?”
当然,这里还有另一个理解,一个不是那么高大上,没有太多说教意味,又似乎情理之中,看似很美的设想。
“其实我啊,并没有什么远大的追求,也没有过多的理想与抱负,更没有后人说得那么神圣,世人附加在我头上的标签太多,他们赞扬我,崇拜我,歌颂我,却并不懂我。我啊,只想与妻子一同下田耕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穿的是自己纺织并缝纫的衣服,吃的是自己种植的谷物及蔬菜,夫唱妇随,情好无间,一起看花开花落,听鸟语声喧,每日风过林梢,每夜月上蕉窗,就这么安静平和,任其世间战火硝烟,尔虞我诈,我爱我妻,我愿同她如此相守于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
黔娄深爱的妻子,名叫施良娣,不同于黔娄,这位黔娄夫人是贵族出身,他的父亲官居“太祝”,在当时是为帝王家打理鬼神祭祀的官职,在商周时期,那个迷信占卜,崇尚鬼神的时代,祭祀是一种清贵而受人尊敬的职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
施良娣不仅出身官宦之家,而且才貌双佳,知书达礼,聪慧灵巧,可谓秀外慧中。这样的美女加才女,要找一位门当户对的达官贵人,是轻而易举的,然而,她一次又一次拒绝了那些王孙公子们的追求,拒绝了世人眼中和口中的“如意郎君”,偏偏看中了穷困潦倒,一介布衣的黔娄。尽管所有家人朋友都反对,无数人无数次劝说,父母百般告诫,苦口婆心地唠叨,无奈这个姑娘就是那么“固执”,她无比执着,心意已决,就是不顾一切,一定要嫁给黔娄。
按照周朝的宗法制度,女子在娘家毫无宗法地位,更没有任何继承权,所以女子的娘家声势地位不论如何显赫,一旦出嫁就毫不相干,只看夫家的情况了。所谓“嫁乞随乞”,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出嫁以后都要随丈夫姓,自己根本没有独立人格,可以说,往后所有的贵贱苦乐由此决定。
她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放弃一切,用尽所有,去爱一个人?
施良娣豪气如云,抛下一切,从贵族家庭的千金小姐,变成贫民草庐的黔娄夫人,从此脱下绮罗换上布衣,金玉首饰成了柴米油盐,食不果腹,衣不御寒,生活天翻地覆。
她的慧眼并没有看错人。
“我喜欢他的正直,钟爱他的才华,也明白他的志向,理解他的所作所为。我想亲手为他做衣服,在农忙后为他擦汗,于节日里小酌一杯。裙子上的补丁挺有意思,这是“贫贱夫妻”一点一滴的记录;金银首饰并不能当饭吃,不如换些酒钱;我爱听他醉后吐真言,讲一些虚无缥缈的故事;我会帮他找书,我们一同读书,再一起著书。世人都觉得是我下嫁寒门,是委身于他,其实不用这么想,他本可以孤傲到死,一个人惊天动地,成为一个王佐之才,做出一番大事业……他说是我改变了他,我却认为是他救了我,我愿意陪伴他,相守一生,白头到老,这与什么留名千古,载入史册,都毫无关系。”
一代贫士黔娄先生死时,孔子的弟子曾子前来吊祭,当他看到黔娄的尸体置于破窗之下,身着旧衣袍,垫着烂草席,盖的短布竟不能蔽体,不禁为之心酸感叹,建议说:“把衾被斜过来盖就可以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了。”原来,是那块遮盖尸体的布太小,不论是横着还是竖着,都不能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可惜,家里穷得只剩下这一块布了。
就在这时,黔娄夫人却答道:“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其志也。”他在世时刚正不阿,一生正直,不为任何事委身求全,死后如果要做倾斜之事,是会违背他生前的意愿的。
曾子听后,深受感动,连声赞叹说:“正因为有黔娄这样的先生,才有像您这样的好夫人啊!”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1-27 09:30回复
    dd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1-27 10:21
    回复
      2025-07-17 20:00:12
      广告
      顶顶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1-27 11:00
      回复
        dd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1-27 19:43
        回复
          有看吗,哈哈,看来得发漫画啊。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1-27 23:27
          回复
            暖贴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11-12 19: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