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吧 关注:28,400贴子:94,387
  • 5回复贴,共1

保护长城、扶助孤寡老人的公益团队诚邀志愿者和义工的参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与大家分享谷县长城保护工作站的全体志愿者是如何扎根到长城脚下,大山深处生存奉献和巡查看护长城文物古迹及开展相关的公益活动。欢迎全国各地的义工、志愿者加入,时间长短不限,食宿免费,长期志愿者每月给予一定补助。
一、基本情况
今年62岁的志愿者刘东厚,曾在青藏线西南边陲服兵役17年,于1990 年转业回到家乡工作。为了感恩和回报社会,离岗后根据现实需要,志愿组建起了服务社会不同需要的公益团队,成立了府谷县长城保护协会,长城文化教育基地,府谷县长城慈云敬老院,长城林木管护队。带领朱万艳、丁玲、柳小峰、杨爱民、白云清、韩志伟、靳敏、李二帅、乔宽厚、任利霞、韩怡璇、韩璐等本地13名公益人士文保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名志愿者,常住麻镇明长城段做文物古迹保护、长城遗址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扶住孤寡老人等公益事业已有13年之久。自2005年以来,栽植了松柏和其他名贵树种及沿长城绿化面积达千亩以上。建造了回收天雨的封闭式储水井池,可盛水500m³,解决了本村和公益团队的人饮工程,硬化和完善了积雨场、停车场、广场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田园和绿化灌溉的双重水源。经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一所能接纳一百多位孤寡老人的敬老院,使长城保护协会所在地黎元山形成了一处风景秀丽的宜居场所。
二、长城保护现状及工作成果
在府谷境内,长城东起墙头角延山脉至莲花辿逐虏台,与山西河曲县长城隔河相望,西至新民陈峁墩台止,与神木境内长城相连。沿路据险为塞,高墩星列,城堡相连,缘边山巅五里或十里便有烽火墩台。经麻镇、哈镇、黄甫、清水、赵五家湾、木瓜、庙沟门、三道沟、新民,大边、二边长城全长144.934公里,长城文物点台面段堡344处。13名巡查队员面对点多、线长、面广的明长城,其保护和巡查的难度、复杂程度也是不言而喻的。凡来到站上的志愿者及文保员,首先上课受教,每人必写一份“爱我中华,护我长城”的文章,既有感言又有决心,也含宣誓。先武装好头脑,后开始工作。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分段徒步完成对长城的巡查,向沿线居民普及《长城保护条例》,宣传长城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发放《致长城沿线居民公开信》和《长城保护条例》共3000多份,每月乘车全境巡查大边二边长城,所有相机和执法记录仪图片与《国家文物管理局2007明长城普查成果认定表》对照,制成纸质版和电子版一式四份存档。巡查发现问题立即制止,迅速汇报并交于文管办予以执法处置。一路走来风餐露宿、山高路险,巡查队员却乐此不疲。无论风天雨日,泥泞道路,数九寒天,大雪封山,还是节假日,都会坚守巡查在长城边上。很多地方墩台、长城都建在悬崖峭壁和石坡上,行至近处拍摄四个版面,寻找四个特征,按编码一段一段,一个墩台,一个墩台摄取,现场填表登记 ,344处文物点我们绝不漏掉1处。巡查队员手机存有2007年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认定图,与之对照。春夏秋冬,花草树木的细貌是有时差区别的,仔细一看就可分别出来。所以大家每次的照片没有一次是用上一次照片来代替的。巡察时中午在途中吃方便面,不午休,太累了就到老百姓家里或荒野古树下喝口水,稍作休息,但是在荒野中队员们都不敢睡觉,担心被虫蛇叮咬。现在用的巡查车是我们自己的车,车辆底盘过低,使用时间较长,电路老化,动力不足,越野性能太差。由于道路坎坷,年久失修,多年无车行走,尤其是雨季,上坡土道被冲毁,车辆无法前行,车的后备箱总是备着5把铁锹,应对受阻,每次巡查任务完成都必须进行车辆维修,巡查期间车辆也会偶尔遇障抛锚,无法前行。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的发展像如浪潮般,有力地提升了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但负面也会冲击和影响到古遗址及古文物。开发大军对长城遗址及保护范围内的地段就像洪水一般的侵袭,防不胜防,堵不胜堵,全站十几个人,兵分两路,月度巡查。府谷县长城保护协会在2013年筹集资金,修复了清水镇转角楼墩台,坚持保持现状,最小干预原则,达到抢险加固的目标,收用了散落在民间的古砖,砌补了多处塌陷缺口,保持了原貌,保证了文物安全。并从麻镇至旧巴州长城内外栽植绿化松树、柏树、樟子松6万余株,种植柠条、沙棘3000余亩,每年负责管护该段长城防护林带,包括除草、禁牧、防火、剪枝、浇灌4000余亩。
保护协会没有专门经费,2012年6月份县政府有关领导考察长城时看到公益团队那份勤俭办站,吃苦坚守的精神,特意给拨下了部分专项经费。给予了协会一定的煤水电费、办公生活补贴,在2017年以前常住人员从未计过报酬,领过补助。一直以来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组织全体志愿者生产自救、生活自给、开办食堂,解决参与长城保护的20多人常住志愿者文保员的粮食蔬菜和生活开支等问题。做旱井11个,储水1100多方,开荒种地20余亩。每年种地产谷子2500余斤、玉米5000余斤、高粱2500余斤、土豆6000余斤、南瓜2000余斤、各种蔬菜5000余斤、挖苦菜1000余斤,不仅自食,还批发出售。每年夏季收回杏子,分掰晾干、出核,切海红果瓣晾晒后出售,开源节流,从多方面创收。所有的志愿者只有付出不求回报、体会着没有利益纷争带来的那份纯真的快乐。保护站就设在麻镇明长城段黎元山上,在2007年经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办公场所,有了长城文保员自己的立足之地,经十多年的坚守奋战,走出了一条自食其力、勤俭办站的艰苦创业之路,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在公益团队年轻的志愿者中间传为佳话。于是这种特有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本地及全国各地的人来此体验,有来自湖北、上海、北京、四川、山东、安徽、江西等各地的朋友,有的短住十几天、或长住几个月,十几年来,在我们全体文保员志愿者的辛勤工作下,府谷的长城保护工作有了特大的改观,明显进步,人为的损毁已降到了最微程度,因此,聚集了很多公益人士留下来做志愿者,同护长城,共铸辉煌。
三、长城幸福院建造的起因和缘由
因为要经常徒步巡查长城,他们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到长城沿线散居的孤寡老人的生活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村子的年轻人都已经搬离,或务工或经商或为了子女上学搬进了城里。唯有一些老年人留守在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不愿离去,一则故土难离,二则不愿给自己的子女增加负担。由于年事已高、交通不便,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更有一些孤寡老人生活堪忧,甚至出现过子女在外父母家中病逝无人知晓的惨剧!
长城脚下有位老人叫杨二老命,今年86岁无子女,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革命战士,每年都会享受政府8000多元的补贴,但是依然改变不了他生活孤寂、无依无靠的现状。老人住在祖传了四辈子的土房子里,一副棺材占据了土炕的一大半,一只猫是老人唯一的陪伴,窗台上放着一瓶农药,老人说要是生病了就喝毒药去死不受那份罪。
另一位老人叫张良,生年82岁,也是一名五保户,经常是一个人做一次饭然后吃好几天,由于他住的离长城保护站比较近,所以我们经常把老人请过来吃饭。就在两年前的夏季(2015年6月12日),他们发现经常来串门的张良老人好几天没见到了,谁也没想到老人因病摔倒在离家不远的路基下没力站起,无人知晓,等第三天中午被发现后因暴晒两天,严重脱水送医无效而离世。
曾在几年前,他们收留了一位清水镇白家园子村名叫白永清的人,50岁左右、无父无母、无妻无子,到处流浪。大长的头发,眼睛发红,破襟烂衣,脸垢手污。寒冬腊月,身着单衣,盛夏烈日,还穿棉袄,捡食充饥。清水川的人凡见之无不畏惧。但经我们收留后,剪发、洗脸、泡脚、漱口、换洗衣服等,耐心的教给他正常的生活方式,包括吃穿住行,农耕农作,做公益,做义工。经过几年艰苦细致、不厌其烦的教照,懂得了尊长爱幼,无私奉献,村里和知晓的人现在见到都说判若两人,惊叹不已。还有一位是来自内蒙古乌海市的杨爱民,曾在清水镁业集团打工,得了脑梗。妻子离婚,儿子不管,厂里给了一定的医疗费住院治疗,再无人关照。病情治后效果不大,本人没有了生的希望,走在清水镇大桥观音寺门前,给老尼师说:“我不想活了,想往生。”尼师无法,巧遇他们在巡查二边长城清水营堡时经过这里,看到此景,当即收留此人。来到长城保护协会,给他供养素食,接济部分药品,天天让他走路锻炼、看门护院,几年来,经过这样的生活和耐心的开导教育,从心里和身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可以打扫卫生,烧锅炉,为大众服务,做义工。
如这一类人将来年事高后,如何保障他们晚年的去处和生活。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针对这些情况徒步长城的志愿者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统计:更深刻的了解到了广大农村民声民愿和民生的现状,当前的情况是很多留守老人、孤寡老人每年都会得到政府少则三四千、多则五六千的各类补助和补贴,也有一些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子女每年都供养父母不少的生活费,按说老人们应该有舒适的晚年生活。其实不是,即便有钱谁给他们做饭、谁能照料他们的生活、谁去具体负责医护他们的疾病,谁能抚慰他们孤寂的内心,谁来监护和负责他们吃穿住行与安全的一切基本需求,在偏僻的山村,有钱也难以购买到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广大的老人是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来成就了儿女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是志愿者们计划以保护协会驻地为依托,建一所公益慈善性质的敬老院,指定专人负责,全身心的投入到为孤寡和留守老人的服务中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府谷县长城保护协会于2014年8月份向府谷县民政局申报了民办非企业单位“府谷县麻镇慈云敬老院”,并予以比准。工程已于2015年4月16日动工,现已竣工可投入使用。将利用这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接纳和服务长城沿线的孤寡老人。敬老院是从荒山石沟中铲出平整和碾压20多亩有效的建设用地,已共建可用房屋3000余平米,98间。设卫生间、集体供暖有医务室、餐灶房和各种活动室,由于资金缺乏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设施设备还不能及时的配置,并有相当的欠款急待解决。在敬老院未开办之前,他们已提前接纳了一部分长城脚下急需关照的孤寡老人,他们和工作站的巡查人员、志愿者一院生活,一灶吃饭,老人一桌,年轻人两桌,年轻人抽空专门打扫老人房间,为老人洗衣,拖地,抹桌子,整床和其他方面的照应。老人也为公益团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切海红果、捏杏瓣、捡苦菜,削菜、照看场上晒的糜子、谷子、豆类等,做一些力所能及和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轻活,从中可领悟到自己年老后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老人带来了一种无尽的快乐。
在中国的北方,陕西北部,府谷麻镇明长城段上有这么一支名副其实的公益团队,一群无私奉献者,为保护文物、保护长城、保护古迹、保护清净之地,为建造生态环境,为孤寡老人在奉献自己的一点一滴,他们胸中装的是绿色,心中记的是长城,牵挂的是生态环境,服务的是孤寡老人,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善事,奉行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既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被标榜的英雄模范人物,而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是信仰的魅力,文化的传承,大爱的表达和德行的体现。
这里的人朴实无华,在平凡的生活中打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春天植树种地,夏天灌溉蔬菜庄稼,秋天收割颗粒归仓,冬天防火清草剪枝。四季巡查百里长城,从未想过报酬,从未挣过工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二亩菜园,二十几亩耕地,一担担大粪担在地里,一车车羊肥拉到田间,撒下的是汗水,播下的是绿色,收获的是幸福。
这里是志愿者的家园,奉献者的乐园,修行者的祗园。吸引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到这里做义工,到这里可参与公益,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吸收营养。增长智慧,茁壮成长。长城爱好者,古迹探巡者,可考察、可调研,撰文弄墨,写诗作画,尽展其艺,从而挖掘古迹内涵,奉献优质文化产品。需要造福、积福者,可到这里伺候孤寡老人,为老人做饭、洗衣,为公益场所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养花浇树,锄草剪枝,耕田种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尽所能,志愿参与。为广大乐于奉献,调整心态,消除烦恼,排减障碍,启迪智慧的志士仁人,践行与深研者提供方便,奉献平台,成就所愿。为那些心态消沉、不思进取、精神颓废、六神无主、失去生活信心的人提供自我再造,生命重生的正能量文化繁育基地。这里自然环境天蓝、地绿、水清,物质生活上提供绿色滋养,粮食蔬菜饮水三源无污染,制作放心的绿色食品,饮用纯净的自然水源,从而增强餐饮者身心更加健康成长。精神生活上,集长城文化、传统文化、红色经典文化于一体,古今理论本土化、现代化、生活化,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慈爱仁善,遵章守约贯穿于吃穿住行、举止言谈和一切生活中。


1楼2018-01-27 00:26回复
    如有意向 可以加入他们吗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1-28 03:00
    收起回复
      2025-07-01 18:36:27
      广告
      在北京吗?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7-04 08: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