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虽已是二胎时代,但年轻的父母们仍然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呵护,成为一家人围绕的中心,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从小被娇惯,从不知吃苦到底是什么……
其实,孩子的教育中,吃苦,是万万不能省的。尤其是男孩子,想要成为有担当的男子汉,一定要从小培养吃苦精神。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17个人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81.8%的受访者赞同父母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受访者认为磨炼孩子的意志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吃苦教育的主要收获。
这份调查结果,引发了广泛的议论。有人认为吃苦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就如俗语所说“不知苦,哪知甜”、“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有人认为吃苦教育要警惕极端化,如果把吃苦教育变成纯粹的吃苦,那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有人认为吃苦教育要融入生活,而不能剥离成某次训练营或者几项任务……
不会吃苦会怎么样?人的一生不可能过得顺顺利利,一个男人迟早要面对成家立业,不能吃苦的男人,面对困难时拿什么让妻子儿女放心?作为今后一个家庭的支柱,没有责任心,不会承担责任,这个家会幸福吗?
不能吃苦的孩子,会拖累身边人,可能会变成社会的寄生虫,孩子若过度沉溺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遇到困难就放弃,心里想,我还有我爸妈帮我呢,于是这个思想一直到老也没有改变,想要的东西不管怎么样都要得到,世界上所有人都欠他的,慢慢变成了社会的寄生虫。如此不能吃苦的孩子,没有未来!
家长应该如何进行吃苦教育?
吃苦教育要怎么实施,人为制造困苦的环境,让孩子置身其中,逼着他们突围吗?这显然行不通。只有唤醒孩子内心的需要,唤醒他们挑战自己、适应艰苦环境的意识,让他们在接受磨练和挑战的同时,感受到美好和难忘,吃苦教育才是有效果的。是的,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吃苦,尤其是孩子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时候,这种吃苦会成为单纯的受罪受苦,会造成孩子的愤怒和怨恨,随之破坏亲子关系,会导致孩子事后加倍补偿自己。
1.告诉孩子,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
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受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今天不让孩子受苦,明天,老天爷就会让孩子受苦。不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怎么努力奋斗,才有的现在这样的生活,孩子永远不知道感恩。利用寒暑假,带着孩子去上班,让孩子体验你的工作。或者平时多跟孩子聊聊工作上的事,不是把工作上的烦恼一股脑的倒给孩子听,而是让孩子多了解父母的工作。平时多带孩子去旅游,体验各种风土人情,这里可不是让孩子去欧洲玩耍,而是带孩子看看贫穷、偏远山区的环境,让孩子明白这世界上有很多比他的生长环境差的孩子,还在努力、奋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
2.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孩子上幼儿园时,可以让孩子自己洗袜子、内裤,小学时,让孩子擦桌子、洗碗,大一点,让孩子擦地,洗衣服。慢慢地,孩子学会了做家务,能从一方面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此外,让孩子多读书,让他从书本中体验苦难,丰富精神世界,看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看一些优秀电影,比如《为奴十二载》,让孩子体会挫折,看看书中的人是如何面对挫折的。
3.不溺爱,把孩子当成朋友
溺爱,就代表着父母把孩子当做一个呵护的弱势群体,而不是真真正正的一个人。
把孩子当朋友,和他平等地沟通,讨论。让孩子知道,这个家,有你的一部分。家人不是以你为中心,大家都是平等的,想要什么就自己去争取,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比别的孩子更独立。
我们来一起看看外国家庭是如何进行吃苦教育的。
1.瑞士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2.美国
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
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3.德国
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4.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