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教育集团吧 关注:6贴子:38
  • 2回复贴,共1

好妈妈,一定都是有点狠心、有点冷血的!——京学教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一些苦,迟早要吃。我不给你,别人也会给,老天也会给。而他们给的,会比父母给的苦千百倍。
未来你要面对的这世界,不会像妈妈这么柔和,这么谨小慎微,这么考虑你的感受。他们可能会给你忽如其来的残酷打击,哪管你愿不愿意接受,能不能承受。
那么,与其让你在别人那里吃大苦,我宁愿让你在我这里吃小苦。
好妈妈,一定都是有点狠心有点冷血的。


1楼2018-01-25 15:31回复
    你上幼儿园时,有天我接你回家。大雪刚停,你呼叫着要去堆雪人。
    我说要回家穿羽绒服戴手套,你哪里肯,撒着欢冲进雪地。
    疯玩一场,当晚你就发了烧,接下来的几天咳嗽不止。
    我很自责,怪自己那天没狠心拉住你。
    我们去看了中医,取回几副汤药,每天要喝一小碗。
    第一天,我千哄百劝用尽解数才让你喝完,刚放下碗放下心,你哗啦啦全吐了。
    第二天,我改变策略,严肃命令你喝。你泪眼婆娑艰难地喝了,喝完又想吐。我大吼:不许吐!你有点怕,紧抿小嘴端端正正坐着,一动也不敢动,样子很好笑也很可怜。
    晚上你问我明天还要不要喝。我说要。你说中药好苦妈妈好凶。我说我知道,但是不喝就得去医院抽血打针,更苦。
    我还说,人活着,就是要受一些苦,不受这样,就得受那样。比如下雪那天你不肯先回家穿羽绒服,不肯受一时忍耐的苦,现在就不得不受喝中药的苦。如果现在不肯受中药的苦,明天就必须受打针的苦了。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先吃的苦是小苦,忍了小苦才能避免大苦。
    其实我还想说,妈妈凶晚了。如果那天我早点凶你让你先回家换衣服,现在老天就没办法凶你了。
    你什么都爱吃,薯片棒棒糖巧克力冰淇淋……除了青菜。
    但我偏偏让你吃青菜,而且每餐必须吃够指定的量。
    你很生气,说“我爱吃的不让吃,不爱吃的非让吃!你这个妈妈怎么当的!”
    你甚至跟别的小朋友说:你妈多好,你想吃什么都行,我妈太差劲了,只想让我吃青菜。
    我哑然失笑。
    我当然希望做个事事随你心愿的妈妈,只是我能随你的愿,老天可不会。
    朋友的儿子吃炸鸡薯片长大的。现在十五岁,一百八十斤,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精神萎靡、免疫力差……还有,内心自卑、不被女孩喜欢,就不说了。
    他运动减肥,每天跑步一小时,做有氧操一小时,还得配合各种训练,特别辛苦。而且要节食,别说炸鸡薯片,连米饭都不能多吃。
    你现在只知道吃青菜苦、戒零食苦,却不懂失去健康会比这苦一百倍。
    而我这个“差劲”的妈妈懂。所以,为了避免你将来大苦,现在不得不给你些小苦。
    上一年级时,你屡次不想上学。
    你说上课真枯燥,像坐牢。
    每周五放学你都一蹦老高喜气洋洋,每周一早上你都愁眉苦脸沮丧迷茫,偶尔还要哭一场。
    现在你上三年级了。你说最讨厌发明学校和作业的人,如果你当了大官,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把学校都炸掉。
    其实我每次看着你吭吭哧哧地写作业到深夜,也是隐隐心疼。
    我上过学,知道学习苦。
    只是我也混过世界,知道不学习更苦。
    你现在不学生字,将来别人能写一手漂亮论文时,你连微信聊天都不会。
    你现在不学英语,将来别人跟外国朋友对谈如流时,你会愣在旁边活像个傻子。
    你现在不多读书,将来别人谈金融谈高科技谈宇宙黑洞时,你满脑子只有明星八卦猪肉涨价。
    你现在不坚持学习,将来别人用知识去创造价值并获得丰厚回报时,你只能起早贪黑卖苦力,为温饱奔波。
    不学习,你就是个精神上的残疾人,你的绝大部分梦想都无从实现。
    这种苦,比读书苦一千倍。
    所以,我必须冷血地把你送去学校,让你受苦。
    还有,你学游泳,每天被教练吆喝着在泳池里来来回回,很累,你想放弃,我强硬反对。
    小伙伴弄坏了你的玩具,你想让我找他家长交涉,我不配合,你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去。
    小伙伴来家里玩,你一言不合就赶人家走,我让你道歉,你免为其难说了对不起。
    你的玩具扔一地衣服堆一床,我让你自己整理,你不情不愿做了,有点生我的气。
    我给你报了徒步训练营,你走了十公里,累到崩溃,回来就冲我发脾气。
    我好像是个十恶不赦的妈妈,那么不体贴、不讲理、不近人情,非要让你不开心、给你找麻烦、使你吃苦受罪。
    可是你不知道,在这些辛苦、难过、沮丧、烦躁之后,你强大了,有了知识储备,有了教养礼貌,有了生存能力,学会了自律和忍耐,懂得了抗争和坚持。
    这些,将使未来的你最大可能地免于苦难和恐惧。
    我是个有点悲观的人,总觉得人世的苦难要多过幸福。
    如果人这一生的经历有十分的话,我想可能会有六分平淡,三分辛苦,一分幸福。
    你若想调整这比例,就需要把该吃的苦都及时咽下。否则,所有现在逃过的苦,都可能是在十倍百倍地消耗你未来应得的幸福。
    就像打预防针很疼,但忍了这疼,你就避免了疾病来时更大的疼。
    有一些苦,迟早要吃。我不给你,别人也会给,老天也会给。而他们给的,会比我给的苦千百倍。
    未来你要面对的这世界,不会像妈妈这么柔和,这么谨小慎微,这么考虑你的感受。他们可能会给你忽如其来的残酷打击,哪管你愿不愿意接受,能不能承受。
    那么,与其让你在别人那里吃大苦,我宁愿让你在我这里吃小苦。
    好妈妈,一定都是有点狠心有点冷血的。
    我是世间最舍不得你受苦的人,虽然如此,正因如此,我不得不在我的爱里,给你加一点苦,以减少你遭遇更大苦难的风险。
    希望你懂。


    2楼2018-01-25 15:31
    回复
      2025-07-17 17:58:46
      广告
      现在虽已是二胎时代,但年轻的父母们仍然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呵护,成为一家人围绕的中心,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从小被娇惯,从不知吃苦到底是什么……
      其实,孩子的教育中,吃苦,是万万不能省的。尤其是男孩子,想要成为有担当的男子汉,一定要从小培养吃苦精神。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17个人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81.8%的受访者赞同父母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受访者认为磨炼孩子的意志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吃苦教育的主要收获。
      这份调查结果,引发了广泛的议论。有人认为吃苦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就如俗语所说“不知苦,哪知甜”、“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有人认为吃苦教育要警惕极端化,如果把吃苦教育变成纯粹的吃苦,那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有人认为吃苦教育要融入生活,而不能剥离成某次训练营或者几项任务……
      不会吃苦会怎么样?人的一生不可能过得顺顺利利,一个男人迟早要面对成家立业,不能吃苦的男人,面对困难时拿什么让妻子儿女放心?作为今后一个家庭的支柱,没有责任心,不会承担责任,这个家会幸福吗?
      不能吃苦的孩子,会拖累身边人,可能会变成社会的寄生虫,孩子若过度沉溺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遇到困难就放弃,心里想,我还有我爸妈帮我呢,于是这个思想一直到老也没有改变,想要的东西不管怎么样都要得到,世界上所有人都欠他的,慢慢变成了社会的寄生虫。如此不能吃苦的孩子,没有未来!
      家长应该如何进行吃苦教育?
      吃苦教育要怎么实施,人为制造困苦的环境,让孩子置身其中,逼着他们突围吗?这显然行不通。只有唤醒孩子内心的需要,唤醒他们挑战自己、适应艰苦环境的意识,让他们在接受磨练和挑战的同时,感受到美好和难忘,吃苦教育才是有效果的。是的,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吃苦,尤其是孩子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时候,这种吃苦会成为单纯的受罪受苦,会造成孩子的愤怒和怨恨,随之破坏亲子关系,会导致孩子事后加倍补偿自己。
      1.告诉孩子,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
      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受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今天不让孩子受苦,明天,老天爷就会让孩子受苦。不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怎么努力奋斗,才有的现在这样的生活,孩子永远不知道感恩。利用寒暑假,带着孩子去上班,让孩子体验你的工作。或者平时多跟孩子聊聊工作上的事,不是把工作上的烦恼一股脑的倒给孩子听,而是让孩子多了解父母的工作。平时多带孩子去旅游,体验各种风土人情,这里可不是让孩子去欧洲玩耍,而是带孩子看看贫穷、偏远山区的环境,让孩子明白这世界上有很多比他的生长环境差的孩子,还在努力、奋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
      2.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孩子上幼儿园时,可以让孩子自己洗袜子、内裤,小学时,让孩子擦桌子、洗碗,大一点,让孩子擦地,洗衣服。慢慢地,孩子学会了做家务,能从一方面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此外,让孩子多读书,让他从书本中体验苦难,丰富精神世界,看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看一些优秀电影,比如《为奴十二载》,让孩子体会挫折,看看书中的人是如何面对挫折的。
      3.不溺爱,把孩子当成朋友
      溺爱,就代表着父母把孩子当做一个呵护的弱势群体,而不是真真正正的一个人。
      把孩子当朋友,和他平等地沟通,讨论。让孩子知道,这个家,有你的一部分。家人不是以你为中心,大家都是平等的,想要什么就自己去争取,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比别的孩子更独立。
      我们来一起看看外国家庭是如何进行吃苦教育的。
      1.瑞士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2.美国
      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
      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3.德国
      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4.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3楼2018-01-25 15: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