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谓“小水浒”“大水浒”,并非《水浒传》版本之“简本”与“繁本”,亦非七十一回本与各种“全本”之区分,是指水浒故事中两套互有关联却是各具旨趣的叙事话语。
《水浒传》书名出自《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其诗叙说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太王)率部族迁徙,奠立周朝基业的故事。以“水浒”做书名,不仅指英雄聚义之地水泊梁山,亦含有比附王道兴起之义。但准确说,《水浒传》 要旨不是兴起,而是拯救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救赎,犹似王道复兴的沙盘推演。这部小说的背景是王纲废弛之际的一派乱象,按金圣叹的说法是“乱自上作”,一切皆可归咎于北宋末年奸佞当道的政治格局。上梁不正,却靠下梁支撑,匡时济世的责任这就落到了民间社会。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介绍此书,有“国政废弛,转思草泽” 之说,一语道出其内在叙事逻辑。
宋江等一百零八人聚义水泊梁山,打出“替天行道”旗号,说到底是面对王道危机的拨乱反正。他们的造反,看似破坏了秩序和规矩,实乃以民意和道义“倒逼”朝廷改邪归正,极而言之也算是一种兵谏。所以,受石碣天书之后,宋江就寻求与朝廷和解,后来受了招安便是还了“瞻依廊庙”的宏愿。当然,这说的是《水浒传》一书总的命意,也是“大水浒”叙事。整个水浒故事不止这一套话语,其中夹缠着许多“小水浒”叙事。
“小水浒”是表现个体冤情乃至反抗的局部性叙事,其中包括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江湖行径。很明显,整部《水浒传》是由若干“小水浒”叙事分别导入,这从小说的结构方式就可以看出。
《水浒传》叙述结构有“百川归海”之誉,开头是若干个人叙事, 不像《三国演义》诸镇围剿黄巾和讨伐董卓那种环环相扣的大场面, 其主要人物一个个出离体制社会,在通往山林草泽的道路上相继登场。这种多头并举的结构方式,很可能是缀合散篇话本和杂剧水浒故事而留下的痕迹。书中前三分之一篇幅分叙王进、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等人遭受冤屈或困厄,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不是逃避就只能是反抗。其间又插入晁盖、吴用等人智劫生辰纲而上山聚义之事,形成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和梁山泊等山寨割据态势。在宋江上山之前,所有好汉的反抗和劫掠,都没有什么政治目标。 显然,“小水浒”叙事特点是不做政治伦理层面上的考量,从个人复仇到投名入伙,只是沿循江湖道义和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