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3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做客山东卫视《我是先生》,为观众上了一堂简短的历史课。节目中,谈及“司马光砸缸”是否是历史事实,赵冬梅与收藏专家马未都观点不同,近日,这一问题又在微博上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历史有没有真相:从“杨家将”到“司马光砸缸”
在节目开场三分钟的发言里,赵冬梅首先更新了观众对“杨家将”故事的认知。
她说,“杨家将”满门忠烈保卫大宋的故事三分是实事,七分是虚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在传统故事的叙事中,杨继业就是宋朝的擎天柱,而事实上,杨继业原本是北汉的将领,北宋建国19年以后,他才成了宋朝的武将。一个曾效忠敌国,很晚才进入宋王朝的武将如何称得上是“擎天柱”?其二,历史上的八贤王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只活了23岁,如何能在真宗朝还拿着瓦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杨继业保宋战辽,确有其事,但这不过是故事的内核。今人耳熟能详的“杨家将”的传奇故事,其实是后世在原本的历史事实之上层累造成的一个新故事。借此她说,“历史学家所做的,就是去伪存真,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哪怕历史真相并不是那么美好。”
一番发言结束后,节目嘉宾马未都先生即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历史没有绝对的真相,相较于追究历史真相,教师更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历史存在的道理,并以《三国演义》开篇所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例,在他看来,正确的历史观比历史细节更为重要。
随后,马未都抛出一个问题:司马光砸缸是不是历史真实?如果是历史真实,那么,司马光是用什么砸的缸,是石头吗,为什么不是锄头?
在赵冬梅看来,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从所接触的文献资料看,她认为司马光砸缸一事属实,而第二个问题,追究起来,似乎很难给出一个直接而明确的答复。马先生从事文物收藏多年,他从文物证史的角度提出,司马光砸缸并非历史真相,因为宋朝尚没有能力烧出可以淹没一人(直径约一米左右)的大缸。
历史有没有真相:从“杨家将”到“司马光砸缸”
在节目开场三分钟的发言里,赵冬梅首先更新了观众对“杨家将”故事的认知。
她说,“杨家将”满门忠烈保卫大宋的故事三分是实事,七分是虚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在传统故事的叙事中,杨继业就是宋朝的擎天柱,而事实上,杨继业原本是北汉的将领,北宋建国19年以后,他才成了宋朝的武将。一个曾效忠敌国,很晚才进入宋王朝的武将如何称得上是“擎天柱”?其二,历史上的八贤王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只活了23岁,如何能在真宗朝还拿着瓦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杨继业保宋战辽,确有其事,但这不过是故事的内核。今人耳熟能详的“杨家将”的传奇故事,其实是后世在原本的历史事实之上层累造成的一个新故事。借此她说,“历史学家所做的,就是去伪存真,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哪怕历史真相并不是那么美好。”
一番发言结束后,节目嘉宾马未都先生即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历史没有绝对的真相,相较于追究历史真相,教师更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历史存在的道理,并以《三国演义》开篇所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例,在他看来,正确的历史观比历史细节更为重要。
随后,马未都抛出一个问题:司马光砸缸是不是历史真实?如果是历史真实,那么,司马光是用什么砸的缸,是石头吗,为什么不是锄头?
在赵冬梅看来,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从所接触的文献资料看,她认为司马光砸缸一事属实,而第二个问题,追究起来,似乎很难给出一个直接而明确的答复。马先生从事文物收藏多年,他从文物证史的角度提出,司马光砸缸并非历史真相,因为宋朝尚没有能力烧出可以淹没一人(直径约一米左右)的大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