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学吧 关注:1,509贴子:21,879
  • 18回复贴,共1

“据”说历史上的宋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1-24 09:51回复
    “据”说历史上的宋江
    ● 山东黄河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 丁永林
    [摘 要] 宋江是水浒故事中的文学人物,又是个历史人物。本文对目前已浮出的公私案牍资料予以梳理,勾勒出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和其领袖宋江活动的大体轨迹。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宋江起义 宋江 梁山 梁山泊
    在梁山,乃至世界,宋江自然是耳熟能详的人物。不过,人们心目中的宋江,大多来自演义了的文学形象,其实,宋江更是个历史人物,均与梁山有关。
    对于历史上的宋江,典籍留下的信息很少,有限的事迹也只是作为“宋江起义”领袖散见于其他题目连带的叙述中,由于各题目侧重点不同,仅依这些散在只言片语给他梳理出个传记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文谨就目前已浮出的公私案牍资料,予以梳理、整合,拟勾勒出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和其领袖宋江活动的大体轨迹。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8-01-24 09:52
    回复
      1、宋江的籍贯
      根据目前浮出的资料,记载宋江籍贯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元郑镇的《宋家僭乱诸寇》。我没有见过这本书,据说只有“原刊本”。王利器先生在他的《<水浒>的真人真事》①中只引用了其中的一句话:
      宋江,梁山人。
      自然,这里的“梁山”,也只能从地理概念上来理解,因为,山东省梁山县是当代新中国的政区。就是说,宋江可能为梁山泊渔民,也可能是住在梁山泊岸边不远的地方。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8-01-24 09:53
      回复
        2、逼上梁山
        时间上明确记载宋江为“盗”最早的资料,是李埴的《皇宋十朝纲要》,其卷十八记载道:
        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
        宣和是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使用了7年,即公元1119年-1125年,宣和七年十二月宋钦宗即位之始曾沿用。
        对于宣和元年即公元1119年朝廷下诏招抚宋江一事,余嘉锡在他的《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说,“夫必官不能捕讨,然后降诏招安,其势已张甚。然则江之起,当在宣和纪年以前。”②
        余嘉锡此说,当可信,因后世史料多处追忆宋江“保据”于梁山为盗的时间为“宋政和中”。例如,清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东平州”中的记载:
        梁山,(东平)州西南五十里,接寿张县界。本名良山。汉梁孝王常游猎于此,因改为梁山。《史记》“梁孝王北猎良山”是也。山周二十余里,上有虎头崖,下有黑风洞。山南即古大野泽。宋政和中,盗宋江保据于此,其下即梁山泊也。
        “政和”是北宋宣和以前的年号,自元年正月一日(公元1111年2月10日)至八年十一月一日(公元1118年12月15日),共使用8年。
        “宋政和中”是个什么概念?可以笼统地理解为政和年间,也可以具体理解为政和年间的“中间”。
        先看看政和年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新二十五史》有宋江起义,对其起事原因是这样说的③:政和元年,为增加岁收,朝廷任用杨戬设置了个“括田所(西城所)”,京东地区百姓倍受其害,或赋税额巨增,或田产被括为公田,不服上诉则惨遭酷刑,冤死者数以千万计。方圆数百里的梁山泊也被西城所括占,对湖上渔户依保甲法进行编制,并于渔船上刻立标志,禁止其他船只进入梁山泊。凡渔民入泊捕鱼、采摘莲藕等,一律定立赋税,按船只大小交纳税收。更有甚者,杨戬还令州县于常赋之外,再增租钱10余万贯,遇天灾常赋可减免,而租钱不减。百姓无以谋生,“相聚为盗”,奋起反抗。
        那么,梁山泊被西城所括占是在哪一年?
        元末撰修的《宋史》卷四百六十八《杨戬传》中记载道:
        政和四年……有胥吏杜公才者献策于戬……梁山泺古钜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立租算船纳直,犯者盗执之。一邑率于常赋外增租钱至十余万缗,水旱蠲税,此不得免。
        就是说,宋江在梁山泊起义当在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稍后,也就是“宋政和中”之所指。并且,宋江之为盗,当为“逼上梁山”。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8-01-24 09:54
        回复
          4、接受“招安”
          然而,宋江被招安之事宋史没有片言只字记载,却被与宋江同时代并亲眼目睹其受招安后进京场面的李若水和《水浒传》记录下了。
          先看《水浒传》描写④。宋江接到的朝廷招安的诏书落款日期是“宣和四年二月”。在朝京面圣前,宋江采取自愿原则,赏钱物,赍发下山了“三五千人”。宣和四年三月,宋江又告示四方,买市十日。事罢,先令戴宗、燕青前来京师宿太尉府中报知,宋江等辞了张太守,出城进发,带领众多军马,径投东京来。天子闻宿太尉奏大喜,差太尉并御驾指挥使出城迎接,传旨次日进城面圣:
          次日,宋江传令,教铁面孔目裴宣选拣彪形大汉五七百步军,前面打着金鼓旗幡,后面摆着枪刀斧钺,中间竖着“顺天”、“护国”二面红旗,军士各悬刀剑弓矢,众人各各都穿本身披挂,戎装袍甲,摆成队伍,从东郭门而入。只见东京百姓军民,扶老挈幼,迫路观看,如睹天神。是时天子引百官在宣德楼上,临轩观看……(见《水浒全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自然,水浒中描写的多数情节虽为史实演义而成,但虚构大大多于史实,惟上述场面与史实相当接近。请看李若水一年后写的《捕盗偶成》诗⑤: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
          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
          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啖此曹无乃错。
          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
          不如下诏省科繇,彼自归来守条约。
          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
          李若水(公元1093-1127年),字清卿,广平曲周县(今属河北)水德堡村人。早年在太学读书,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敕赐同上舍出身。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为元城县尉(《睽车志》卷二有“忠愍李公若水,宣和壬寅尉大名之元城”句。宣和四年为壬寅年)。“时河朔盗贼起,以捕护功改承仕郎,复以功赏转宣教郎,授平阳府司录。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春试学官,有司爱其文典雅近古,擢为第一,除济南府府学教授(《三朗北盟会编》卷八一《靖康忠愍曲周李公事迹》语)”。时徽宗昏庸无能,朝政由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把持,对北方日渐强大的金国采取妥协投降战略,“主和”派占据上风,李若水对此极为愤慨,多次上书皇帝,深中时病,条陈兴国治邦良策。
          上引《捕盗偶成》诗收入在《忠愍集》卷二。前八句,全都叙述宋江等三十六人从起义到受招安的事。诗中把这一系列复杂过程都作为发生在“去年”一年之内的事,当是诗的字句限制使然。这里的“去年”二字,是用来与第九句中的“今年杨江”表示时间区别的,指宋江等三十六人接受北宋王朝的招安,骑肥马、率众卒一同进入开封的年份说的,不应理解为宋江等人于起义的当年就接受了宋王朝的招安。并且,诗中明确指出,宋江在山东“起事”,后来三十六人并受招安。
          关于“今年杨江起河北”以下八句,“今年”自然指宋江招安后的第二年,“杨江”不知是何许人,遍查手头资料,未得。“战阵规绳视前作”是说“杨江”这支起义军的人员和作战能力和宋江等三十六人所领导的一支相仿佛。对此,河北居民纷纷上言希望宋廷对之进行“招安”,而不愿意宋廷再发兵去“征讨”。李若水当时刚刚进身到统治阶层,对北宋王朝正无限忠诚.对于河北居民的意见自然是反对的:“去年”对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招安并没有使朝廷获益,担心“招安”决非上策。从而提出“不如下诏省科徭”的治本之策。
          关于李若水写《捕盗偶成》诗的时间,作者没有注明,这里考察一下。按诗中“小臣无路扪高天”句,时李若水为“无路扪高天”的“小臣”,所记“捕盗”也定与其当时职务有关。从这两个“要素”看,该诗应写于其元城县尉任上。李若水是于宣和四年上任元城县尉的,至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任济南府府学教授,中间仅2年,期间,又有因捕(盗)护功改承仕郎、复以功赏转宣教郎,授平阳府司录的经历,而后司之职与捕盗就不相干了。既然因功升迁,至少要在元城县尉任上任职一年以上,所以,李若水写《捕盗偶成》诗的时间应是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
          就是说,历史上的宋江接受朝廷招安的时间与水浒描写是一致的,即:朝廷下招安诏书是“宣和四年二月”,宋江朝京面圣在“宣和四年三月”。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8-01-24 09:55
          回复
            5、覆灭
            看李若水《捕盗偶成》中记载,历史上的宋江等梁山好汉是被招安了,并且“三十六人同拜爵”,但诗中也流露出招安宋江当为朝廷的一个阴谋,属于“政治诱降”。
            事实正是如此,宋江被招安后好境不长,当年即被折可存“奉御笔”捕杀了——
            公讳可存,字嗣长,府州之折也……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这是北宋将领折可存(公元1096-1126)的墓志铭中的文字,为涉及“宋江”的现有历史资料中仅次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的最早、最原始记载之一,乃不可替代的第一手“实物”资料。折可存墓志铭全称《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宋)范圭撰文。原墓碑立于庚戌年(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1939年出土于府州天平山(今陕西省府谷县),现保存在西安碑林,碑文已收入《水浒传资料汇编》中。
            那么,墓志铭所载折可存平方腊后凯旋,“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是在什么时间呢?
            方腊是在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初九假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杀死方有常一家、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贫苦农民起义的,十一月初被尊称为“圣公”改元“永乐”,建立起农民政权。童贯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受命为江淮京浙宣抚使率兵前往镇压,时折可存为河东第四将,率领其他三将兵(东南第一将、第七将和京畿第四将)从军南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四月方腊被擒,但余众仍继续抗拒官军几达一年。对此,历史记载为宋师自出至凯旋“凡四百五十日”。就是说,折可存“班师过国门”的时间至少应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三月二十六日之后。
            问题来了:根据前面对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中的分析,宋江等受招安进城接受“拜爵”的时间也是在宣和四年三月,既然已经接受了招安,为什么折可存还“奉御笔:捕草寇宋江”?合理的解释就是宋江等受招安后旋即复叛了。为什么复叛?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句“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看,宋江太招摇、太猖狂了,遭了朝廷的“忌”,而此时方腊起义军已被彻底消灭,朝廷已有足够的军力了,并没有对其“妥善”安置。这在《捕盗偶成》中“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句似乎也似乎在暗示,当时朝廷的招安本就是“政治诱降”,被宋江识破后旋即复叛且更加“凶虐”,也暗示折可存捕杀宋江等时的惨烈。
            尽管宋江被折可存“不逾月,继获”了,但留守梁山泊之余部被彻底消灭,则是在宣和六年(公元1124),凶手是蔡居厚。
            关于蔡居厚诛杀宋江余部的史实,宋·洪迈在他的《夷坚志·乙志》卷第六《蔡侍郎》中记载道:
            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罢知青州,以病不赴,归金陵。疽发于背,命道士设醮,倩所亲王生作青词,少日而蔡卒……夫人恸哭曰:“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吾屡谏不听也。今日及此,痛哉。”
            该文字所在原文《蔡侍郎》亦被《水浒传资料汇编》收入。
            洪迈(公元1123-1202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与蔡居厚老家抚州临川邻郡,《夷坚志》所载抚州事颇多,况洪迈与蔡居厚相去不远,所以记载当是可信的。
            值得一提的是“宋江之党”也有漏网者,至少有史斌。
            (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说,“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秋七月,史斌据兴州,偕帝号。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建炎二年十一月,泾原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吴玠袭叛贼史斌,斩之。”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8-01-24 09:56
            回复


              IP属地:山东10楼2018-01-24 10:04
              回复


                IP属地:山东11楼2018-01-24 10:05
                回复
                  请批评
                  请补充


                  IP属地:山东12楼2018-01-24 10:08
                  回复
                    现在很好玩的是评价历史上宋江的时候,总是有一堆人说“什么宋江不行,被xx灭了”,结果翻翻宋史就会发现这些击败过宋江的人不止一个
                    当时的宋江打的数万官军不敢靠近,另一方面又是经常被县级如蒋圆这样的人当沙包……
                    会不会有可能是当时自称宋江的不止一个,而自称击败宋江的也不止一个,如王登父子,蒋圆张叔夜等等,而且彼此矛盾
                    其中张叔夜最有可能,不过是招降而不是活捉,他自己的乞病扎子里记录了自己的一堆功勋,平过贼,却就是没提宋江二字,很难想象被皇帝点明了的巨贼能被省略
                    宋史里擒其副贼更是从东都事略里添加,可信度存疑,而宋史徽宗记里明确表示是招降宋江——同时期的李若水捕盗偶成也表明真的宋江一伙是风风光光的招安,否则那叫献俘
                    接下来宋江参与征讨方腊(可能是余部),如三朝北盟会编里提到宋江参与时共二十万人讨方腊
                    总结:真宋江只有一个,而且被招降,自称平定宋江的人当时太多,不过打的是自称宋江的杂鱼还是自己吹牛吹出来的,不好说。
                    会不会是这种情况?


                    13楼2018-08-19 09:48
                    收起回复
                      “宋江起河朔,转掠十郡”,可能是河北人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8-08-20 03: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