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覆灭②
看李若水《捕盗偶成》中记载,历史上的宋江等梁山好汉是被招安了,并且“三十六人同拜爵”,但诗中也流露出招安宋江当为朝廷的一个阴谋,属于“政治诱降”。
事实正是如此,宋江被招安后好境不长,当年即被折可存“奉御笔”捕杀了——
公讳可存,字嗣长,府州之折也……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这是北宋将领折可存(公元1096-1126)的墓志铭中的文字,为涉及“宋江”的现有历史资料中仅次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的最早、最原始记载之一,乃不可替代的第一手“实物”资料。折可存墓志铭全称《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宋)范圭撰文。原墓碑立于庚戌年(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1939年出土于府州天平山(今陕西省府谷县),现保存在西安碑林,碑文已收入《水浒传资料汇编》中。
那么,墓志铭所载折可存平方腊后凯旋,“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是在什么时间呢?
方腊是在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初九假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杀死方有常一家、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贫苦农民起义的,十一月初被尊称为“圣公”改元“永乐”,建立起农民政权。童贯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受命为江淮京浙宣抚使率兵前往镇压,时折可存为河东第四将,率领其他三将兵(东南第一将、第七将和京畿第四将)从军南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四月方腊被擒,但余众仍继续抗拒官军几达一年。对此,历史记载为宋师自出至凯旋“凡四百五十日”。就是说,折可存“班师过国门”的时间至少应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三月二十六日之后。
问题来了:根据前面对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中的分析,宋江等受招安进城接受“拜爵”的时间也是在宣和四年三月,既然已经接受了招安,为什么折可存还“奉御笔:捕草寇宋江”?合理的解释就是宋江等受招安后旋即复叛了。为什么复叛?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句“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看,宋江太招摇、太猖狂了,遭了朝廷的“忌”,而此时方腊起义军已被彻底消灭,朝廷已有足够的军力了,并没有对其“妥善”安置。这在《捕盗偶成》中“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句似乎也似乎在暗示,当时朝廷的招安本就是“政治诱降”,被宋江识破后旋即复叛且更加“凶虐”,也暗示折可存捕杀宋江等时的惨烈。
尽管宋江被折可存“不逾月,继获”了,但留守梁山泊之余部被彻底消灭,则是在宣和六年(公元1124),凶手是蔡居厚。
关于蔡居厚诛杀宋江余部的史实,宋·洪迈在他的《夷坚志·乙志》卷第六《蔡侍郎》中记载道:
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罢知青州,以病不赴,归金陵。疽发于背,命道士设醮,倩所亲王生作青词,少日而蔡卒……夫人恸哭曰:“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吾屡谏不听也。今日及此,痛哉。”
该文字所在原文《蔡侍郎》亦被《水浒传资料汇编》收入。
洪迈(公元1123-1202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与蔡居厚老家抚州临川邻郡,《夷坚志》所载抚州事颇多,况洪迈与蔡居厚相去不远,所以记载当是可信的。
值得一提的是“宋江之党”也有漏网者,至少有史斌。
(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说,“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秋七月,史斌据兴州,偕帝号。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建炎二年十一月,泾原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吴玠袭叛贼史斌,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