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纪根拳论》
(木头人评注)
一、 “三个三”
1三线齐:百会穴与会阴穴一线对齐(此中正之本);左肩与左胯一线对齐,右肩与右胯一线对齐(此虽一家之言,可借鉴。)。无论进退转换,都要保持三线对齐,这样才能保证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手脚相连、上下一体、上虚下实、八面支撑(这一段是颠倒主次的讲法!能虚领顶劲则立身自然中正,而三线就自然齐;立身中正是原则要求,而三线齐是具体行功的衡量标准,而非用功之法!)。三尖对:走拳架时许多动作要求前手尖端(中指或拇指、(与)鼻尖和后脚下(后)跟相对,这样才能形成最合理的发劲结构;劲起于脚跟,透过中线,直达指梢(三尖对或名三尖照为中国武术各门派共同所遵循。);推手时才能力由背发,以中打中,发劲才能迅若雷霆(“迅若雷霆”不是太极拳思想!),一往无敌(推手不可能达“一往无敌”之境!)。三心涵:打拳时要求手心、胸心、脚心常涵(涵者内敛成虚也),三心常涵,才能使内劲含蓄,外柔内刚,推手中不丢不顶,妙用无穷(能涵则可渐能把握无过不及!)。
2内外相合
即外(之)腰、腿、胯相合(互相交合),内(之)意、气、神相合。(除各自相合外,内与外亦须相互契合,始名真相分!)。周身一家,互相顺随,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是外在之合。全神贯注,心意领气,布遍全身,渗透内外,上意手指,下意脚跟,互为依存,↗相互为用,这是内在之合(这个说法不甚合理:无内意引导即相合之意,焉有外在相合之形?须知外是内之外,内是外之内!是一非二!)。内外相合,可得太极内劲(此说亦谬:内外若一,即合道矣!即是太极,依此说须内外合后始能求“太极内劲”,则“相合”与“太极内劲”是二不是一,有是理乎?树人案:其实沈氏此语,义亦无错。错者语言表达不及也!此今人之通病:善以己意揣圣贤至道也!)。
3、虚实刚柔。
太极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此言阴阳也)此为贯穿体、用之纲领。上为虚,下为实(未必!下亦可虚上亦可实也);胸腹及内曲者为虚,后背及外凸者为实(此极关紧!实言前虚后实也,乃不变之规律不易之纲常也。);两腿中承受全身重量者为实,另一腿为虚,这是全部虚实变化的根本(此述澄甫公“太极拳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尔),虚实分明,则刚柔立判,两臂如藤条(以能随人尔),前胸似棉花(虚怀若谷耳),后背如钢板(实当如山岳也!),则可达到
刚柔并济(上诸法具,乃能参研上乘,然未必能得也!)。
4、气贴背
气贴背是“涵胸拔背”的加深(气贴背是功夫境地,涵胸拨背是用功方法。)。涵胸拔背,沉肩坠肘之后(此不可同语),将内劲沿脊背下沉到腰胯,直至脚跟(此内劲为何物?若属拳功,则既有拳功,又练何物?若未有拳功,何来“内劲”?)。腰胯为全身之枢纽(命门处为腰,右右称胯,前则曰腹,内名丹田。然枢纽之说未必尽然也。),肩胛骨是两臂内劲收放之关键(内劲收放亦名开合,开合在心、在意,在气,与肩胛骨何干?)。气贴背,则能使内劲收放自如,即力由脊发(此语矛盾,且能气贴背时尚不能“收发自如
”,也不等于“力由脊发”!拳经云:力从心借,气由脊发!气、力未能契合而如一时,则气是气、力是力也。),同时可形成前虚后实(前虚后实是功境,不是哪一种方式方法形成的!),胸腹气流通畅下行,松柔而化解来力(如是),后背圆满刚健,可御背后之敌(此言谬!前虚以敌前,后实以御后,则执着成定规,太极阴阳变化何在?此曲解先贤理论也!)。
5、神意足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神满则气足(用意正确可致意定神闲,闲则为蓄养,久则自足。),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此废话也!意气力须合而如一,始称功夫。)。其运作之际,全身松静,无丝毫拙力,虚领顶劲,将精神领起(废话!),意气率先而行,动作徐徐随后(意领气行,动作始生。),以意气带动全身(以意领气是用功法,但气要契于意都是功夫。),以轻灵运转沉着(轻灵运转是练功要求,能运转轻灵则是功夫境界!)。同时需注意意大千斤,手轻四两(比说未足师法!意大千斤是功夫,不是自己一想就能达到的!手有四两,何时能空?)。身体虚无透空,丝毫之力不受(如是);神意饱满圆融,千斤之力可破(嘴上官司!何也?如此四句,则足无敌于天下。),功成之后,推手时可以四两拨千斤(如前言功夫己成,此处却又倒退千年,真正语无论次也!)。神意自足的妙用还在于太极拳的慢练快用(神意若可
自足,而只能“慢练快用”?也算没有妄想。)。天下至快者莫过于意(快的是心念!意无快慢,以适为真!)、形未动,意先行(此一句可谓前言不搭后语)。意之所至,我动一寸,彼动一尺(须是真意始可!)。故太极拳虽慢犹快,慢即是快(虽慢犹快是何道理?慢就是慢,快就是快,若言慢即是快,那又何必分快分慢?)。
6、具发劲
太极拳架要求每一个动作都蓄势势待发,蕴含着暗中准备的内劲,要练到处处都能发劲(即寸劲),推手时方能使对方腾空跌出,才能做到挨到何处就何处出击(此说也算合理,唯觉胸怀偏执,然依此义,则拳术阴阳交替、虚实变转、内外开合之道,恐难生矣!)。
二太极推手之五劲
五劲即“接”、“听”、“引”、“化”、“发”。
接劲:用腰胯接劲,不可用手接劲。松腰胯,将彼劲接到自己脚跟。对方来意,我用意接;对方对力,我先发制人,但不丢不顶。(接劲可理解为与人搭手、相接的方法功夫,是要先练到身上好,而不应当作是怎样去接他人攻击过来的劲力!)
听劲:以接触点听劲,通过皮肤感知对方来力之大小、方向、速度、随曲就伸,将其引化。(听劲只是一种比喻,不可拘于听宫用功,关键在于感知相应,没有或不在接触点上,亦能听感!)
引劲:沉肩坠肘,脚分虚实,腰肘向后,左右移动,使对方双脚离,如临深渊。(无境界)
化劲:手轻放意,涵胸,上身松静,以腰胯带动一切,使对方来力如捕风捉影,无处施力,无可进攻。
发劲:将对方引进落空后,自己周身相合,储气贴背、意气神、腰腿胯同步对准对方中心,意放足,力由脊发,速度如放箭,令对方腾空而出(未必!)。
推手时,先练接、听、引、化,方能发劲。
三、沈纪根所传太极推手连接劲歌诀:
静意气,涵松沉;轻灵活,动连绵。
推手时,静当先;顶头悬,分虚实;松腰胯,手放意。
引轻细,脚离地;涵合开,发放箭。
他用力,化而后发,化即是发,借力发人。
他用意,引而后发,引即是发,引力发人。
能引化,能发人,不丢顶,能入门。
四沈纪根先生传太极拳推手有病无病歌:
有病:
双手接劲,接上力顶。
双脚双重,身体前冲。
直来直去,腰胯难动。
不听来劲,手脚乱动。
硬推硬拉,力尽告终。
无病:
上身中正,手放意听。
脚分虚实,腰胯接劲。
接引化发,变动腰胯。
化而后发,借力发人。
引而后发,引力发人。(一家之言,仅可参考!)
(木头人评注)
一、 “三个三”
1三线齐:百会穴与会阴穴一线对齐(此中正之本);左肩与左胯一线对齐,右肩与右胯一线对齐(此虽一家之言,可借鉴。)。无论进退转换,都要保持三线对齐,这样才能保证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手脚相连、上下一体、上虚下实、八面支撑(这一段是颠倒主次的讲法!能虚领顶劲则立身自然中正,而三线就自然齐;立身中正是原则要求,而三线齐是具体行功的衡量标准,而非用功之法!)。三尖对:走拳架时许多动作要求前手尖端(中指或拇指、(与)鼻尖和后脚下(后)跟相对,这样才能形成最合理的发劲结构;劲起于脚跟,透过中线,直达指梢(三尖对或名三尖照为中国武术各门派共同所遵循。);推手时才能力由背发,以中打中,发劲才能迅若雷霆(“迅若雷霆”不是太极拳思想!),一往无敌(推手不可能达“一往无敌”之境!)。三心涵:打拳时要求手心、胸心、脚心常涵(涵者内敛成虚也),三心常涵,才能使内劲含蓄,外柔内刚,推手中不丢不顶,妙用无穷(能涵则可渐能把握无过不及!)。
2内外相合
即外(之)腰、腿、胯相合(互相交合),内(之)意、气、神相合。(除各自相合外,内与外亦须相互契合,始名真相分!)。周身一家,互相顺随,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是外在之合。全神贯注,心意领气,布遍全身,渗透内外,上意手指,下意脚跟,互为依存,↗相互为用,这是内在之合(这个说法不甚合理:无内意引导即相合之意,焉有外在相合之形?须知外是内之外,内是外之内!是一非二!)。内外相合,可得太极内劲(此说亦谬:内外若一,即合道矣!即是太极,依此说须内外合后始能求“太极内劲”,则“相合”与“太极内劲”是二不是一,有是理乎?树人案:其实沈氏此语,义亦无错。错者语言表达不及也!此今人之通病:善以己意揣圣贤至道也!)。
3、虚实刚柔。
太极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此言阴阳也)此为贯穿体、用之纲领。上为虚,下为实(未必!下亦可虚上亦可实也);胸腹及内曲者为虚,后背及外凸者为实(此极关紧!实言前虚后实也,乃不变之规律不易之纲常也。);两腿中承受全身重量者为实,另一腿为虚,这是全部虚实变化的根本(此述澄甫公“太极拳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尔),虚实分明,则刚柔立判,两臂如藤条(以能随人尔),前胸似棉花(虚怀若谷耳),后背如钢板(实当如山岳也!),则可达到
刚柔并济(上诸法具,乃能参研上乘,然未必能得也!)。
4、气贴背
气贴背是“涵胸拔背”的加深(气贴背是功夫境地,涵胸拨背是用功方法。)。涵胸拔背,沉肩坠肘之后(此不可同语),将内劲沿脊背下沉到腰胯,直至脚跟(此内劲为何物?若属拳功,则既有拳功,又练何物?若未有拳功,何来“内劲”?)。腰胯为全身之枢纽(命门处为腰,右右称胯,前则曰腹,内名丹田。然枢纽之说未必尽然也。),肩胛骨是两臂内劲收放之关键(内劲收放亦名开合,开合在心、在意,在气,与肩胛骨何干?)。气贴背,则能使内劲收放自如,即力由脊发(此语矛盾,且能气贴背时尚不能“收发自如
”,也不等于“力由脊发”!拳经云:力从心借,气由脊发!气、力未能契合而如一时,则气是气、力是力也。),同时可形成前虚后实(前虚后实是功境,不是哪一种方式方法形成的!),胸腹气流通畅下行,松柔而化解来力(如是),后背圆满刚健,可御背后之敌(此言谬!前虚以敌前,后实以御后,则执着成定规,太极阴阳变化何在?此曲解先贤理论也!)。
5、神意足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神满则气足(用意正确可致意定神闲,闲则为蓄养,久则自足。),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此废话也!意气力须合而如一,始称功夫。)。其运作之际,全身松静,无丝毫拙力,虚领顶劲,将精神领起(废话!),意气率先而行,动作徐徐随后(意领气行,动作始生。),以意气带动全身(以意领气是用功法,但气要契于意都是功夫。),以轻灵运转沉着(轻灵运转是练功要求,能运转轻灵则是功夫境界!)。同时需注意意大千斤,手轻四两(比说未足师法!意大千斤是功夫,不是自己一想就能达到的!手有四两,何时能空?)。身体虚无透空,丝毫之力不受(如是);神意饱满圆融,千斤之力可破(嘴上官司!何也?如此四句,则足无敌于天下。),功成之后,推手时可以四两拨千斤(如前言功夫己成,此处却又倒退千年,真正语无论次也!)。神意自足的妙用还在于太极拳的慢练快用(神意若可
自足,而只能“慢练快用”?也算没有妄想。)。天下至快者莫过于意(快的是心念!意无快慢,以适为真!)、形未动,意先行(此一句可谓前言不搭后语)。意之所至,我动一寸,彼动一尺(须是真意始可!)。故太极拳虽慢犹快,慢即是快(虽慢犹快是何道理?慢就是慢,快就是快,若言慢即是快,那又何必分快分慢?)。
6、具发劲
太极拳架要求每一个动作都蓄势势待发,蕴含着暗中准备的内劲,要练到处处都能发劲(即寸劲),推手时方能使对方腾空跌出,才能做到挨到何处就何处出击(此说也算合理,唯觉胸怀偏执,然依此义,则拳术阴阳交替、虚实变转、内外开合之道,恐难生矣!)。
二太极推手之五劲
五劲即“接”、“听”、“引”、“化”、“发”。
接劲:用腰胯接劲,不可用手接劲。松腰胯,将彼劲接到自己脚跟。对方来意,我用意接;对方对力,我先发制人,但不丢不顶。(接劲可理解为与人搭手、相接的方法功夫,是要先练到身上好,而不应当作是怎样去接他人攻击过来的劲力!)
听劲:以接触点听劲,通过皮肤感知对方来力之大小、方向、速度、随曲就伸,将其引化。(听劲只是一种比喻,不可拘于听宫用功,关键在于感知相应,没有或不在接触点上,亦能听感!)
引劲:沉肩坠肘,脚分虚实,腰肘向后,左右移动,使对方双脚离,如临深渊。(无境界)
化劲:手轻放意,涵胸,上身松静,以腰胯带动一切,使对方来力如捕风捉影,无处施力,无可进攻。
发劲:将对方引进落空后,自己周身相合,储气贴背、意气神、腰腿胯同步对准对方中心,意放足,力由脊发,速度如放箭,令对方腾空而出(未必!)。
推手时,先练接、听、引、化,方能发劲。
三、沈纪根所传太极推手连接劲歌诀:
静意气,涵松沉;轻灵活,动连绵。
推手时,静当先;顶头悬,分虚实;松腰胯,手放意。
引轻细,脚离地;涵合开,发放箭。
他用力,化而后发,化即是发,借力发人。
他用意,引而后发,引即是发,引力发人。
能引化,能发人,不丢顶,能入门。
四沈纪根先生传太极拳推手有病无病歌:
有病:
双手接劲,接上力顶。
双脚双重,身体前冲。
直来直去,腰胯难动。
不听来劲,手脚乱动。
硬推硬拉,力尽告终。
无病:
上身中正,手放意听。
脚分虚实,腰胯接劲。
接引化发,变动腰胯。
化而后发,借力发人。
引而后发,引力发人。(一家之言,仅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