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座楼吧 关注:288,708贴子:946,423

无法否认文玩核桃的文化价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8-01-23 16:19回复
    我们追求的是玩核桃的境界,玩的是岁月的沉淀,寻的是陪伴知己,文玩无贵贱,别再瞎叨叨,只有懂核桃的人,才能体会那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才能体会出那种发自心底的喜爱。文玩核桃:从一个6000到10元一对没人问。每个行业都有起起落落的时候,有高就有低,精品永远是精品,文玩核桃的价格随着文玩市场得逐渐成熟,回归了理性,赌青皮得疯狂,早已埋没在了时间的年轮当中。


    2楼2018-01-23 16:20
    回复
      一个高价与低价的金钱数字落差游戏,博取了众多读者的眼球,却寒了众多核友心中文化价值。文玩核桃价格高歌猛进,一路高涨。不过,近两、三年,文玩核桃的价格有所回落。这是不是意味着像文中提到的:“大量农户种植产量过高,价格一路下跌”。其实,这只是文玩核桃行业,从追逐利益,发展到了重视文化价值的理性阶段。


      3楼2018-01-23 16:20
      回复
        赌青皮的核友,随着对文玩核桃文化认识的深化,不再受当初暴利心态的驱动,回归了理性。一对青皮核桃,即使是再高深,资历再老的核友,都不敢肯定:去掉青皮,就会出现一对精品,而出现通货的概率极大。抛去了暴利心态,立足文玩核桃的文化价值,赌青皮的行为自然也就被大多数的核友摒弃了。


        4楼2018-01-23 16:21
        回复
          文玩核桃,始于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直至今日,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从当初的手疗用途,逐渐发展成一套把玩、鉴赏、收藏的文化体系。文玩核桃,把玩两、三年,经过手上油脂的润浸,渐渐地就会拥有枣红色的包浆。把玩时间久了,还会有玉的温润感,散发出柔和的光泽。两个核桃轻轻敲击,还会发出金石的碰撞声。把玩时间越久,沾的人气越多,核桃也就通了人性。


          5楼2018-01-23 16:21
          回复
            文玩核桃,带给核友的是健康,是乐趣。手里把玩的不是金钱,而是核友们对雅趣的感悟,对岁月的积淀,对人生的思考!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沧海桑田的变化从未止歇。人生有起伏,社会发展也有起落,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6楼2018-01-23 16:21
            回复
              《吕氏春秋》中写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是秦时养生家的精辟论述。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气郁”则可能百病生,治愈之方莫过于运动躯体了。毋庸置疑,一对核桃搓揉于手,能够流通血脉,让身体健康。几千年来,在祖国传统养生学里,诞生了虚静养生之法,相对应的就是涵养我们的精神。无论是道家的入静、佛家的禅定,与虚静是相通的,都有“心和”而“形全”的作用。


              7楼2018-01-23 16:21
              回复
                《吕氏春秋》中写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是秦时养生家的精辟论述。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气郁”则可能百病生,治愈之方莫过于运动躯体了。毋庸置疑,一对核桃搓揉于手,能够流通血脉,让身体健康。几千年来,在祖国传统养生学里,诞生了虚静养生之法,相对应的就是涵养我们的精神。无论是道家的入静、佛家的禅定,与虚静是相通的,都有“心和”而“形全”的作用。


                8楼2018-01-23 16:22
                回复
                  在社会大环境中,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态,是人类大集体创造出来的。作为个体的人,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状态。在这个状态里面,充斥着纷繁的欲望,扰乱着我们的精神。当我们内心充满名利,钱、权、色等贪欲时,就会心气虚浮。玩起核桃来,只能算是附庸风雅罢了,甚至会把文玩核桃当作金钱之物来看待。


                  9楼2018-01-23 16:22
                  回复
                    迷失在欲望之中,与虚静渐行渐远,就会让我们产生苦恼、烦躁、郁闷、悲痛等不良情绪,生命的内在能量就会流逝。就如同《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那样“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所以,不妨让我们把文玩核桃,作为养生、升华心灵的一把钥匙!在玩核桃时,追求片刻的清虚静笃,沉心静气,把不良的欲望排除在精神之外。


                    10楼2018-01-23 16:22
                    回复
                      进入摒弃纷繁思虑的虚静状态,我们的生理调控机能就会慢慢增强。蓄养了精神,我们的形体反而会更健康。甚至在虚静状态下,去感悟养性立德:不贪求、不妄想、不患得患失,心存善良,明是非,为人谦和,不违背自然规律,随富随贫且随喜,逆境之中求安乐等等,自然也就能够做到“得神者生”了!


                      11楼2018-01-23 16:22
                      回复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贝勒手三样宝,扳指、核桃、笼中鸟。”这里的核桃指的就是文玩核桃。文玩核桃的把玩历史始于隋,兴于唐宋,盛于清明,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玩核桃把玩文化,其中以京津地区为最。文玩核桃又称作“手疗核桃”,古时雅称“掌珠”,民间还有“揉核桃”“团核桃”等多种叫法。


                        12楼2018-01-23 16:23
                        回复
                          俗语“十指连心”,即手上的穴位丰富,且与周身的经络、脏器相通,中医认为通过适当的刺激,可以疏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核桃不同于金银玉石,它冬不凉、夏不燥,在掌中把玩时,既达到健身的目的,又增加了趣味性。现存于江苏徐州的汉代画像石中的“戏九图”证明这种“玩儿法”至少在汉朝是已出现。


                          13楼2018-01-23 16:23
                          回复
                            核桃真正广泛地被用作把玩是从明朝开始的,在最开始只是宫廷中的琴师锻炼并保持手指灵活性的辅助工具,不料经过长期摩挲把玩后发现核桃变得周身通红、包浆圆润、如玉如瓷、逐渐被其他宫人们喜爱,随即在宫中普及开来,成为养生的器具。后来,慢慢传入民间,随着把玩人数的增加,逐渐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文化。


                            14楼2018-01-23 16:23
                            回复
                              明朝的市井文化浓郁,这或许与明太祖朱元璋的草根出身有关,这样的出身背景推动了上流社会的世族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结合,总之,把玩核桃的风气迅速在明朝流行开来。把玩的人多了,就产生了攀比,人们开始追求核桃表面纹理、大小、稀有程度、包浆润泽度、形状是否配对,而核桃表面纹理的错综复杂也促进了另外一种工艺的产生——核桃雕刻。


                              15楼2018-01-23 16: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