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提议进攻日本,为什么康熙没有行动?
1683年,施琅率领水师从铜山出发,开始收复台湾。此时的台湾尚处于郑家的掌控之中,但此时郑成功早已作古,清军此时收复台湾再适合不过。这场战役毫无悬念,施琅没用多长时间就收复了台湾。从此中国的版图,再一次变的完整。但是不久之后,康熙接到了一封奏章,奏章的内容是施琅在收复台湾之后,看上了日本。从明代开始,倭寇就一直盛行,侵扰我东南沿海。所以,施琅提出,趁着军队现在士气高涨,干脆一鼓作气,打下日本,免去后顾之忧。

施琅在信中对康熙表示:倭贼盘踞海外为祸,自前明起已有百余年,今锐气正盛,可效元祖之事,提中国之兵伐之,永绝倭患,安定东南。说穿了就是要顺势讨伐日本,其实这件事之前朝代就干过一次,之前元朝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就两次出兵征伐日本,但是都大败而回。

前后损兵折将竟然高达二十万人,但是这个时候的清朝刚刚完成横跨海峡的作战,士气正盛,而且当时日本由于闭关锁国,军备落后,和中国的实力差距很大,考虑到倭寇在沿海的肆虐,不仅有理由而且有必要征伐日本,至少让它彻底的臣服,所以康熙也是召集了内阁大臣商议此事。
但是康熙是明智的,忽必烈那么强大尚且无法占领日本本土,何况满清脆弱的水军,一个小小的台湾尚且打了二、三十年,何况十倍的日本?如果打下去,康熙就成了隋炀帝,万劫不复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施琅打算效法孙策,从袁术处借兵,进而平定江东。施琅的意图是借着康熙的兵,自己善于海战,以台湾为跳板,继尔占领琉球、日本、北海道、库叶岛、吕宋岛、印尼、马来西亚等,自己当岛国皇帝。施琅和魏延一样,天生反骨,自己常年带兵,善于海战,他借着康熙的兵拿下日本等岛国后,康熙的陆军耐何不了他,他可借机称帝当天皇,与康熙分庭抗礼。
康熙派施琅去收复台湾根本不是看重台湾这个岛,而是因为岛上称霸王的是明朝旧部。
康熙当初平定三潘就是因为这些汉人异性王爷不老实,一直想搞事。郑氏在台湾一直骚扰闽南地区的人民,不停地给康熙制造麻烦。所以康熙才要收复台湾。

但是康熙的水军很弱,而且没有能领兵的将才,之后还是听取了李光地的建议加上姚启圣的推荐,和郑氏结仇的施琅又加入了清军。
日本也是海上的一座岛,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经济情况也不好,而且从很久之前就一直是我国的附属国。康熙连台湾都看不上,离大陆更远的日本他自然是看不上的。所以自然不会让施琅去攻打日本。
其次就是如果日本被攻克下来,康熙要派人去镇守。天高皇帝远,万一派去的人有了谋反的心,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而且一旦有人攻打日本,康熙还要派军去守,但是康熙的水军本来就弱。
为了一个岛,费这么大的力气,康熙觉得不划算,所以才拒绝了施琅的提议。
1施琅没有把握能够攻占日本,过往的战绩康熙很清楚。2施琅提醒康熙,台湾是对外前线,不要撤我。于是施琅的六子施世骠,也就是所谓的施青天施世纶的弟弟,也做到福建水师提督。3,给了施家海外用兵的权力,这不就是造成了一个海外吴三桂的机会了吗?4,水师建造耗费太高,康熙自己四面用兵花钱如流水,怎么可能再去开个坑。要知道康熙一生最大的对手一个是吴三桂,一个是葛二蛋,啊,是葛尔丹。吴三桂几乎毁了满人在顺治朝的武功大业,葛尔丹则差点重演蒙古与金的故事。

1683年,施琅率领水师从铜山出发,开始收复台湾。此时的台湾尚处于郑家的掌控之中,但此时郑成功早已作古,清军此时收复台湾再适合不过。这场战役毫无悬念,施琅没用多长时间就收复了台湾。从此中国的版图,再一次变的完整。但是不久之后,康熙接到了一封奏章,奏章的内容是施琅在收复台湾之后,看上了日本。从明代开始,倭寇就一直盛行,侵扰我东南沿海。所以,施琅提出,趁着军队现在士气高涨,干脆一鼓作气,打下日本,免去后顾之忧。

施琅在信中对康熙表示:倭贼盘踞海外为祸,自前明起已有百余年,今锐气正盛,可效元祖之事,提中国之兵伐之,永绝倭患,安定东南。说穿了就是要顺势讨伐日本,其实这件事之前朝代就干过一次,之前元朝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就两次出兵征伐日本,但是都大败而回。

前后损兵折将竟然高达二十万人,但是这个时候的清朝刚刚完成横跨海峡的作战,士气正盛,而且当时日本由于闭关锁国,军备落后,和中国的实力差距很大,考虑到倭寇在沿海的肆虐,不仅有理由而且有必要征伐日本,至少让它彻底的臣服,所以康熙也是召集了内阁大臣商议此事。
但是康熙是明智的,忽必烈那么强大尚且无法占领日本本土,何况满清脆弱的水军,一个小小的台湾尚且打了二、三十年,何况十倍的日本?如果打下去,康熙就成了隋炀帝,万劫不复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施琅打算效法孙策,从袁术处借兵,进而平定江东。施琅的意图是借着康熙的兵,自己善于海战,以台湾为跳板,继尔占领琉球、日本、北海道、库叶岛、吕宋岛、印尼、马来西亚等,自己当岛国皇帝。施琅和魏延一样,天生反骨,自己常年带兵,善于海战,他借着康熙的兵拿下日本等岛国后,康熙的陆军耐何不了他,他可借机称帝当天皇,与康熙分庭抗礼。
康熙派施琅去收复台湾根本不是看重台湾这个岛,而是因为岛上称霸王的是明朝旧部。
康熙当初平定三潘就是因为这些汉人异性王爷不老实,一直想搞事。郑氏在台湾一直骚扰闽南地区的人民,不停地给康熙制造麻烦。所以康熙才要收复台湾。

但是康熙的水军很弱,而且没有能领兵的将才,之后还是听取了李光地的建议加上姚启圣的推荐,和郑氏结仇的施琅又加入了清军。
日本也是海上的一座岛,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经济情况也不好,而且从很久之前就一直是我国的附属国。康熙连台湾都看不上,离大陆更远的日本他自然是看不上的。所以自然不会让施琅去攻打日本。
其次就是如果日本被攻克下来,康熙要派人去镇守。天高皇帝远,万一派去的人有了谋反的心,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而且一旦有人攻打日本,康熙还要派军去守,但是康熙的水军本来就弱。
为了一个岛,费这么大的力气,康熙觉得不划算,所以才拒绝了施琅的提议。
1施琅没有把握能够攻占日本,过往的战绩康熙很清楚。2施琅提醒康熙,台湾是对外前线,不要撤我。于是施琅的六子施世骠,也就是所谓的施青天施世纶的弟弟,也做到福建水师提督。3,给了施家海外用兵的权力,这不就是造成了一个海外吴三桂的机会了吗?4,水师建造耗费太高,康熙自己四面用兵花钱如流水,怎么可能再去开个坑。要知道康熙一生最大的对手一个是吴三桂,一个是葛二蛋,啊,是葛尔丹。吴三桂几乎毁了满人在顺治朝的武功大业,葛尔丹则差点重演蒙古与金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