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鞍山交通广播诚意巨献《鞍山往事》栏目
爱鞍山,就来聆听《鞍山往事》
鞍山往事(38)兵妈妈.mp3
10:46
来自鞍山新视听
现任鞍山军分区和市民政局共同成立的退役士兵创业协会副会长的张敏,她还有个响亮的称呼叫做“兵妈妈”。这“兵妈妈”的称号,可不是随便叫出来的,这其中,凝结了张敏,在立山街道办事处武装部长岗位上,和离岗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对她的新兵孩子们的无尽的爱;凝结了兵孩子们,对“兵妈妈”多年来,赋予给他们的无疆母爱的永远记忆......

(图为“兵妈妈”张敏)
“兵妈妈”张敏在担任立山办事处武装部长后,她为部队输送的战士,无一退兵。这其中,有90%的人被评为优秀士兵,79%的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1%的人立功受奖。这么多的好成绩是怎么取得的呢?它源于一个特殊的纽带——家书。
20年来,“兵妈妈”寄出的家书和各种信件、贺卡共计9万余封。她说:“如今的入伍青年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一时适应不了角色转换,家书能传递最真挚的感情,心理辅导就特别重要。”
逢年过节,“兵妈妈”必须做的一件事儿,就是给她的“兵儿子”们写家书,寄去贺信和礼物。有一次,“兵妈妈”的故事被报纸刊登后,一下子涌来了很多封战士的来信,有的找她探讨人生,有的倾诉内心的孤独和苦恼。“兵妈妈”把这些人的地址一一记下来,之后一个不落的给孩子们回信。
(图为“兵妈妈”张敏)
2010年,“兵妈妈”送走的最后一批新兵中,有个叫刘斌的大学生士兵。他入伍后很不适应部队高强度的训练,大腿在爬行训练时也磨出了血泡,90公斤的体重,训练下来剩下了65公斤。他来信告诉“兵妈妈”说:“我实在受不了了!拼命训练还是倒数第一,班长批评,战友们瞧不起,我要脱掉军装回家。”
“兵妈妈”见信着急了。她连夜写了情真意切,理清意身的长长的家书,劝慰刘斌:一定要坚定目标不退缩。信的结尾还附了一首诗:“也许你训练失衡/也许你摸爬滚打留下伤痛/战友啊,叹息有什么用?/挫折会换来坚强,创伤会锻造英雄……”
母子连心呢。“兵妈妈”的话,每一句都为刘斌鉴定决心,重树信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终于脱颖而出了:他在上百次的比赛中,都夺得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某集团军“兵王”的称号,还荣立了三等功。他的事迹上了中央七频道“军事天地”节目,还被破格提拔为副连长。听到这些喜讯,“兵妈妈”流泪了。这是一位母亲,为儿子的转变和成长,流出的幸福泪......
某空军机场地勤兵吴迪,他母亲得了重病,他回家探亲,不到一个星期,部队突然来了紧急电话让他归队。在归队途中,吴迪给“兵妈妈”打来电话,哭着说:“‘兵妈妈’,有事求你,我母亲病重快不行了,没有几天活头了,我来不及给母亲送终了,爸爸还是残疾人……到时候,麻烦你找几个人,帮我把妈妈送走吧!”
吴迪边打电话边哭泣,“兵妈妈”也哭着对吴迪说:“孩子,你放心吧,一切由‘兵妈妈’处理,你就放心回部队吧!”
吴迪的妈妈去世的那天,天下着大雪,“兵妈妈”带领6名退伍兵,亲手给吴迪妈妈穿好衣服,抬着他妈妈送到殡仪馆,又把他妈妈的骨灰安葬在卧龙山陵园……
处理完吴迪妈妈后事,“兵妈妈”大病一场,高烧不退,住了一个多月的院,可她一点都不后悔,她说:“我完成了一个战士的嘱托,能让孩子安心服役,我才无愧于‘兵妈妈’的称号!”
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应征入伍后,家里就只剩下老人了,遇到生老病死的大事,部队服役的孩子们根本没有办法及时赶回来。为了国防事业的稳固,“兵妈妈”于1998年成立了立山“拥军110”小分队,专门替军属们排忧解难。
进藏兵李宏军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又患重病……他万分无助地给“兵妈妈”写来求援信。拥军“110”小分队伸出了援助的手,队员王勇帮助李宏军的母亲换煤气罐、买药、买菜,“兵妈妈”亲自守候在他妈妈身边,直到手术成功。
一次,“兵妈妈”得知82岁的老军人唐元春心脏病犯了,立即和拥军“110”小分队的5名退伍兵赶到他家。当时,唐元春斜躺在沙发上已说不出话,小孙子吓得哇哇大哭。“兵妈妈”和队员们快速将老人送进医院,老人脱离危险已是午夜时分。
渐渐地,拥军“110”小分队的服务范围扩大到了社区,老人背不动液化气罐、忘带钥匙进不了门……拥军“110”小分队的队员都能及时出现。
一次,鞍钢烧结总厂新烧分厂要将100多吨的大铁块全部搬到三层旋转楼梯上面,厂里缺人、缺设备,厂长着急地找到了拥军“110”,张敏率领队员们马上赶到现场救急,想方设法帮助工厂解决了难题。直到张敏退休前,拥军“110”为军属和老百姓做好事上万件。
站在烈士陵园英烈馆里烈士韩光的照片前,“兵妈妈”满脸泪水,时光回到了鞍山解放前夕的1948年。
那时,“兵妈妈”家住立山沙河桥北的沙河村,一天晚上,家里的大门被敲开,只见两个受伤的解放军战士站在大门外,其中一个战士叫韩光,“兵妈妈”的母亲连忙把他们搀扶进来,帮他们清理、包扎伤口。
韩光伤好回到驻扎在“兵妈妈”家附近的部队后,经常到“兵妈妈”家帮忙挑水、砍柴,还常给张敏家送白面馒头和煎饼等食物。“兵妈妈”家境很贫苦,这些救命的食物救了一家人,她们感激解放军,把韩光当成恩人。
2月初的一天,韩光穿着“兵妈妈”母亲的棉袍出去执行任务,不幸踩中地雷,壮烈牺牲,那年他才26岁。“兵妈妈”的母亲为了回报韩光的恩情,她加入到拥军队伍中,给战士做军鞋,帮战士写家书。那些不会写字的小兵叫“兵妈妈”的母亲为“张妈妈”。
解放后,韩光的遗体被安葬在七岭子烈士陵园。每到清明节,“兵妈妈”的母亲都要带着她们兄妹到烈士陵园祭拜韩光。
1978年,张敏一家再来祭拜韩光的时候,发现韩光墓前的木头牌子没有了!韩光的墓地找不到了!韩光的母亲临终前拉住“兵妈妈”的手说:“你可一定要找到咱家恩人的遗骨啊。”

(图为“兵妈妈”张敏)
2015年6月,“兵妈妈”又一次来到烈士陵园寻找。印象中韩光当年下葬的地方,已经在烈士陵园围墙外了,长满了附近村民种植的果树。
烈士陵园管理处领导说:“2007年,烈士陵园重新规划,已将包括韩光烈士的500多名无法确认姓名的烈士合葬了”。
恩人的安息地点找到了,母亲的遗愿完成了。“兵妈妈”万分激动的说:“咱们永远不能忘记解放鞍山的恩人们啊!”
“兵妈妈”的母亲先后送三个儿子参军,女儿嫁给军人,孙子也考取了军校。张家可谓两代“兵妈妈”、一生拥有军情。
母爱最伟大。“兵妈妈”张敏坚持20多年如一日,把殷殷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她的“兵儿子”们,献给了守卫国防的子弟兵们。
为此,她先后获得“全国十大优秀兵妈妈”、辽宁省“模范武装部长”、辽宁省“拥军模范”、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图为“兵妈妈”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