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在中国的命运,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不解到敞开怀抱,再到回归理性的心理过程2016-10-18 三工君 三工战队
不知道小伙伴们是否有留意过,我们去到一些古镇或者古村落旅游的时候,看到的房子要么是木质搭建,要么是青砖砌筑或泥土夯实而成的。但不知从何时起,一栋栋颜色鲜艳、纹理粗糙、砖料外露的砖房就矗立在了我们生活的周边,也许是教堂,也许是乡村小洋房。而这些颜色和材料略显突兀的房子,在那些传统院落或者泥房依然保留完整的地方就显得格外扎眼,这时候去问年长的老人,得到的答案大多也是才建了没多久,或者十年、或者几十年。看到这不要觉得奇怪,毕竟红砖在中国的广泛使用也不过才几十年。
一、两种建筑发展思路
人类在离开洞穴后,开始了搭建住房的历史。在住房的早期,世界上的主要文明都使用了木材来营建人们能够在其中遮风挡雨的建筑,而且木材本身既可承受拉力也能够承受压力,用来营建大跨度室内空间的技术就相对要简单得多。然而木头容易腐朽、发生火灾,北宋开封城商贾辐辏,人口百万,几次火灾就能够烧掉半座城。木材的这项易燃、易腐朽特性与古代人们期望的建造永垂不朽的建筑相去甚远,即使是建造了金字塔的古埃及人,在营建巨大的神庙建筑时,仍然采用了木结构的屋架,只是使用了石柱来支撑屋架;希腊人建造了大量的神庙建筑,保留到今天的也只是石柱,石柱上的屋顶很早以前就消失了。
相比于木材的受压与受拉能力都较强的特点,砖石却是只能承受压力的材料。人们用砖石堆建金字塔、或者是建造地下墓穴还是相对简单的技术,可是要用砖石来营造大跨度的室内空间就是非常复杂的技术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只有古罗马人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
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已经开始大规模运用砖石拱券技术来营建大跨度的室内空间,工匠们通过将砖石砌成半圆形的拱券,可以将横向的应力分解到竖向上,从而解决了长久以来无法使用砖石来营造大跨度建筑空间的难题。到了公元元年,罗马人已经熟练的运用筒券交叉办法来建造公共建筑了(最惯用的是用三个横向筒券与一个纵向筒券交叉,称为“巴西利卡”的厅堂)。这类筒券交叉的建筑,可以在保持建筑稳定性的同时解决了采光问题。

巴西利卡:古罗马筒状穹窿建筑的代表作
中国掌握筒券交叉法晚于西方1000多年,约在明朝洪武时期,建造了第一座筒券交叉的公共建筑——无梁殿,不使用梁与柱、完全通过砖块垒砌成券洞穹顶的大型建筑。

使用筒券交叉法建造的无梁殿,材料正是青砖
由于建造简单、取材方便,木质建筑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主流。而西方由于很早就掌握了使用砖石建造大型建筑的方法,使得砖石建筑在西方很普遍。
二、发展在西方
材料的需求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发展。虽然中国很多建筑都是木材搭建起来的,但是使用青砖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到乌镇、苏州所看到的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古镇民居就是个例证。中国喜欢使用青砖,西方偏爱红砖,这并非是因为人们的审美倾向,反而很可能是因为烧制工艺的差别所致。
红砖和青砖都是用粘土高温烧成,颜色差别在于烧制过程中是否接触氧气。燃烧时氧气充足,黏土中的铁元素就会充分氧化生成氧化铁,砖块为红色;氧气不足,部分氧化铁就会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和氧化亚铁,砖呈现青灰色。
砖坯接触的氧气量则取决于砖窑的构造与制作工艺。罗马砖窑一般敞开窑顶,氧气充足,黏土得以充分氧化,铁元素被固定成红色的氧化铁。中国古代的砖窑则都有窑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封窑技术——烧制末期,工人将排烟口与炉膛进气口完全封闭,窑内随即进入缺氧环境,青砖的青灰色便得以固定。
砖窑构造的差别,则是因为不同的建筑发展方向——古罗马很早以前发展出了成熟的砖石建筑,对砖的需求量非大型砖窑不能满足。当时大型砖窑穹顶造价极其昂贵,只能敞开窑顶。而中国古建筑以木构为主,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砖块长期仅用于给大户人家修墓、铺地。有限的需求造就了精工细作的小型砖窑,窑顶成本远低于西方。中国古代还发明出炉膛在窑室侧面的横焰窑和火焰在窑室内回旋的倒焰窑,以提高燃料利用效率。

古罗马的敞口直焰砖窑

中国的横焰窑和倒焰窑结构
最早的砖窑出现在公元前7500年,在位于中东的底格里斯流域。在西方的早期文明中,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开始大量使用红砖,古罗马继承并发扬了使用红砖建房子的方法,有不少建筑仍保留到了今天。
12世纪时,红砖从意大利北部被重新介绍到德国北部,并在北欧掀起了用砖块砌成哥特式建筑的风格。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红砖经由意大利重新带入德国,最后蔓延到荷兰、德国、芬兰、俄罗斯等这些国家。15世纪,红砖经由荷兰的尼德兰地区传入了英国、美洲、台湾地区。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盛行期间,红砖裸露的外墙变得不受欢迎,人们纷纷使用涂料进行掩盖,直到18世纪在英国重新掀起了对红砖外立面裸露使用的风潮,重又使得红砖带到了全世界。

在缺少天然岩石资源的北欧,文艺复兴时期用砖砌成的哥特式建筑
三、城市发展与工业革命
红砖利于大量快速生产,青砖的质量则更胜一筹。两种烧砖技术很快在东西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工艺传统,红砖建筑扩散到整个欧洲,青砖建筑则散布到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整个东亚文化圈,成分庭抗礼之势。
然而在16世纪后期,历史的天平渐渐地向红砖倾斜。在今荷兰、比利时所在的尼德兰地区发展为欧洲工商业中心。工商业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全世界最高的城市化水平,而高达 60%的城市化率催生出大量无产城市贫民。与此同时,尼德兰地区的土地里还蕴藏有大量可供燃烧的泥炭。市场、劳动力和生产原料的组合优势很快就让这里成了欧洲的红砖生产中心。17 世纪荷兰的敞口砖窑一次就能烧制 50 到 60 万块红砖。

16 世纪的荷兰砖窑
据估计,当时的荷兰砖年产量超过 2 亿块,并通过发达的航运业出口到世界各地。荷兰人虽沿用着罗马帝国的古老工艺,却已经创造出了大型砖瓦工业组织的雏形。
不知道小伙伴们是否有留意过,我们去到一些古镇或者古村落旅游的时候,看到的房子要么是木质搭建,要么是青砖砌筑或泥土夯实而成的。但不知从何时起,一栋栋颜色鲜艳、纹理粗糙、砖料外露的砖房就矗立在了我们生活的周边,也许是教堂,也许是乡村小洋房。而这些颜色和材料略显突兀的房子,在那些传统院落或者泥房依然保留完整的地方就显得格外扎眼,这时候去问年长的老人,得到的答案大多也是才建了没多久,或者十年、或者几十年。看到这不要觉得奇怪,毕竟红砖在中国的广泛使用也不过才几十年。
一、两种建筑发展思路
人类在离开洞穴后,开始了搭建住房的历史。在住房的早期,世界上的主要文明都使用了木材来营建人们能够在其中遮风挡雨的建筑,而且木材本身既可承受拉力也能够承受压力,用来营建大跨度室内空间的技术就相对要简单得多。然而木头容易腐朽、发生火灾,北宋开封城商贾辐辏,人口百万,几次火灾就能够烧掉半座城。木材的这项易燃、易腐朽特性与古代人们期望的建造永垂不朽的建筑相去甚远,即使是建造了金字塔的古埃及人,在营建巨大的神庙建筑时,仍然采用了木结构的屋架,只是使用了石柱来支撑屋架;希腊人建造了大量的神庙建筑,保留到今天的也只是石柱,石柱上的屋顶很早以前就消失了。
相比于木材的受压与受拉能力都较强的特点,砖石却是只能承受压力的材料。人们用砖石堆建金字塔、或者是建造地下墓穴还是相对简单的技术,可是要用砖石来营造大跨度的室内空间就是非常复杂的技术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只有古罗马人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
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已经开始大规模运用砖石拱券技术来营建大跨度的室内空间,工匠们通过将砖石砌成半圆形的拱券,可以将横向的应力分解到竖向上,从而解决了长久以来无法使用砖石来营造大跨度建筑空间的难题。到了公元元年,罗马人已经熟练的运用筒券交叉办法来建造公共建筑了(最惯用的是用三个横向筒券与一个纵向筒券交叉,称为“巴西利卡”的厅堂)。这类筒券交叉的建筑,可以在保持建筑稳定性的同时解决了采光问题。

巴西利卡:古罗马筒状穹窿建筑的代表作
中国掌握筒券交叉法晚于西方1000多年,约在明朝洪武时期,建造了第一座筒券交叉的公共建筑——无梁殿,不使用梁与柱、完全通过砖块垒砌成券洞穹顶的大型建筑。

使用筒券交叉法建造的无梁殿,材料正是青砖
由于建造简单、取材方便,木质建筑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主流。而西方由于很早就掌握了使用砖石建造大型建筑的方法,使得砖石建筑在西方很普遍。
二、发展在西方
材料的需求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发展。虽然中国很多建筑都是木材搭建起来的,但是使用青砖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到乌镇、苏州所看到的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古镇民居就是个例证。中国喜欢使用青砖,西方偏爱红砖,这并非是因为人们的审美倾向,反而很可能是因为烧制工艺的差别所致。
红砖和青砖都是用粘土高温烧成,颜色差别在于烧制过程中是否接触氧气。燃烧时氧气充足,黏土中的铁元素就会充分氧化生成氧化铁,砖块为红色;氧气不足,部分氧化铁就会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和氧化亚铁,砖呈现青灰色。
砖坯接触的氧气量则取决于砖窑的构造与制作工艺。罗马砖窑一般敞开窑顶,氧气充足,黏土得以充分氧化,铁元素被固定成红色的氧化铁。中国古代的砖窑则都有窑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封窑技术——烧制末期,工人将排烟口与炉膛进气口完全封闭,窑内随即进入缺氧环境,青砖的青灰色便得以固定。
砖窑构造的差别,则是因为不同的建筑发展方向——古罗马很早以前发展出了成熟的砖石建筑,对砖的需求量非大型砖窑不能满足。当时大型砖窑穹顶造价极其昂贵,只能敞开窑顶。而中国古建筑以木构为主,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砖块长期仅用于给大户人家修墓、铺地。有限的需求造就了精工细作的小型砖窑,窑顶成本远低于西方。中国古代还发明出炉膛在窑室侧面的横焰窑和火焰在窑室内回旋的倒焰窑,以提高燃料利用效率。

古罗马的敞口直焰砖窑

中国的横焰窑和倒焰窑结构
最早的砖窑出现在公元前7500年,在位于中东的底格里斯流域。在西方的早期文明中,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开始大量使用红砖,古罗马继承并发扬了使用红砖建房子的方法,有不少建筑仍保留到了今天。
12世纪时,红砖从意大利北部被重新介绍到德国北部,并在北欧掀起了用砖块砌成哥特式建筑的风格。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红砖经由意大利重新带入德国,最后蔓延到荷兰、德国、芬兰、俄罗斯等这些国家。15世纪,红砖经由荷兰的尼德兰地区传入了英国、美洲、台湾地区。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盛行期间,红砖裸露的外墙变得不受欢迎,人们纷纷使用涂料进行掩盖,直到18世纪在英国重新掀起了对红砖外立面裸露使用的风潮,重又使得红砖带到了全世界。

在缺少天然岩石资源的北欧,文艺复兴时期用砖砌成的哥特式建筑
三、城市发展与工业革命
红砖利于大量快速生产,青砖的质量则更胜一筹。两种烧砖技术很快在东西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工艺传统,红砖建筑扩散到整个欧洲,青砖建筑则散布到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整个东亚文化圈,成分庭抗礼之势。
然而在16世纪后期,历史的天平渐渐地向红砖倾斜。在今荷兰、比利时所在的尼德兰地区发展为欧洲工商业中心。工商业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全世界最高的城市化水平,而高达 60%的城市化率催生出大量无产城市贫民。与此同时,尼德兰地区的土地里还蕴藏有大量可供燃烧的泥炭。市场、劳动力和生产原料的组合优势很快就让这里成了欧洲的红砖生产中心。17 世纪荷兰的敞口砖窑一次就能烧制 50 到 60 万块红砖。

16 世纪的荷兰砖窑
据估计,当时的荷兰砖年产量超过 2 亿块,并通过发达的航运业出口到世界各地。荷兰人虽沿用着罗马帝国的古老工艺,却已经创造出了大型砖瓦工业组织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