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以为《河图洛书》必源自于自然,也必反映自然之规律。今天,我们就从大自然入手,察《河图洛书》之玄机。
先观《洛书》。过往人们总被那“载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的排列方式、被它那横竖斜相加等于15的均衡数理所折服。便一头栽进那扑朔迷离的数学幻方里,迷失了研究的方向。
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在研究的过程中,先要拚弃崇拜心理,不堕入数学幻方,不数典忘祖,不以为《洛书》有多玄。而从自然的、形象的、合理的方面着手,一揭其神秘面纱。
在远古蛮荒之时,人对大自然之认识,应该是十分直观的。由于文化的单一,成见之稀有。人们只能从感官出发(当然不排除特异感官),观环境,知事物。而最为常见、最具影响力、规律最深的,莫过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星辰的昼伏夜出、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因此古人在创造《洛书》之时,也就不离于此。
《洛书》之于《堪舆学》,称为“九宫飞星”。把1至9数称为“飞星”,全因这“飞星数字”要循洛书数之顺序,随时间之变而 “飞”。请看左图。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历代均以“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之习惯定方位和看地图的。此种习惯与我国位居北半球有关:因北半球的国家,都是南热北寒,所盖房子又都是坐北朝南为主,皇宫也不例外。因此,皇帝都是背北面南而坐,以皇帝为中心而论,就是前南,后北,左东,右西。地图在古时是罕有之物,只有帝王将相才可拥有,所以当地图置于皇帝面前,很自然就反映出上(前)南、下北、左东右西。
以下,我们依洛书数顺序,一睹其飞行路线:1在正北、2忽于西南、3去正东、4位东南、5居中央、6至西北、7临正西、8转东北、9归正南。如此怪异之飞行路线,真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无论是天文还是地理,均无法得以贴切的解释。从地球自转、公转,太阳之东升西落,月亮、二十八宿、北极和北斗的出没等等,都无法解释!尽管有人附会硬解,但终难以服众。
在研究中,我发现倘若将1到9数,按太极图的S路线排列(如图),结果发现,这排法极贴近《洛书》,但没能达到横竖斜相加等于15的“平衡数理”。又思之,是否古人为达“平衡数理”,故意对调(2)(8)呢?如若对调,则完全与《洛书》吻合。后来发现,前人也有过这种想法。但这毕竟是“数字游戏”,大有脱离现实之感。
以往有学者认为:是先有河洛再有八卦。在《尚书·顾命》的孔安国传中就这样写:“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并形成了用河图洛书释八卦之“图书派”。
但北宋名相欧阳修(1007~1072)于《论易辞非圣人作》一文中,质疑伏羲据《河图》而立八卦之说。他认为伏羲创八卦,是取法于天地及周遭之事物,和所谓河图无关。《易经·系辞上》所言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与“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说法,其意并不相关,硬把二者牵合而一,会误人子弟,影响极坏。并激愤地说:“古之言伪而辩、顺非而泽者,杀无赦。”
我较赞同欧阳修的观点。但是,据我研究,“八卦”与“洛书”还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前一个是观自然阴阳变化而来,而后一个是根据八卦抽象而来。因为先有“图象”而后有“数理”,较为符合人类观事物而思规律的逻辑。另外“八卦”均以象称,如“卦象”、“爻象”,而“洛书”均以数称。也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发现了《洛书》完全是脱胎于“先天八卦”的。
先观《洛书》。过往人们总被那“载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的排列方式、被它那横竖斜相加等于15的均衡数理所折服。便一头栽进那扑朔迷离的数学幻方里,迷失了研究的方向。
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在研究的过程中,先要拚弃崇拜心理,不堕入数学幻方,不数典忘祖,不以为《洛书》有多玄。而从自然的、形象的、合理的方面着手,一揭其神秘面纱。
在远古蛮荒之时,人对大自然之认识,应该是十分直观的。由于文化的单一,成见之稀有。人们只能从感官出发(当然不排除特异感官),观环境,知事物。而最为常见、最具影响力、规律最深的,莫过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星辰的昼伏夜出、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因此古人在创造《洛书》之时,也就不离于此。
《洛书》之于《堪舆学》,称为“九宫飞星”。把1至9数称为“飞星”,全因这“飞星数字”要循洛书数之顺序,随时间之变而 “飞”。请看左图。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历代均以“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之习惯定方位和看地图的。此种习惯与我国位居北半球有关:因北半球的国家,都是南热北寒,所盖房子又都是坐北朝南为主,皇宫也不例外。因此,皇帝都是背北面南而坐,以皇帝为中心而论,就是前南,后北,左东,右西。地图在古时是罕有之物,只有帝王将相才可拥有,所以当地图置于皇帝面前,很自然就反映出上(前)南、下北、左东右西。
以下,我们依洛书数顺序,一睹其飞行路线:1在正北、2忽于西南、3去正东、4位东南、5居中央、6至西北、7临正西、8转东北、9归正南。如此怪异之飞行路线,真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无论是天文还是地理,均无法得以贴切的解释。从地球自转、公转,太阳之东升西落,月亮、二十八宿、北极和北斗的出没等等,都无法解释!尽管有人附会硬解,但终难以服众。
在研究中,我发现倘若将1到9数,按太极图的S路线排列(如图),结果发现,这排法极贴近《洛书》,但没能达到横竖斜相加等于15的“平衡数理”。又思之,是否古人为达“平衡数理”,故意对调(2)(8)呢?如若对调,则完全与《洛书》吻合。后来发现,前人也有过这种想法。但这毕竟是“数字游戏”,大有脱离现实之感。
以往有学者认为:是先有河洛再有八卦。在《尚书·顾命》的孔安国传中就这样写:“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并形成了用河图洛书释八卦之“图书派”。
但北宋名相欧阳修(1007~1072)于《论易辞非圣人作》一文中,质疑伏羲据《河图》而立八卦之说。他认为伏羲创八卦,是取法于天地及周遭之事物,和所谓河图无关。《易经·系辞上》所言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与“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说法,其意并不相关,硬把二者牵合而一,会误人子弟,影响极坏。并激愤地说:“古之言伪而辩、顺非而泽者,杀无赦。”
我较赞同欧阳修的观点。但是,据我研究,“八卦”与“洛书”还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前一个是观自然阴阳变化而来,而后一个是根据八卦抽象而来。因为先有“图象”而后有“数理”,较为符合人类观事物而思规律的逻辑。另外“八卦”均以象称,如“卦象”、“爻象”,而“洛书”均以数称。也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发现了《洛书》完全是脱胎于“先天八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