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帝国吧 关注:170贴子:3,565

【Skandinaviska】浅议古斯塔夫二世的骑兵改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大帝镇楼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1-05 22:42回复
    不少看过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或者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的童鞋可能都对“北国的雄狮”古斯塔夫二世在三十年战争中的表现印象深刻,而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部分之一就是他对瑞典骑兵的改革。试想一下一位身穿皮甲的英武金发阿叔,挥舞着银光闪闪的宝剑带领麾下骑兵团冲入一群身着重甲但面相猥琐,只会掏枪乱射玩半回旋的帝国骑兵Cuirassier阵中左劈右砍,配上18,19世纪一些军事理论家将其比喻为亚历山大再世的神话渲染,是不是特别燃?是不是觉得一个骑兵之神就此横空出世了呢?
    可惜的是,参考当时一些亲历者的记录来看,古大爷在骑兵方面的表现似乎并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而且在此之后各国的军事操典中,也鲜见古二改革骑兵的痕迹。那么,抛去被后人加之于身的闪耀光环,古爷骑兵改革的真实背景和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1-05 22:46
    回复
      先来看看同时代西欧世界骑兵运用的大体情况。17世纪上半叶,西欧的骑兵大致分为两类,即身披重甲,装备转轮手枪与佩剑的Cuirassier,以及武装较为轻便,并且携带火绳枪作为主要武器的Harquebusier。前者实际上完全取代了在16世纪仍然风云一时,但至17世纪初便迅速走向没落的长枪骑士的地位,成为了西欧各国军阵中主力的突击骑兵军种;后者则在战场上履行前者所难以达成的高机动性任务,譬如搜索、侦查、小规模的骚扰,以及在战场上提供远程火力的支援,保护冲向敌阵的Cuirassier之侧翼不受敌军威胁。
      17世纪初的Cuirassier和Harquebusie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1-05 22:48
      回复
        说到西欧的骑兵,就不得不提及屡屡躺枪的半回旋战术(Caracole),仿佛在多数人的眼中,半回旋成了龟缩、只放枪不近身战术的代名词,并且把这顶帽子结结实实扣在了Cuirassier身上,然而不得不说,这里其实存在着一种误解。
        半回旋战术最早起源于16世纪,原先是用来对付步兵方阵的一种轻骑兵战术。装备转轮打火枪的骑兵排列成6排纵深,6——20列宽度的阵型,以排为单位轮番上前对敌军步兵进行射击,待敌军步兵阵型出现缺口以后,再由装备长枪的Lancer骑士小伙伴们潇洒地杀入敌阵,完成绝杀。
        可惜的是,以上的场景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随着步兵手中的火枪技战术的迅速革新,火力上处于劣势的骑兵非但难以达到破坏阵型的效果,反而使自己暴露在敌军惨绝人寰的重火力之下。既然破坏阵型的目的难以达成,那些手持长枪等着“拣白肉油”的Lancer只好望着训练有素且被长枪保护起来的步兵方阵而兴叹,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
        在半回旋战术中充当突击角色的重装长枪骑兵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1-05 22:49
        回复
          到了这里,正统的半回旋战术实际上已经趋近消亡,而非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盛行于17世纪初,更非代替Lancer成为冲锋主力的Cuirassier所用的标准战术。在很多17世纪早期的军事操典中,人们也并没有看到Caracole字眼的出现,譬如1612年一位叫Giorgio Basta的帝国军骑兵军官撰写了一部关于骑兵的著作, 4年以后另外一位叫Jacob Von Wallhousen的军官对其进行了回复,而在两人的手稿中都未发现任何有关半回旋战术的讨论。Hermann Hugo在他1630年所著的《骑兵史》也仅仅将Caracole描述为Harquebusier(即上面提到的不同于Cuirassier的另一骑兵军种)在遭遇敌军步兵时所运用的战术。这些玩半回旋的Harquebusier才是屡屡被后世的军事理论家所诟病的真正元凶————身为古斯塔夫二世好机油的帝国侧名将瓦伦施泰因就曾吐槽过他们的糟糕表现:“每当他们射完以后,就这么优哉地转过身把屁股朝向敌人,然后被狠狠地爆了菊!”(*After firing, they turn theirbacks and retreat, which causes much harm*.)
          玩半回旋的Harquebusier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1-05 22:49
          回复
            介绍完了17世纪初西欧骑兵的大体情况,再来看一下古二改革之前瑞典的骑兵状况。
            瑞典可以说从来不是一个传统的骑兵国家,被森林和各种湖泊水系所覆盖的国土决定了水路而非骑马是这个国家最方便的交通方式;气候寒冷,缺乏冬牧地等因素使这个国家难以培育出适合作为战马的高大马种——瑞典骑兵军官所骑乘的战马通常只在14手高,而普通士兵战马的平均高度仅在11——13手之间,这个水平甚至达不到欧洲大陆Cuirassier的最低标准,无怪乎天主教联军的帝国侧将领提利老爹都嘲讽道“瑞典人的战马连他们军中行李小弟骑的骡子都不如。”
            瑞典的地形图,可以大概看出国土主要由森林和湖泊覆盖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1-05 22:51
            回复
              除了马匹因素以外,技术落后也是限制瑞典骑兵发展的一大障碍。在1640年以前,瑞典的兵工厂甚至没有办法成批地为骑兵制造基本的火枪或转轮枪的零部件,大量的武器和甲胄都依赖从德意志或尼德兰进口。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1-05 22:52
              回复
                截至1620年,古二爷的麾下只有一队由瑞典贵族组成的Cuirassier——这队Cuirassier的构成实际上与传统骑士并无二致,其成员仅仅是因为对国王的封建义务而组织起来的,古二甚至不能在战事需要的时候随心所欲地调遣他们;其余的骑兵部队则只剩下装备非常简陋的Harquebusier。可以说,从当时欧洲大陆的眼光来看,古二的这点骑兵力量是极其凄凉的。
                不过这样的困难显然不能令这位拥有众多粉丝的“军神”屈服,古二很快开始了他对瑞典骑兵的改革。他果断放弃了Harquebusier手中所持的火枪,而是将所有骑兵的武备统一更改为一对转轮手枪和佩剑——言下之意,本来仅仅用作侦查和辅助功能的Harquebusier被赋予了同Cuirassier一样的近战职能。这样做的动机很可能来自于他跟波兰人作战时所获得的启发。于是,一支颇有复古味道(这种类型的轻骑兵曾在16世纪风行一时)的轻骑兵军队Reiter诞生了。在当时欧洲佬的眼里,这样的骑兵显然与非主流是同义词。他们既有近战的能力,但同时简陋的装备水平又让人不忍直视。
                除了上述的本地骑兵以外,古二还征召了来自芬兰的芬兰骑兵以及德意志的雇佣军骑兵。前者得益于和俄罗斯及波罗的海东岸等国家的长期交流,拥有较瑞典本地人更为优越的骑兵基础,而后者则主要来自原条顿骑士团统治下的西北德意志到利沃尼亚这一拥有优良骑士传统的地区。
                1621年瑞典对波罗的海东岸里加的围攻。拿下这座城市使瑞典人开始可以在利沃尼亚地区征召更加优秀的雇佣兵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1-05 22:53
                回复
                  古二军中的各种骑兵,只有左一征召自利沃尼亚的德意志雇佣兵能有较好的武备,但这类人在瑞典军中数量极其稀少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1-05 22:53
                  回复
                    让古斯塔夫二世身着四分之三甲胄在马上的想象图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1-05 22:54
                    回复
                      那么,古斯塔夫二世的这种改革,对西欧骑兵的战术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认为17世纪初欧洲大陆上的Cuirassier痴迷于挠痒一般的半回旋战术是一个不正确的结论。相反,按照正常的战术操典,他们应当在前面两排的同伴使用近距离铳击搅乱敌人阵型后,果断杀入敌阵冲锋。之所以Cuirassier的战术会给后人留下不擅长冲锋的印象,很大程度是因为部分的雇佣军将领不愿意在血腥的肉搏战中消耗他们的精锐(都是高富帅啊,又要好马,又穿着好盔甲,换谁让这些精锐去跟方阵耗都会心痛),在前排射击完毕之后仍沿用铳击的方式继续消耗敌人(这样确实很像半回旋……)。
                      高富帅,头盔上还戴着骸骨造型的面具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1-05 22:56
                      回复
                        看到这里,有人恐怕已经发现了。**相比之下古爷真是个狠角色啊!
                        这所谓的改革,实际上不就是强迫一群装备简陋的*丝骑兵去学习正规的Cuirassier那样冒着被烤肉叉的危险冲击方阵吗?
                        吕岑会战中跟随古二冲锋的瑞典骑兵,可以看见铠甲装备上的差距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1-05 22:57
                        回复
                          没错,现实的确就是如此滴残酷,一个从人口、工业到自然条件都十分落后的边陲之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北方一霸,其背后也是蕴藏着无数瑞典家庭的血和泪。根据统计,1626-1630年间,这个总人口不足200万的国家平均每年征召了一万名左右的男丁,进入1630年代入伍的年龄更是被调低到了15-17岁,而在三十年战争期间,瑞典有些地区的男丁数量甚至已经减少了一半!所有小清新们,趁早收起乃们对古爷所有的幻想吧。
                          瑞典的*丝骑兵们简直是用绳命在作战啊!
                          那么这种用绳命来作战的方式,真的能够在肉搏上跟高富帅们一较高下么?
                          就以令古爷扬名天下的布莱登福特会战来说,在这一战中,最先发起迅猛冲锋的实际上是有“黑骑士”之称的帝国侧猛将海因里希·帕本海姆所统帅的Cuirassier部队。帕本海姆前后总共发起了7次的冲锋,虽然最终还是被瑞典军改良过的步兵和炮兵战术击退,但其勇猛的表现还是令瑞典侧的官兵们感到不寒而栗,根据当时瑞典军中的一位叫门罗的军官的说法,“敌军的冲锋攻势异常之凶猛。”
                          帝国侧的猛将海因里希·帕本海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1-05 22:58
                          回复
                            如果说布莱登福特会战帝国侧骑兵是败在了瑞典人的步兵和团属火炮之下的话,那么随后在1632年发生的吕岑会战,就是帝国侧的Cuirassier实实在在地在瑞典人面前表现出他们的威力了。在是役中,帝国侧的皮科洛米尼向瑞典军发起了8次连续的冲锋,如利刃切开奶酪一般击溃了瑞典侧的芬兰骑兵团;“黑骑士”帕本海姆的骑兵队也在午间时分加入战局,以迅猛的攻击抵挡了瑞典军的攻势。帕本海姆本想趁此机会一雪布莱登福特会战的耻辱,怎奈此君RP不行,一颗来自瑞典军中的炮弹在他身边爆炸,随即把他炸成重伤。
                            在此战中表现优异的帝国侧将领Ottavio Piccolomini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1-05 22:59
                            回复
                              吕岑会战的布阵图,蓝方是瑞典军,古斯塔夫把自己身边的亲卫骑兵团布置在了军阵的右翼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1-05 2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