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姬竞竣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就读马、列哲学著作,我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七十年代后学健身气功才接触到阴阳的概念,但很厌烦它,儿时的印象阴阳有迷信色彩,而我最相信的是《实践论》、《矛盾论》。八十年代学习《道德经》、《阴符经》和《周易》,满目阴阳萦绕于心,不看也得看,不想也得想。再后来由于身体欠佳,又读《黄帝内经》,阴阳就更成了一道绕不过的大坎,只好硬着头皮看,苦思冥想,终于在钱学森的思想指导下见到了曙光。他说:“古典中医理论提供了一个以阴阳、五行、干支启发出来的框架,这是一大发明。”[1]他还说:“我认为中医理论很像自然哲学。其中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珍宝。”[2]这就是说中国古人发明的阴阳就是自然哲学中的一对范畴,它们之所以属于自然哲学,就是因为其内涵没有科学界定,如果办了这件事,不就成了现代科学了吗?于是我就开始认真思考,从所读过的古典中归纳、概括、定义,试图找到引入科学的大门,并写了“道学三定律”、“阴阳观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科学阴阳——阴阳逻辑简论”[3]和“阴阳索源”等文章。在写“阴阳索源”时又重读了《山海经》,发现阴阳的元初概念源自背山面水构穴而居的环境选择,其身世都隐藏在阴阳这两个汉字的构型之中。
自囿于故,直到学习了钱学森“人体和人脑都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4]这个对人体的系统学的定义和他关于“人体科学”的论述,才拨正了思维方向。钱学森把组成系统的要素及子系统数量都特别巨大层次众多并且和其环境密切关联的,这样的系统叫开放复杂巨系统。他认为不光是人体,包括人类社会乃至宇宙都是开放复杂系统。
有了这种系统观我才认识到:《山海经》记录了阴阳之形象思维的形成;《易经》基于阴爻、阳爻和卦、爻的阴阳时空定位,构建出了六十四卦组成的简单系统;《道德经》用“有”(阳)、“无”(阴)的阴阳概念阐述了宇宙、社会、生命系统和社会文明之生灭;《阴符经》论证了“阴”在系统演化中的决定作用;《内经》则将阴阳概念深化为阴——灭亡、内敛、隐存、虚无,即灭、内、隐、虚;阳——生长、外张、显在、实有,即生、外、显、实,并称“生,阳之属” “死,阴之属”,“阳道实” “阴道虚”,这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是僵死不变的,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论,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构建了这样一个人体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模型。这就是我们古人创造阴阳概念的脉络和内涵,目的无非是探求人体乃至客观世界的诸多“有”、“无”和“知”与“不知”的问题。概念明确了,目标与今人一致,于是就能够和现代科学搭界了。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就读马、列哲学著作,我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七十年代后学健身气功才接触到阴阳的概念,但很厌烦它,儿时的印象阴阳有迷信色彩,而我最相信的是《实践论》、《矛盾论》。八十年代学习《道德经》、《阴符经》和《周易》,满目阴阳萦绕于心,不看也得看,不想也得想。再后来由于身体欠佳,又读《黄帝内经》,阴阳就更成了一道绕不过的大坎,只好硬着头皮看,苦思冥想,终于在钱学森的思想指导下见到了曙光。他说:“古典中医理论提供了一个以阴阳、五行、干支启发出来的框架,这是一大发明。”[1]他还说:“我认为中医理论很像自然哲学。其中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珍宝。”[2]这就是说中国古人发明的阴阳就是自然哲学中的一对范畴,它们之所以属于自然哲学,就是因为其内涵没有科学界定,如果办了这件事,不就成了现代科学了吗?于是我就开始认真思考,从所读过的古典中归纳、概括、定义,试图找到引入科学的大门,并写了“道学三定律”、“阴阳观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科学阴阳——阴阳逻辑简论”[3]和“阴阳索源”等文章。在写“阴阳索源”时又重读了《山海经》,发现阴阳的元初概念源自背山面水构穴而居的环境选择,其身世都隐藏在阴阳这两个汉字的构型之中。
自囿于故,直到学习了钱学森“人体和人脑都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4]这个对人体的系统学的定义和他关于“人体科学”的论述,才拨正了思维方向。钱学森把组成系统的要素及子系统数量都特别巨大层次众多并且和其环境密切关联的,这样的系统叫开放复杂巨系统。他认为不光是人体,包括人类社会乃至宇宙都是开放复杂系统。
有了这种系统观我才认识到:《山海经》记录了阴阳之形象思维的形成;《易经》基于阴爻、阳爻和卦、爻的阴阳时空定位,构建出了六十四卦组成的简单系统;《道德经》用“有”(阳)、“无”(阴)的阴阳概念阐述了宇宙、社会、生命系统和社会文明之生灭;《阴符经》论证了“阴”在系统演化中的决定作用;《内经》则将阴阳概念深化为阴——灭亡、内敛、隐存、虚无,即灭、内、隐、虚;阳——生长、外张、显在、实有,即生、外、显、实,并称“生,阳之属” “死,阴之属”,“阳道实” “阴道虚”,这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是僵死不变的,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论,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构建了这样一个人体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模型。这就是我们古人创造阴阳概念的脉络和内涵,目的无非是探求人体乃至客观世界的诸多“有”、“无”和“知”与“不知”的问题。概念明确了,目标与今人一致,于是就能够和现代科学搭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