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读的“瓶颈问题”有哪些?
除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今还余下约3000个甲骨文单字待破译。
吕永进认为,目前释读的“瓶颈”有如下几方面:一是未识者多为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因无文献参证,不便确认;二是方法上无大的突破,旧法释难字不足以有大作为;三是材料问题,大多研究者无法得到第一手资料,使研究颇受局限。
据报道,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朱彦民教授认为,老一代的甲骨文学者如王国维等都具备非常高的国学素质,他们研究甲骨文的时候正处于甲骨文研究的开始阶段,可以破解很多常见字、容易字,“到今天仍然没有破译的甲骨文,基本上都是硬骨头了,因此哪怕只是破译一个字也是一场‘攻坚战’。”他举例谈到,很多甲骨文时代使用的器物,如今都已经消失了,因此由这些器物象形而来的文字,我们今天很难辨认出来。“比如殷商时期的灶具,今天的人见到实物可能也很难认出来,变成文字就更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