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有一群人,用自己的青春,去破除这种并不存在的鄙视链,到最后才发现,所谓的鄙视链并不是鄙视和嫌弃,只是不同背景之下的偏执和固执!
中国传统思维“门当户对”的思想下,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留学圈子里的一个重要社会分级制度——鄙视链
其实我们都不愿意再赘述留学生鄙视链这种约定俗成的社交潜规则。即便生活在对歧视极端敏感到变态的美国,亚裔或者华裔在反对歧视的人眼里似乎就是透明的。
一个华人在“美国主流社会”上行的高度,往往和自己“去中国化”的决心成正比。
不仅仅是生活在美国的留学生们,家长们也不遗余力的从孩子出生开始若有若无的告诫自己家的孩子 “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留学鄙视链并不是留学生自发的,它是从国内带出来的。生活在祖国土地上的人不会时时被鄙视链缠绕,然而留洋在外的留学生们,正值青春,就算是鄙视链加身,那青春躁动的荷尔蒙总要突破一下社会禁锢。
好玩的是,这条鄙视链并不是从去什么国家,哪所大学,什么专业开始,而是从你专业所需时间,就开始了。
“我家春娇在英国LSE,经济是3年毕业,不容易啊,天天赶作业……”
“哦,我们家志明也是学经济的,美国最快都要4年毕业,课程很紧的!”

所以,注意,鄙视链的开端是时间。
然后才开始是学校。哈佛鄙视斯坦福,我法律比你好;剑桥鄙视牛津,你们没有徐志摩;墨尔本大学鄙视RMIT,我们拼的是综合排名。
鄙视完学校,鄙视专业;鄙视完专业,鄙视学费;鄙视完学费,鄙视宿舍;鄙视完宿舍,鄙视伙食;鄙视完伙食,鄙视教授……
等着这些都鄙视完了,然后就开始鄙视留学生的外语水平:你没有他流利,她比你地道……

这是整个大鄙视链生态的其中一部分,不足为奇。中国百姓,特别是90后的父母一代,很多人活得没有自我,把自己投射到子女身上。也就是进击的巨人里,巨人里面其实有个真人再操纵。
留学生自己先别踏入鄙视链,一定要远离。学习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别人鄙视你,那是他们愚蠢。
鄙视的诱因是攀比,千万别和任何人攀比。他的家庭、父母、学校、专业、成绩,都是他的,和你没半点关系。
如果你被鄙视了,用人生成绩来回应,别逞口舌之能。和父母提前沟通好,别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
在商业中,产业链的形成,是因为这个产业已经被大面积地需要了。杜绝鄙视,从根源开始。如果真要鄙视,可以鄙视两种人:
只顾自己面子的父母
2. 不好好学习,辜负家人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