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学吧 关注:1,509贴子:21,884
  • 14回复贴,共1

“遇洪而开”与梁山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1楼2017-12-28 22:00回复
    《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充满传奇色彩:嗣汉天师张真人世代所居之道教福地——江西信州龙虎山有一座伏魔殿,由唐代洞玄国师封锁,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伏魔殿每传一代天师,便亲手添一道封皮,子子孙孙不得妄开。到北宋嘉祐年间,已经八九代天师。嘉祐三年,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宋仁宗令太尉洪信前往龙虎山,宣请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乘机游山玩水,见到伏魔殿大门紧锁,数十道封皮重重迭迭,甚是奇怪,不顾道士们的反对,强令打开殿门。只见殿内只有一块石碑,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人皆不识,碑后却有四个真字大书:“遇洪而开”。洪太尉见之大喜:“数百年前已注定我姓字在此,‘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不由分说,命人掘起石碑下的青石板。忽见一道黑气,从万丈地穴中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在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千古幽扃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台”,洪信由此闯下大祸。


    IP属地:山东2楼2017-12-28 22:01
    回复
      据宁稼雨先生介绍,这段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不是《水浒传》作者的编造,而是根据唐代薛用若《集异记》中的《汪凤》一篇改编而成。故事叙述唐代苏州吴县人汪凤,住在河边,这里常常出现怪异现象。当地一个叫张励的人,是地方上一霸。他每次经过汪凤家门,老远就能看见两股冲天的青气,心想里边一定会有宝藏,便花钱把这座房子买了下来,然后找到冒气的那个地方,用大锹往下挖掘,结果挖出一个大柜,只见这个大柜周围都用铁锁捆束,缝隙中也用铁水浇铸,外边再用石灰密封。大柜的每一面都有红色印记七颗,文字有些像隶篆,而又屈曲勾连。张励让人用大锤砸开石灰铁锁,打开大柜,见到一个铜锅,锅口盖着一个铜盘,用铅锡焊接,周围有紫印九颗,印文全如古篆。拆去铜盘,见锅口上盖着三层红布。张励刚把红布掀开,只见一只大猴从中跳出,逃逸而去,锅里有一块石铭,上面写道:“祯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鲍知远囚猴神于此。其有发者,后十二年胡兵大扰,六合烟尘,发者俄亦族灭。”张励打开大柜的时间是天宝二年十月,结果十二年后的冬天,果然爆发了安禄山叛乱,不久张励也遭到灭族之罪。宁稼雨先生认为,《水浒传》的作者采用这个故事作为全书的楔子,似乎是把梁山起义比作安史之乱,把洪太尉掘开石碣放走一百单八个妖魔的故事,与张励放猴神引起安史之乱的故事相提并论,但这并不能说明作者对梁山起义是仇视的态度,因为作者选用这个故事作为楔子,主要是出于全书结构上的需要,加强一点神秘色彩和气氛而已,而不是以此发泄对梁山起义的仇视。


      IP属地:山东3楼2017-12-28 22:01
      回复
        中国旧时的小说有个特点,即使不是神魔题材,开篇也要扯些神鬼妖魔故事作引子,如,《红楼梦》从女娲炼石僧道二仙写起,《说岳全传》从陈抟高卧大鹏降生说来,就连比较现实的《三国演义》第一回也有张角进山遇仙的神话。《水浒传》也不例外,在第一回讲了这个洪太尉放走妖魔的故事,因这一回只是为了引个话头,和以后的具体情节无关,所以金圣叹把第一回改为楔子,也不无道理。
        带点神话色彩的故事总是特别吸引人,虽然这段故事有点无关紧要,各种水浒图书、影视改编时都删了这一回也不影响后面的情节发展,但这段放走妖魔的故事还是颇有趣味,值得研究。


        IP属地:山东4楼2017-12-28 22:02
        回复
          据水浒研究专家丁永林、卢明等人考证,《水浒传》中的洪信影射的是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洪太尉误走妖魔这一节,是有意映射王安石变法,把北宋末年天下大乱以致亡国的历史责任归咎到王安石以及受他提拔打着变法旗号行种种私弊的蔡京等六贼身上。证据是:其一,从时间上看,《水浒传》中洪太尉误走妖魔的嘉祐三年,正是历史上王安石向仁宗上万言书表达变法观点的时间。这里绝非巧合,应当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水浒传》表面意思是说:61年后妖魔复出闹乱大宋,其种子在61年前就种下了。其背后的意思是说:61年后蔡京等六贼害国误民,其祸肇始于61年前王安石要求变法。其二,从洪太尉和王安石两个人物的行为特点看,洪太尉放走妖魔与王安石变法时的作事态度有很多吻合。洪太尉不遵前代成法 ,刚愎自用,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水浒传》中,真人说:“此乃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非常厉害,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 “此殿决不敢开!先祖天师叮咛告戒:今后诸人不许擅开。”“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而洪太尉却自行其事,非开不可,终于导致妖魔奔出的后果。王安石变法时,反对改革的保守派认为,祖宗之法最当遵循,文彦博就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王安石却响亮地提出:“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惧!祖宗之法不足守!”


          IP属地:山东5楼2017-12-28 22:02
          回复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生活节俭、勤政廉政,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对立派眼里,王安石与其门生、腐化奸顽的蔡京等人实系一丘之貉。钦宗时程颐的门人杨石就说:“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此后,王安石擅变祖宗之法、其孝子贤孙如蔡京之流祸乱国家的观念就深深地刻印在文人士大夫心中,这其中应当包括《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水浒传》中,导致英雄反抗的主要因素,就是各级官吏的腐败及有法不依。当年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有一种观点,认为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改变法度,而在于管好官吏,如果官吏不好,任怎么变法也不行。通过《水浒传》反面人物体现的社会政治腐朽面来看,施耐庵恐怕在故事背后也想说苏轼那样的话:你王安石变法,变来变去,法没变好,不是变出一些奸臣坏蛋么?如果不是蔡京、童贯等六贼为首的贪官恶官集团不守法纪,国家怎么会出现那样盗贼起外寇入的局面?


            IP属地:山东6楼2017-12-28 22:03
            回复
              从历史上来看,《水浒传》中的洪信是虚构的,北宋的高层官僚中并未见其人;嘉佑三年出现温疫遍天下的事也是虚构的,《宋史》等资料中没有发现嘉佑三年出现温疫的记载。那么《水浒传》中的“遇洪而开”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呢?对此,我们认为不妨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IP属地:山东7楼2017-12-28 22:03
              回复
                水浒故事发生在宋代,这里不得不提到宋代的天灾。宋代天灾有水灾、旱灾、火灾、蝗灾、鼠灾、疫疠、风灾、地震与山崩等十余种,其中水灾是宋代史籍中记载所遭受最多的天灾。就《宋史》所列,宋代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共有1219次,而水灾即达到465次,占总数的38%。在华北地区,雨量集中在夏季,故水灾多发生在夏秋之交,黄河下游便是水灾最多的地区。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后五年,黄河决溢就有数十次,数州灾祸频传,死伤千万人以上。在宋代那样迷信盛行的社会里,王安石变法本来就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频繁的天灾人祸则又给保守派提供了借以攻击的话柄,他们认为变法激怒了上天,才导致天怒人怨,强烈要求王安石辞退相位以顺应天命。慈圣、宣仁两太后也流泪向天子说:“安石实在乱天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也是宋人认为“祸自安石始”的一个重要原因。


                IP属地:山东8楼2017-12-28 22:04
                回复
                  梁山地区位于古巨野泽的北邻,由于地势低洼,五代至北宋年间,黄河多次发生溃决,河水灌入,以致成为水乡泽国。据史料记载,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六月丙辰,河决滑州,环梁山,入于汶、济,漫浸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新五代史、晋本纪》)。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十一月,黄河决于澶州(今濮阳),“泛数州”,“东汇于郓、濮”(《宋史、五行志及河渠志》)。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五月,“河决郓州王陵埽,浮巨野,入淮、泗。水势悍激,侵迫州城(今属东平县)。”(《宋史、河渠志》)。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城西北天台山旁,俄复溃于城西南,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宋史、河渠志》)。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九月,“河决郓州”(《宋史、五行志》)。熙宁十年(1077年)七月,河决澶州,河道南徙,东汇与梁山张泽泺,“凡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顷”(《宋史、河渠志》)。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河决郑州原武”,“归纳梁山泺”。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汴梁周围暴雨,无处疏泄,危及京城,于是“募人决水下流,由城北注入五丈河,下通梁山泺”。由于北宋一代,黄河决洪必灌之,暴雨成洪必引而注之,遂使梁山泊汇成巨浸大泽,至北宋末年,梁山泊水势达到极盛时期,有“方圆八百里”之说。《水浒传》中所称“山排巨浪,水接遥天” 正是梁山泊扩展到极致时浩淼无际壮观景象的反映。北宋名臣宰相韩琦早在庆历七年(1047年)出知郓州路过梁山泊时,作《过梁山泊》一诗,就专门描写过梁山泊的浩渺雄阔:“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虫。”


                  IP属地:山东9楼2017-12-28 22:05
                  回复
                    洪水袭来,梁山一带尽为泽国,房屋被漂没,百姓成鱼鳖。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了土地和家园,侥幸逃生的当地百姓无以为生,只好进湖捕鱼捞虾、割蒲收菱。《宋史·杨戬传》云:“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但官府不恤民情,依旧派以苛捐杂税,致使民不聊生,颇多为盗者。八百里水泊芦苇丛生,极易隐藏形迹,可谓易守难攻,于是,宋江带领一群患难兄弟,以此为根据地高竖义旗,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同甘共苦,用他们生死与共的侠肝义胆,谱写了一曲豪气干云的悲壮之歌。


                    IP属地:山东10楼2017-12-28 22:05
                    回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梁山泊上演的这些传奇故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由于地理条件的变化导致了生存环境的变化,从而引发民风的转变。其实,任何时候,所谓的民变都是在极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且往往和地理条件有一定的关系。撇开洪水泛滥带来的危害暂且不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黄河的多次决口,就形不成八百里梁山泊;没有八百里梁山泊,就不能生发出《水浒传》中宋江等一百单八将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英雄故事。正是八百里水泊,为水浒好汉提供了叱咤风云的舞台,亦为施耐庵提供了创作《水浒传》的背景和素材。施耐庵在《水浒传》第八十回中写道:高俅征剿梁山泊,“头船上立两面大红绣旗,上书十四个金字道:‘搅海翻江冲巨浪,安邦定国灭洪妖。’”“洪妖”一指巨妖,一指洪太尉误走之妖,亦指洪水猛兽或洪水造就之妖。《水浒传》第一回中讲道“遇洪而开”,洪者,洪水也;开者,开篇开场也。施耐庵虚构了一个“洪信”出来,其本意应该是——洪水既到,水泊既成,义旗既举,英雄既兴, “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一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水浒大戏就要隆重开场了。


                      IP属地:山东11楼2017-12-28 22:05
                      收起回复
                        作者:陈克启 周绍友


                        IP属地:山东12楼2017-12-28 22:06
                        回复
                          陈老师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12-29 1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