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从万历到永历:一、袁崇焕和后金有“胁和”的动机。和平对双方都有好处,袁崇焕可以为“五年平辽”解套,可以善始善终。后金则可以获得正式承认,取得法律地位,不用担心明朝发大兵来灭,可以达到政治、经济、军事的诸多好处。对于和平,双方都求之不得,求之不得的原因是朝廷不允许。因此,双方都有“胁迫议和”的动机。
二、袁崇焕和后金有议和的表现。己巳事变前袁崇焕正在私下与后金频繁通信。
三、己巳事变前袁崇焕杀死了能够牵制后金的毛文龙。
四、后金威逼北京时,辽东明军连虚张声势的行动都没有。后金和蒙古、朝鲜发生战争时,明军虽没有增援,但都装模作样威胁后金的后方,己巳事变时,连这也免了,极不正常。
五、袁崇焕的军队在北京外围行动较为诡谲,遣散友军,自己的部队与后金军相敬如宾,未加一刀一箭,致使后金军兵一路克捷,顺利开到北京城下。
六、在北京城下的战斗中,后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两次败在袁崇焕的手下,而对其他部队保持全胜。(连最能打的满桂都狼狈不堪,难道袁崇焕比满桂还能打?究竟是真打还是演戏,很让人怀疑。)
七、战斗间隙,袁崇焕要求部队进城。(这样会造成敌人围城的局面)
八、袁崇焕在谨见皇帝的时候危言耸听制造紧张,为签订城下之盟造势。
九、祖大寿看到袁崇焕被逮,吓得奔回宁远。(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祖大寿如果心中没鬼的话,大可不必如此受惊。)
除了袁崇焕方面以外,后金方面的疑点也不少:
一、后金的战略目标不是要灭亡明朝。河西大片土地近在眼前,后金弃而不取,怎么可能去攻占内地?仅仅为了抢劫完全没有必要冒这么大风险去攻打北京。
二、千里大跃进对后方一点也不担心。
三、在广渠门不败而退守南海子,从军事角度讲后金完全没有必要退这么远。
四、袁崇焕派人在南海子放了几炮,后金立即撤兵。大炮不是原子弹,后金也不是没见过大炮,完全不应该撤军。(既然炮兵部队效果这么好,为什么不早用这个方法,何必要牺牲那么多官兵呢?谁又能保证袁崇焕放的不是信号弹呢?)
五、撤退途中听到袁崇焕被捕下狱又杀了个回马枪。(这样做可以给崇祯施加压力,释放袁崇焕。)
六、满清后来的几次攻入内地都没有围攻北京,只有这一次围攻北京。(后金曾经深入明朝内地两千里,而且在明朝最虚弱的状况下,都没有进攻北京,这说明后金缺乏灭亡北京的愿望。原因正如皇太极所说,在汉人内地,既使攻下来也难以守得住,因此己巳事变中后金围攻北京显然是另有原因。)
上述情况都非常可疑,甚至是不可思议,要解释清楚其中任何一个都十分困难,把所有的疑点都说圆了更是难于上青天,但是如果用“谋款诱敌”这四个字来解释的话,一切疑问都将迎刃而解。
这也是几百年来人们怀疑袁崇焕的原因。
结合己巳事变中的种种反常表现,我个人认为比较赞同明代以及现代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己巳事变是袁崇焕和皇太极自导自演的一场“胁和”大戏。
因此袁崇焕算不上什么民族英雄,他和其它的辽东将领一样,是明代官场上的一个普通官员,具有他们所具有的一切趋利避害的品质,在军事上,他更加外行。他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出奇的敢作敢为(也可以说是胆大妄为)的个性。 在“己巳之变”当中,崇祯拘捕了袁崇焕,之后进行了长达八个月的审讯,在会审之后宣判如下: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行刑场面惨不忍睹,据《石匮书后集》记载:“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而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颊间,犹唾骂不己。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几百年来,人们对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看法不一,时至今日,争论仍很激烈,我不打算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认为袁崇焕不是一个民族英雄,而是一个问题人物,他对自己的悲剧难以自辞其咎。
第二,我不认为袁崇焕是一个汉奸卖国贼,他的主观恶性不应过分夸大。
第三,我认为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一方面,他对国家没有太多的贡献,他所谓的英雄事迹大多经不起推敲,他有许多事情做的不恰当,人们对他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另一方面,他所主张的议和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虽然他的议和主要还是为自己的利益考量,但是在他看来,议和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并不损害国家的利益。“胁迫议和”在形式上看有汉奸的嫌疑,但是“胁迫议和”的结果和目的不足以构成汉奸。
我个人认为袁崇焕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觉悟和道德水平一般,军事上没有什么才能,不具备挽救时局的旷世之才,他更适合做一个县令。
他的悲剧与他胆大妄为、敢于冒险的性格密不可分,是一场性格悲剧
二、袁崇焕和后金有议和的表现。己巳事变前袁崇焕正在私下与后金频繁通信。
三、己巳事变前袁崇焕杀死了能够牵制后金的毛文龙。
四、后金威逼北京时,辽东明军连虚张声势的行动都没有。后金和蒙古、朝鲜发生战争时,明军虽没有增援,但都装模作样威胁后金的后方,己巳事变时,连这也免了,极不正常。
五、袁崇焕的军队在北京外围行动较为诡谲,遣散友军,自己的部队与后金军相敬如宾,未加一刀一箭,致使后金军兵一路克捷,顺利开到北京城下。
六、在北京城下的战斗中,后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两次败在袁崇焕的手下,而对其他部队保持全胜。(连最能打的满桂都狼狈不堪,难道袁崇焕比满桂还能打?究竟是真打还是演戏,很让人怀疑。)
七、战斗间隙,袁崇焕要求部队进城。(这样会造成敌人围城的局面)
八、袁崇焕在谨见皇帝的时候危言耸听制造紧张,为签订城下之盟造势。
九、祖大寿看到袁崇焕被逮,吓得奔回宁远。(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祖大寿如果心中没鬼的话,大可不必如此受惊。)
除了袁崇焕方面以外,后金方面的疑点也不少:
一、后金的战略目标不是要灭亡明朝。河西大片土地近在眼前,后金弃而不取,怎么可能去攻占内地?仅仅为了抢劫完全没有必要冒这么大风险去攻打北京。
二、千里大跃进对后方一点也不担心。
三、在广渠门不败而退守南海子,从军事角度讲后金完全没有必要退这么远。
四、袁崇焕派人在南海子放了几炮,后金立即撤兵。大炮不是原子弹,后金也不是没见过大炮,完全不应该撤军。(既然炮兵部队效果这么好,为什么不早用这个方法,何必要牺牲那么多官兵呢?谁又能保证袁崇焕放的不是信号弹呢?)
五、撤退途中听到袁崇焕被捕下狱又杀了个回马枪。(这样做可以给崇祯施加压力,释放袁崇焕。)
六、满清后来的几次攻入内地都没有围攻北京,只有这一次围攻北京。(后金曾经深入明朝内地两千里,而且在明朝最虚弱的状况下,都没有进攻北京,这说明后金缺乏灭亡北京的愿望。原因正如皇太极所说,在汉人内地,既使攻下来也难以守得住,因此己巳事变中后金围攻北京显然是另有原因。)
上述情况都非常可疑,甚至是不可思议,要解释清楚其中任何一个都十分困难,把所有的疑点都说圆了更是难于上青天,但是如果用“谋款诱敌”这四个字来解释的话,一切疑问都将迎刃而解。
这也是几百年来人们怀疑袁崇焕的原因。
结合己巳事变中的种种反常表现,我个人认为比较赞同明代以及现代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己巳事变是袁崇焕和皇太极自导自演的一场“胁和”大戏。
因此袁崇焕算不上什么民族英雄,他和其它的辽东将领一样,是明代官场上的一个普通官员,具有他们所具有的一切趋利避害的品质,在军事上,他更加外行。他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出奇的敢作敢为(也可以说是胆大妄为)的个性。 在“己巳之变”当中,崇祯拘捕了袁崇焕,之后进行了长达八个月的审讯,在会审之后宣判如下: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行刑场面惨不忍睹,据《石匮书后集》记载:“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而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颊间,犹唾骂不己。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几百年来,人们对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看法不一,时至今日,争论仍很激烈,我不打算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认为袁崇焕不是一个民族英雄,而是一个问题人物,他对自己的悲剧难以自辞其咎。
第二,我不认为袁崇焕是一个汉奸卖国贼,他的主观恶性不应过分夸大。
第三,我认为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一方面,他对国家没有太多的贡献,他所谓的英雄事迹大多经不起推敲,他有许多事情做的不恰当,人们对他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另一方面,他所主张的议和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虽然他的议和主要还是为自己的利益考量,但是在他看来,议和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并不损害国家的利益。“胁迫议和”在形式上看有汉奸的嫌疑,但是“胁迫议和”的结果和目的不足以构成汉奸。
我个人认为袁崇焕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觉悟和道德水平一般,军事上没有什么才能,不具备挽救时局的旷世之才,他更适合做一个县令。
他的悲剧与他胆大妄为、敢于冒险的性格密不可分,是一场性格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