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論仁德
仁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其核心是「愛人」,即倡導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係。孔子認為,自上而下都能仁愛遵禮,整個社會才會和睦,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孔子一再強調,踐行「仁德」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孟子認為,「惻隱之心」是「仁愛」的發端。可以說,「仁愛」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道德。
孔子多次提及「仁愛」的思想。他說:「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裏仁》),即只有仁者才能夠慎重的去喜愛人,才能夠嚴肅的去厭惡人。
在古人看來,人們往往從自己的好惡出發,喜歡對自己好的人,厭惡對自己不好的人,因此難以明辨善惡。人又往往為私心所困,對好人不敢表達敬意,對壞人不敢表示厭惡,因此不能愛憎分明。而仁者公正無私,心胸坦蕩,因此可以做到明辨是非,愛憎分明。只有仁者能夠做到該愛就愛,該恨就恨。
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大意是做人卻不講仁,禮儀對他有甚麼意義呢?做人卻不講仁,音樂對他又有甚麼意義呢?
在孔子看來,仁是禮樂教化的基礎。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沒有真誠的道德感,沒有仁愛的思想,禮和樂的規範對他毫無意義。因為他只是用禮樂作裝飾,難免流於虛偽。
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據《論語•雍也》記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自己要站住腳也要設法讓別人站的住腳;自己要事事行的通也要設法讓別人事事行的通。這些都是人們應普遍遵循的道德原則。
孔子還說過「寬則得眾」(《論語•陽貨》),即待人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
寬厚仁愛是儒家思想的重用方面。儒家一向提倡以道德感召人。孟子曾讚美商湯以七十里的地盤最後擁有天下,就是深得民心的結果。商湯東征而西人怨,南征而北人怨,「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商湯是以仁愛寬厚取得天下的典範。
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醜上》),大意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孟子講這句話,主要是為了強調要吸取別人的優點。他說,子路聽到別人把他的錯誤指出來,就非常高興。大禹聽到了善言,就給人行禮。舜更是善於向別人學習,拋棄自己的缺點,接受別人的長處,來改善自己的行為。所以,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孟子還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及「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不忍之心是仁愛的發端,善行就是推己及人,仁政就是博愛天下之人。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尊敬往往又是相互的,不關愛別人就很難得到別人的關愛,對別人不禮貌也很難讓別人以禮相待。
張載在《正蒙•中正》中說:「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如果一個人能夠像愛自己那樣愛別人,那麼,可以說完全達到了仁人的精神境界。
張載一生致力於儒家「仁」和「愛人」思想的實踐。他在言談舉止上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生活上粗茶淡飯,樂而忘憂,為政注意尊老愛幼,救災濟貧。他曾講過,「尊高年」「慈孤弱」,這才合乎道德。他的行為和思想影響了周圍的人,據說他所在的陝西關中地區的風俗因受張載的影響而改變。
仁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其核心是「愛人」,即倡導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係。孔子認為,自上而下都能仁愛遵禮,整個社會才會和睦,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孔子一再強調,踐行「仁德」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孟子認為,「惻隱之心」是「仁愛」的發端。可以說,「仁愛」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道德。
孔子多次提及「仁愛」的思想。他說:「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裏仁》),即只有仁者才能夠慎重的去喜愛人,才能夠嚴肅的去厭惡人。
在古人看來,人們往往從自己的好惡出發,喜歡對自己好的人,厭惡對自己不好的人,因此難以明辨善惡。人又往往為私心所困,對好人不敢表達敬意,對壞人不敢表示厭惡,因此不能愛憎分明。而仁者公正無私,心胸坦蕩,因此可以做到明辨是非,愛憎分明。只有仁者能夠做到該愛就愛,該恨就恨。
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大意是做人卻不講仁,禮儀對他有甚麼意義呢?做人卻不講仁,音樂對他又有甚麼意義呢?
在孔子看來,仁是禮樂教化的基礎。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沒有真誠的道德感,沒有仁愛的思想,禮和樂的規範對他毫無意義。因為他只是用禮樂作裝飾,難免流於虛偽。
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據《論語•雍也》記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自己要站住腳也要設法讓別人站的住腳;自己要事事行的通也要設法讓別人事事行的通。這些都是人們應普遍遵循的道德原則。
孔子還說過「寬則得眾」(《論語•陽貨》),即待人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
寬厚仁愛是儒家思想的重用方面。儒家一向提倡以道德感召人。孟子曾讚美商湯以七十里的地盤最後擁有天下,就是深得民心的結果。商湯東征而西人怨,南征而北人怨,「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商湯是以仁愛寬厚取得天下的典範。
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醜上》),大意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孟子講這句話,主要是為了強調要吸取別人的優點。他說,子路聽到別人把他的錯誤指出來,就非常高興。大禹聽到了善言,就給人行禮。舜更是善於向別人學習,拋棄自己的缺點,接受別人的長處,來改善自己的行為。所以,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孟子還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及「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不忍之心是仁愛的發端,善行就是推己及人,仁政就是博愛天下之人。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尊敬往往又是相互的,不關愛別人就很難得到別人的關愛,對別人不禮貌也很難讓別人以禮相待。
張載在《正蒙•中正》中說:「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如果一個人能夠像愛自己那樣愛別人,那麼,可以說完全達到了仁人的精神境界。
張載一生致力於儒家「仁」和「愛人」思想的實踐。他在言談舉止上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生活上粗茶淡飯,樂而忘憂,為政注意尊老愛幼,救災濟貧。他曾講過,「尊高年」「慈孤弱」,這才合乎道德。他的行為和思想影響了周圍的人,據說他所在的陝西關中地區的風俗因受張載的影響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