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吧 关注:39贴子:279
  • 1回复贴,共1

太平军大战马池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太平军大战马池湾
王贤春 整理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1853年3月(咸丰三年)攻下江宁(今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江宁称天京,定都于此。五月,为打进北京,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巩固新生的政权,太平天国决议: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和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等率军约两万余人的队伍,从扬州向北挺进,开始了太平天国的北伐战争。
出师时,东王杨秀清曾命令:“师行间道,疾趋燕都,勿贪攻城夺地糜时日。”这支威猛顽强、英勇善战的农民起义军由江苏经安徽迅速打到河南,七月,数万太平军从巩县强渡黄河,向北直逼清朝统治核心。从来没经过战争大场面的咸丰皇帝,吓得惊慌失措,本来以为不过在广西一带骚扰流窜的“蟊贼”,此刻居然快要攻到天子脚下来了。为保大清基业,咸丰帝不得不严令尚书恩华布置防御,但北伐军行动迅速,清军尚未来得及有所动作,北伐军已经过温县包围了重镇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因怀庆府存有大批粮食并能生产火药兵器,虽兵力甚少,但城池宽阔,易守难攻。知府余炳焘也是清廷中少有的守城人才。加上招募的六七千名壮丁主动站出来协助守城,还有外援直隶总督纳尔经额的豫清军。时值盛夏,疫病流行,林凤祥多次强攻怀庆,至八月底怀庆府城尚未攻克。这样也有被于杨秀清责令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的意图,于是北伐军撤军西去。从垣曲入山西,沿李自成当年打进北京城的路线,破平阳抵洪洞继续北上。
清廷上下对亡明的前车之鉴耿耿于怀,命令胜保军队拼命绕道赶到北伐军前头,挡住太平军北上去路。太平军侦察到胜保的意图,当机立断改北上为东进,暗渡沁水,走潞安,一路摧枯拉朽,八月,经武安逼近河北军事重镇直隶永年临洺关。
临洺关西依太行,北扼洺水,为南北要冲,为此次战役的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得之即可从平原直捣清政府的心脏北京,也可能暂时维持供给于一时。清王朝也看到太平军的意图,就在太平军未到之时,即命纳尔经额从怀庆府退回直隶,让其亲率吉林骑兵清王朝的精锐洋枪队700多人抢先退驻临洺关。八月二十七日晨,纳尔经额驻犹未定,忽闻临洺关西部明山、朱山一带有大批太平军袭来。纳尔经额率骑兵西出临洺关迎击太平军,出城驻军三里岗 (注:三里岗,位于临洺关与石北口之间,为一南北长条状岗地,海拔高度比临洺关与石北口高8-11米,为理想的军事瞭望地)。纳尔经额下令:“我军旌旗插在这里,旌旗不倒,我黄旗兵有进无退,如有胆敢擅自退却者,立斩不怠”。纳尔经额布置完毕,命部将率部迎击。因西部是丘陵地带,不便骑马驰骋,士兵弃马西进。清军行至朱山北麓马池湾时,与太平军马队相会,双方激战。尽管初战,清军洋枪队对太平军有一定的杀伤,但太平军却前赴后继,士气高昂。林凤祥看到战场对自己不利,传令立即收兵“退屯于明山之阴”。马池湾位居聪明山、朱山之北一开阔地,湾里地势平坦,方圆数里,恰似马蹄状,因此得名。马池湾西南两面靠山,东有土岭,北侧紧临洺河,历为古战场。隋末唐初,曾作为李世民与刘黑闼作战主要战场。据清《广平府志》载:“唐建中二年(781年)马燧救临洺攻田悦进军营明山”即在此作战。山北一高地传为马燧点将台。在附近土层中曾出土不少铜、铁箭头,即是在此屯兵征战和作为古战场的历史遗迹。
林凤祥登山观察,见清军后无援兵,两翼也无伏兵,又得知眼前清兵正是援豫的纳尔经额部,当即命令朱山西侧休整部队下山与清军对峙,只挑战不进攻,吸引清军,然后派清兵最害怕的竹枪队向清军两翼迂回。就在这时,石北口太学生宋遵信鼓动拳民道:“官兵已与‘长毛子’(指太平军)打起来了,我们去助一臂之力!”在他的策动下,其堂弟以及周鸣金等拳民各执武器随其越过西岗进入山下战场。至今群众仍念的顺口溜:“当当当,当当当,杈耙扫帚上西岗”,就是描写这段的情景。
值此,太平军开始佯攻,不进不退,两翼包剿队伍隐蔽而至,清军尚未发觉。清军两次应战以胜利自居,将士趾高气扬,武艺好的与太平军交锋,其余的就在一旁呐喊助阵如同儿戏。石北口拳民看到这种情况也跃跃欲试,频频向太平军挑战。太平军有“清水良民不许害,草木不许犯一根”的严明军纪,对参战的拳民百姓不与交锋,更不杀害,只杀清军。拳民不知道其情反认为太平军软弱,竟拼死向太平军杀来。在此情况下,太平军为避免杀伤,对素善技击拳师魏迂仙欲生擒之而不能,又不忍心杀害之,最后只得“绊之以绳”得而缚之。太平军两翼与清兵交战,清兵全部投入战斗。作战一时,清军力不可支,望山半坡之上太平军有的喝水、有的吃饭,知不能抵,虽向临洺关遁逃。但因三里岗清军旌旗不倒,清兵不敢违令,只有在战场上乱窜,而坐镇指挥官纳尔经额已向广平府逃命了。很快太平军两翼合拢,把清兵和拳民团团包围,短兵相接,清兵洋枪也失去作用。据清《永年县志》云:“官兵矢药皆尽,势不支,时乡民助战,势甚锐,久之无振亦败”。最后太平军获利,俘清兵七百余人。太平军进入石北口村,村民大部已逃,但太平军进村后秋毫无犯。有一个老婆婆没有跑及,躲在门后席圈里,太平军几次看见也没有过问,过后这个老婆婆说:“长毛子都是好人!”太平军走后,大家发现凡是被俘参加太平军的家院都挂着一个一尺见方的黄布,究竟是何意,谜至当今。今笔者破译为“乃天国天王保佑之物,其意是保佑村民平安”。马池湾战斗结束后,太平军围攻临洺关,顺利地从城西攻入城里。此时临洺同知(俗称二府)周宪曾,自知性命难保,便衣冠整齐地在二府大堂坐饷鞘(古时地方政府装盛送缴中央政府税银所用的木筒)上等待毙进忠。林凤祥问他府城情况,他闭目不答,当即被砍头而亡。(后清政府为表彰周为国捐躯行为,特把二府大堂改建为周公祠,奉祀周宪曾像及在战斗中伤亡的将士、乡勇牌位,并在今临洺关西小门外城根堆义冢掩埋阵亡将士,立碑旌表。清《广平府志》载:“吉林、山西各官兵及临洺义勇墓位临洺镇小西门外城根,咸丰三年八月遇贼阵亡葬此,知县陈正典立有碑记”。上世纪五十年代周公祠作供销社用,今祠、冢俱无。


1楼2017-12-23 00:2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