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上个月,抽了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把这部电影看了。选择看这部电影,一方面源于它取材于历史,另一方面在于其中的一些演员是我所关注的,例如陆毅等。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相信大部分的观影者和我一样,对此并不陌生,对于其中涉及到的一些主要角色,例如邓世昌、丁汝昌、李鸿章等都不陌生。因此,无论是当时影片上映时,还是时隔五年后的现在,选择观看这部影片,与其说是了解剧情内容,不如说更多的是站在欣赏的角度去看电影对历史的还原,对人物的刻画,对技巧的运用等。
首先,先来谈谈这部电影给我的整体感受。作为一部反映晚清及后的电影,和大部分同时期电影一样,电影的基调被定位在了一个“悲”字上,例如《黄飞鸿》等。毕竟,历史早已写就。而面对任人欺凌、丧权辱国的大背景,作为反映海军的电影,特别是反映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水师的影片,除了“悲”,还有“哀”,更有“壮”。说到“哀”,是因为影片反映的不仅是北洋水师的英勇,还有清政府官员生活上的奢靡腐败,精神上的空虚麻木,虽不过寥寥数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让观者怒官之糜烂,哀国之衰败。而说到“壮”,无论是面对敌国海军炮轰时我军的奋力抵抗,还是誓与敌军同归于尽时的大义凛然,无不强化了影片的主题,渲染了影片的色调。
其次,再来谈谈人物刻画上留给我的印象。影片着力塑造了邓世昌、伊东佑亨、刘步蟾、丁汝昌、李鸿章等主要人物,女性人物上塑造了小妹、慈禧太后。相比较而言,给我留下较多印象的的是邓世昌、刘步蟾、李鸿章和小妹。邓世昌,观剧可知,戏份最重,刻画上着墨最多,无论是前期的意气风发,中期的一幕一景都无疑是为我们去塑造那个名垂青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刘步蟾,对于这个人物,我原本不太了解,但是通过影片的展现和演员的塑造,对这个人物抱以极大的好感,觉得演得很生动和自然。李鸿章,其实影片戏份上不多,但尽管只是几个片段和场景的描摹,演员演得很到位。小妹,她作为剧中唯一着重表现的女性角色,既突出了邓世昌那边的情感线,同时通过演员的塑造,可以看出,这个人物自己也是独立存在的,是有灵魂的。
下面,通过电影截图来具体谈谈我比较喜欢的一些片段。
片段1:
赏析:这个场景表现的是小时候的邓世昌(蓝天饰演),彼时虽是小小年纪,但无论是学养、见识,还是胸怀,都已经鹤立鸡群了。在外籍教师面对懵懂无知且毫无自主意识的学生时,在教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孩子出现了——独立自主,思想成熟,见解深刻,志向高远,立刻脱颖而出。这一段的演绎上,首先,小演员演得好,神情到位,特别是目光,对答时显得不骄不矜、不急不躁,沉稳而坚定。其次,出现的场景设定好。站在门外的他,犹比门内的受教者更为出色,先声夺人更是吸引人的注意力。另外,观看这一段时,我脑海里的第一联想是孩提时课本里的那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里周恩来的插画,二者在人物呈现上都是思想成熟,心怀家国,有异曲同工的特点。
首先,先来谈谈这部电影给我的整体感受。作为一部反映晚清及后的电影,和大部分同时期电影一样,电影的基调被定位在了一个“悲”字上,例如《黄飞鸿》等。毕竟,历史早已写就。而面对任人欺凌、丧权辱国的大背景,作为反映海军的电影,特别是反映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水师的影片,除了“悲”,还有“哀”,更有“壮”。说到“哀”,是因为影片反映的不仅是北洋水师的英勇,还有清政府官员生活上的奢靡腐败,精神上的空虚麻木,虽不过寥寥数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让观者怒官之糜烂,哀国之衰败。而说到“壮”,无论是面对敌国海军炮轰时我军的奋力抵抗,还是誓与敌军同归于尽时的大义凛然,无不强化了影片的主题,渲染了影片的色调。
其次,再来谈谈人物刻画上留给我的印象。影片着力塑造了邓世昌、伊东佑亨、刘步蟾、丁汝昌、李鸿章等主要人物,女性人物上塑造了小妹、慈禧太后。相比较而言,给我留下较多印象的的是邓世昌、刘步蟾、李鸿章和小妹。邓世昌,观剧可知,戏份最重,刻画上着墨最多,无论是前期的意气风发,中期的一幕一景都无疑是为我们去塑造那个名垂青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刘步蟾,对于这个人物,我原本不太了解,但是通过影片的展现和演员的塑造,对这个人物抱以极大的好感,觉得演得很生动和自然。李鸿章,其实影片戏份上不多,但尽管只是几个片段和场景的描摹,演员演得很到位。小妹,她作为剧中唯一着重表现的女性角色,既突出了邓世昌那边的情感线,同时通过演员的塑造,可以看出,这个人物自己也是独立存在的,是有灵魂的。
下面,通过电影截图来具体谈谈我比较喜欢的一些片段。
片段1:
赏析:这个场景表现的是小时候的邓世昌(蓝天饰演),彼时虽是小小年纪,但无论是学养、见识,还是胸怀,都已经鹤立鸡群了。在外籍教师面对懵懂无知且毫无自主意识的学生时,在教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孩子出现了——独立自主,思想成熟,见解深刻,志向高远,立刻脱颖而出。这一段的演绎上,首先,小演员演得好,神情到位,特别是目光,对答时显得不骄不矜、不急不躁,沉稳而坚定。其次,出现的场景设定好。站在门外的他,犹比门内的受教者更为出色,先声夺人更是吸引人的注意力。另外,观看这一段时,我脑海里的第一联想是孩提时课本里的那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里周恩来的插画,二者在人物呈现上都是思想成熟,心怀家国,有异曲同工的特点。